|
|
 |
|
|
|
苗兴朝:一片丹心 一种精神 一个传奇 |
|
本报记者 董文安 通讯员 石耀祖 池 萍 编者按: 12年前,原阳县人民医院几近倒闭,作为全县的医疗保健中心,处于如此绝境,实属罕见。12年后,在院长苗兴朝的带领下,该院秉承艰苦创业、科学管理、患者至上的宗旨,在绝境中重生,在奋进中崛起,创造了一段医院发展的传奇。本报报道苗兴朝这位传奇式的普通院长,旨在激励更多的院长积极投身到新医改中,奉献到医院发展中;也希望原阳县人民医院在苗兴朝的带领下,向更高、更远、更强的目标迈进,创造更加辉煌的业绩。 12年,弹指一挥间。 从1997年12月24日至今,苗兴朝在原阳县人民医院院长的位置上一干就是12年多。 12年的励精图治,12年的沧桑巨变。 12年前,医院账面仅有8.6元;12年后,医院净资产、固定资产各增长19倍,总资产增长16.4倍。 12年来,医院先后荣获河南省卫生先进单位、河南省模范职工之家、新乡市文明单位、新乡市管理创新单位等20多项称号。 苗兴朝,这个逆境中压不弯、顺境中挺得直的铮铮铁汉,怀揣着一片耿耿丹心,凭借着一种奉献的精神,演绎了原阳县人民医院飞速发展的传奇故事! 临危受命,盘活一个烂摊子 12年前,当组织上决定由苗兴朝出任原阳县人民医院院长、党支部书记时,他面对的是一个破得像“废墟”的院子,穷得“揭不开锅”的“底子”。 当时,由于管理失控,仅有的几件小设备破烂不堪,药房仅存几个空纸箱。偌大的院子里不只是见不到多少病人,就连医务人员也很难找到几个,已有1/3的职工不得不出外另起炉灶,开办私人诊所,自谋生路。查了查医院账目,全院流动资金只有8.6元,却有270多万元的外债。 “那个烂泥窝跳进去便难拔出腿,谁接谁丢人,趁早不要自讨没趣,自找苦吃!”当时,苗兴朝听到最多的是诸如此类的善意劝告。 时值隆冬,苗兴朝的心比寒冬还要冷。但他什么都没说,就默默从家里搬来煤球,点燃了办公室里一个破旧蜂窝煤炉。随着火苗的渐渐窜起,他才感觉到了一丝暖意。 在办公室坐了很久,想了很久,苗兴朝突然站起身,走出办公室,骑着自行车就往家赶。不一会儿,他把从家里带来的一套被褥抱进了办公室,住进了医院。这一住,就是12年。 院里垃圾成堆,苗兴朝就动员职工,与他们一起动手,清垃圾、除杂草、修花坛。窗户没玻璃,病床没床垫,他就骑着自行车,冒着严寒,跑遍全城的商店,一分钱一分钱地杀价,买回了塑料布、编织袋,与职工们一起,一锤一锤地钉严漏风的窗户,一针一线地缝制病床床垫…… 当时,更为尴尬的是医院无药可用,仅有的几箱药不是过期就是霉变。苗兴朝果断决定,将所有的过期、霉变药品清仓,搬到一片空地上,当着围观群众的面,点燃一把火,全部予以销毁,并公开向全县人民承诺:县人民医院如出售假冒伪劣药品,一律按价值10倍的标准赔偿。 销毁了伪劣药品,苗兴朝又为购药的资金皱起了眉头。清点了所有的家当,医院唯一值钱的是一辆八成新的普通桑塔纳轿车。他没有丝毫犹豫,决定卖掉当时唯一能象征院长身份的小轿车,又用卖车所得的近6万元现金,购回了医院准备重新开业的急需药品。 其实,这还不是最难的,最难的是当时的业务骨干都在外面单干,没有几个人愿意重回医院。那些天,苗兴朝一家一家地跑,苦口婆心,磨破嘴皮,三顾茅庐般地把他们一个一个又请回医院。 1998年的元宵节,原阳县人民医院破天荒地燃起了烟花,响起了炮竹声。这天,瘫痪多时的医院重新开业,以崭新的姿态在全县人民面前亮相。 重新开业后的一段日子,就诊的病人寥寥无几。一是许多群众不知道县医院重新开业的消息,二是许多群众还对县医院不信任。怎么办?苗兴朝决定,走出院门,自己去找病人,关键是找回群众对医院的信任。 修理好不能跑的救护车,开通了120热线,承诺免费接诊患者……每逢双休日,医院都要组织医务人员带着器械和药品,走村串户,为群众免费健康体检,送医送药到家门。当群众看到县人民医院的救护车开进了村,医务人员走进了家时,许多群众才真正感到,县人民医院真的“复活”了! 苗兴朝笑着说,当医院重新开业时,第一天的收入仅40元,而现在一天的收入达到了十七八万元。(下转第三版) |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