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版:要闻
   第2版:综合新闻
   第3版“每周看点
   第4版:专版
   第5版:乡村医生特刊
   第6版:乡村医生特刊
   第7版:乡村医生特刊
   第8版:乡村医生特刊
 
第8版:乡村医生特刊
 上一版  
结核病系列之一   病例
利尿药和脱水药的选用原则
心中有爱情自真
慢性乙型肝炎的临床表现与治疗策略
1
11 1 2010年2月25日 星期四 目录导航 1
 上一期   下一期 
1
  利尿药和脱水药的选用原则
 

    利尿药和脱水药都具有利尿和消除水肿的作用,其区别在于:利尿药作用于肾脏,通过抑制钠离子、氯离子重吸收,达到增加尿量、消除水肿(心、肝、肾、肺等)的目的;而脱水药为高渗液,进入血液后,可以提高血浆和肾小管渗透压,从而使组织脱水,消除水肿(脑、眼等)。
    一、利尿药的分类及对电解质影响
    (一)分类
    弱效利尿药:作用在远曲小管和集合管,对抗醛固酮及抑制钠离子、氢离子交换。
    中效利尿药:作用在髓袢升支粗段、远曲小管,抑制钠离子、氯离子共同转运,降低尿稀释功能。
    高效利尿药:作用在髓袢升支粗段,抑制钠离子、钾离子、氯离子共同转运,降低尿稀释、浓缩功能;抑制髓质间隙高渗状态。
    (二)对电解质影响
    弱效利尿药:长期应用导致高血钾。
    中效利尿药:易致低血钠、低血钾、低血氯、低血镁、低血钙。
    高效利尿药:易致低血钠、低血钾、低血氯、低血镁、高血钙。
    二、常用利尿药的主要特征
    (一)高效能利尿药——呋塞米、依他尼酸等。
    作用:利尿,扩张血管。
    特点:起效快,作用强,持续时间短。
    临床应用:急性肺水肿、脑水肿,严重水肿(心、肝、肾等),急、慢性肾功能衰竭,高钙血症,某些药物中毒。
    不良反应:水和电解质紊乱,血钙降低;具有耳毒性,导致高血糖、高尿酸血症。
    (二)中效能利尿药——氢氯噻嗪、氯噻嗪等。
    作用:利尿,降压,抗利尿。
    特点:口服,温和、持久。
    临床应用:各种原因引起水肿,心脏性水肿首选用药;为基础降压药;尿崩症。
    不良反应:电解质紊乱,导致“三低(低血钾、低血钠、低血氯)”、“五高(高尿酸、高尿素氮、高血糖、高血脂、血氨升高)”。
    (三)弱效利尿药——螺内酯、氨苯蝶啶。
    螺内酯
    作用:利尿。
    特点:口服,弱、缓慢、持久。
    临床应用:治疗醛固酮增高性水肿(肝硬化、充血性心衰、肾病性水肿)。
    不良反应:高血钾,性激素样作用如多毛、男性乳房女性化等。
    氯苯蝶啶
    作用:利尿、排尿酸。
    特点:口服,弱、持久。
    临床应用:与排钾利尿药合用治疗顽固性水肿,伴有痛风者尤宜。
    不良反应:高血钾。
    三、选用利尿药原则及用药注意
    (一)慢性心功能不全和心脏性水肿:对轻、中度心源性水肿,常用氢氯噻嗪,严重者可选用呋塞米等,但是不要过度使用利尿药,否则会引起回心血量减少;同时,利尿药可引起代谢性碱中毒和低血钾,可加重心肌损害及心律失常,故应常规口服补钾。由于醛固酮在心力衰竭中有独特作用,选用螺内酯可对抗醛固酮,改善心肌重构过程,改善心肌纤维化,降低心脏病病死率。
    (二)急性肾炎:一般不用利尿药,临床主要采取饮食和透析疗法,必要时用噻嗪类利尿药。
    (三)肝性水肿:不宜先用高效利尿药,因其可能引起严重的电解质紊乱,加速肝功能衰竭和肝昏迷。一般宜选用保钾利尿药如螺内酯,或保钾利尿药加噻嗪类或高效利尿药。
    (四)高效利尿药有耳毒性,禁与氨基苷糖类抗生素或其他有耳毒性的药物合用。
    (五)高效利尿药和中效利尿药均可使血钾降低,与强心苷类药物合用易诱发心律失常,故应常规补钾。
    四、脱水药
    临床常用的脱水药包括甘露醇(20%)、山梨醇(25%)、高渗葡萄糖(50%)等。
    (一)共同特点。
    均为高渗溶液,静脉给药(静脉注射或静脉滴注),易经肾小球滤过,但不易被肾小管重吸收。这类药物在大量静脉给药时,可升高血浆渗透压及肾小管腔液的渗透压,从而产生脱水及利尿作用。
    (二)临床应用及注意事项。
    甘露醇为治疗脑水肿降低颅压,或青光眼术前降低眼压首选药,同时用于预防急性肾功能衰竭时增加尿量。降颅压时要注意滴速,250毫升甘露醇液应该在20~30分钟内滴完。慢性心功能不全及活动性颅内出血者禁用。
(详见《农村卫生技术人员合理用药知识培训手册》)

健教处方
慢性胃炎病人的自我保健
    一、应注意精神调节,起居有常,处事泰然,精神开朗,心情豁达。
    二、多吃新鲜食物,饮食宜清淡,营养宜丰富。
    三、进食时要细嚼慢咽,饮食要按时定量,发作时宜少食多餐。
    四、避免暴饮暴食。
    五、避免进食过硬、粗糙、不易消化的食物。
    六、不喝烈酒,不吸烟。
    七、在控制症状后,可参加一些轻体力劳动或适当的健身运动。
    八、及时治疗,定期复查。

 
2008-2012 YYWSB.COM All Right Reserved
医药卫生报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