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
|
|
|
不同方法提高胶囊内镜检查效果 |
|
特异性造血干细胞输注诱导肾移植免疫耐受 两项临床研究通过科研成果鉴定 2月1日,郑州市科技局组织有关专家对郑州市第三人民医院完成的“不同方法对提高胶囊内镜检查效果的临床研究” 项目进行了成果鉴定。专家认为,这项成果具有实用性和创新性,达到国内先进水平。 一提到做胃镜检查,许多人充满恐惧。然而自从胶囊内镜问世以来,病人的恐惧感解除了,检查时只需吞服一颗胶囊,就能把消化道疾病诊察得清清楚楚。而且,胶囊内镜还适宜检查多种疾病,如消化道出血,尤其是经上下消化道内镜检查没有发现的阳性者;小肠疾病过去一直是检查的盲点,有了胶囊内镜这个问题也迎刃而解;其他还有各种炎症性胃肠病,消化道肿瘤,多发性息肉、克罗恩病的复查,不明原因的缺铁性贫血,消化道体检等。同时,胶囊内镜与胃镜、肠镜还具有良好的互补性。 但是,有些人做胶囊内镜检查效果不好,甚至无法清晰地显示出病变情况。原因何在?医院的研究结论表明,最主要的原因是没有掌握好胶囊内镜的检查方法。 该院将112例患者随机分为两组,每组56人,用不同方法对胶囊内镜检查效果进行对比研究:一是比较不同清肠方法对检查结果的影响。试验组采用番泻叶+甘露醇法,对照组采用传统的单纯甘露醇法。结果显示,试验组的图像清晰度高于对照组。二是试验组采用口服胃肠道动力药+调节拍照速度的方法,对照组采取胶囊内镜随消化道自然蠕动向前行进的方法,结果显示试验组可对全小肠进行检查,大部分可达到结肠。三是通过变换体位减少了食道和胃腔检查的盲区。 专家认为,这项研究有五大创新:一是番泻叶与甘露醇配合清肠,提高了清肠过程中的舒适度和胶囊内镜检查的效果。胶囊内镜的检查效果,受两方面技术限制,一方面是设备的技术性能,一方面是消化道清理技术,这项研究不仅提高了清肠过程中的舒适度,而且使肠道清理得更干净。二是通过口服胃肠动力药和调节拍照速度,实现了胶囊内镜对全消化道的检查诊断。受多种因素影响,部分病人无法实现胶囊内镜对全消化道的检查,本研究通过增加肠道动力和延长胶囊工作时间,实现了对整个消化道的检查。三是通过变换体位,减少了食道和胃腔检查的盲区。由于胶囊内镜本身不具有动力,完全依靠消化道的蠕动完成检查,部分病人往往容易漏检。本研究通过变换体位,调节了胶囊内镜的位置和行进速度,克服了漏检的问题。四是检查手段舒适,能够满足耐受性较差的人群查病和高端人群体检。五是突破了小肠检查的盲区,应用传统检查方法不能检查小肠病变,胶囊内镜则填补了该项检查的空白。 又讯 同日,该院完成的“特异性造血干细胞输注诱导肾移植免疫耐受临床研究” 也通过科研成果鉴定。 目前,器官移植中存在的最大问题是急、慢性排斥反应,以及移植后长期大量应用免疫抑制剂引起的感染和肿瘤等严重副作用。为解决这一难题,郑州市三院的医务人员一直在探索一种新的方法,即不用或少用免疫抑制剂,达到既能有效预防急、慢性排斥反应的发生,又能存在正常免疫力,使移植器官获得长期高质量存活的目的。通过研究大量的国内外资料,他们提出设想,对尿毒症患者在实施肾脏移植的同时输注造血干细胞,形成嵌合体以诱导免疫耐受,抵抗排斥反应。 该课题起始自1998年,研究中,医务人员将96例肾移植患者分为两组,每组48例,试验组患者接受肾、骨髓联合移植,对照组接受同一供体另一肾脏的移植。实验结果提示:试验组嵌合体阳性率88%,对照组42%;试验组的急性排斥反应低于对照组;5年人/肾存活率,试验组为100%/100%,对照组为100%/88%。其中实施的3例“亲属间外周血造血干细胞与肾脏联合移植”,获得满意效果,为国内首创。 专家评审认为,这项研究课题有许多创新点:一是在国内实体器官移植领域首先采用同一供者的造血干细胞输注诱导免疫耐受。二是建立了特异性供者造血干细胞输注、肾脏移植诱导免疫耐受的技术程序,应用独创的预处理方案促进造血干细胞的植入,提高了嵌合体的形成。三是国内首次采用多项指标,动态监测移植前后患者的综合情况等。资料显示,该研究在国内开展早,随访时间长,效果好。 多学科、强强联合、高起点、高水平的科学研究是近年来医学科学研究的主流,该院泌尿科、血液科多年来一直是河南省特色专科及郑州市重点专科。这一课题历时10年,研究病例近百例,科研人员付出了大量的心血和劳动。十年磨一剑,应该是对其的真实评价。 (陈锦屏) |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