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
|
|
|
取消加成管制 药价才不虚高 |
|
药价加成管制搞乱了药价。政府规定了药价只能加成15%,那么公立医院在进货的时当然会选择高价药。 公立医院改革方案公布后,很多专家、媒体和地方主管都把焦点放在了“政府财政补偿”上,异口同声呼“落实”。但改革的根本在于政府改革,而不是政府掏钱。如果相关的理念、方式和制度不改变,财政补偿政策落实的过程就会变成老百姓的纳税钱打水漂的过程。 公立医院改革的内容,可分为两部分:一是治标;二是治本。“治标”,指向了公立医院“药价虚高”;“治本”,指向的是公立医院行政化。 后一个问题其实是医疗服务领域中种种乱象之根,但百姓时常体会不到。百姓的切身体会是药价虚高。让老百姓最为不满的是,同一个厂家的同一种药,在公立医院买居然要比零售药店贵很多。 公立医院药价虚高是事实,很多人指责医生见利忘义,还有人归咎于市场化。其实,公立医院药价虚高的根源在于政府管制不当:其一,政府对医疗服务本身实行低价管制,使有些医生靠治病坐诊不能养活自己;其二,政府对药价设置了最高零售限价后又设置了加成管制,即公立医院只能加成15%。 正是加成管制搞乱了药价。既然政府规定只能加成15%,那么公立医院在进货的时候当然会选择高价药。假定一种药有两个进货渠道,一是100元,另一个是50元,所有公立医院都会让前者上量。 政府出台的“药品零差率”政策,意在打破“以药养医”的状况。可是,“零差率”造成的亏空仍需财政补偿,纳税人绕了一个弯子付了账,结果发现一切都没有改变。 那究竟如何治标呢?其实,出路就在眼前,看看零售药店吧。政府没有对零售药店实施药品加成管制,在最高零售限价下,药店赚多少钱,是药店自己的事。如此一来,药店自然要想方设法购进低价药,流通环节过多的现象在市场化的药店是不存在的。 一句话,治理药价虚高,关键在于“取消药品加成管制”,而不是“取消药品加成”。两字之差,天壤之别。 (据《广州日报》) |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