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
|
|
|
奏响中医药强省的号角 |
|
——解读全省卫生工作会议精神之三 本报记者 胡晓军 中医药的魅力再次深入人心。 这一次,是在与肆虐全球的甲型H1N1流感等传染病的决战中,中医药以其传统优势再次攻坚克难,并以其简便、便宜、人性等特点让人们赞不绝口。 仿如中医药强势发展的一个缩影,传统中医药大省河南,将中医药优势文化发扬到了一个新的起点。中医药治疗艾滋病试点项目成绩显著,8项课题列入国家“十一五”科技支撑计划和全国中医药行业科技专项,以《大国医》为代表的影视文艺创作再绽中医药魅力。 这一切离不开河南中医药事业多年来建立的厚实基础。以2009年为例,全省县级以上中医院门急诊总量达到18030613人次,同比增长8.32%,中药收入占药品收入比例为43.74%。截至2009年底,全省中医医疗机构已达到1780所。同时,全国首届“国医大师”评出,河南中医学院李振华教授在列。 进入2010年,在党和国家重视中医药事业的良好机遇期,借助良好的发展基础,河南中医药事业再次扬帆,这一次是从中医药大省向中医药强省的迈进。 万事俱已备 从中医药大省向中医药强省迈进,河南正当时。 目前,党中央、国务院明确提出要坚持中西医并重的方针,国务院出台《关于扶持和促进中医药事业发展的若干意见》(国发〔2009〕22号)。在河南,郭庚茂省长在《政府工作报告》中明确指出加快市级重点中医院建设,省政府即将出台《关于扶持和促进中医药发展的意见》。 不止如此,河南是中医药大省,中医药文化优势、资源优势、规模优势明显。改革开放以来,河南中医药事业快速发展,中医医疗、教育、科研体系基本完善,服务总量和服务质量明显提升,中药产业形成一定规模,强力推进中医药强省建设已具备条件和优势—— 作为中医药的重要发祥地和医圣张仲景的故里,河南历代名医辈出,历史文化积淀深厚,具有厚重的中医药历史文化优势;已建成基本完备的中医药医疗、教育和科研体系,具备发展中医事业的规模优势;拥有中医药从业人员近7万人,中医执业医师达到3.5万人,位居全国首位,具备一定的人才技术优势;盛产中药材2773种,中药材种类和储量均居全国前列,且地道药材品种多,数量大,具备中药资源优势。 刚刚召开的全省中医工作会议指出,要充分认识扶持和促进中医药事业发展的重要性、紧迫性,推动我省由中医药大省向中医药强省跨越式发展。 这就要全力抓好中医继承与创新,做好继承发扬工作,建立中医科技创新体系,开展中医药知识普及教育;不断提升中药产业水平,制定中药产业发展规划和政策,重视中药资源的保护和可持续利用,推进中药科技进步与创新;持续加强人才培养,改革中医药院校教育,重视中医药师承教育,加强基层中医药人员培养。 更有东风来 机遇当前,优势具备,对于河南中医人来说,2010年还是关键的一年。 这一年是中医“十一五”规划实施最后一年,中医“十二五”发展规划谋划之年。 战之动,将谋之。河南中医事业必然要围绕中医药大省向中医药强省迈进的目标,科学制定发展规划。记者了解到,河南初步提出在“十二五”规划总体目标内,建立健全中医药行政管理体系,进一步完善中医药人才培养体系,初步建立中医药标准体系,建成一批全国知名的中药材种植和生产基地,打造并形成河南中医药文化品牌。 这一规划实现后,河南将建立起以省、市、县三级公立中医医院为骨干,以乡镇卫生院、社区卫生服务机构中医科和中医诊所(门诊部)为基础,以非公立中医医院为补充,覆盖全省城乡、中医特色突出、服务功能完善的中医医疗服务网络;将形成完整的学历教育、师承教育和继续教育体系,每千人口中医医师数达到0.40人以上,形成合理的学术梯队;完成1个国家中医临床研究基地建设,新创建一批全国中医药重点学科、研究室和三级实验室;建成一批全国知名的中药材种植和生产基地,打造一批国内知名的中成药研发、生产、流通企业;创作一批影视作品和文学著作,倾力打造河南中医药文化品牌。 同时,河南还积极争取政府及有关部门支持,保障中医药事业的发展,保证中医药独特性的发扬。争取省政府成立中医药强省领导小组,督促县级以上人民政府加强中医药管理力量;争取各级政府制定对中医加大投入的倾斜政策;积极协调物价部门,按照中医药服务的特点制定收费标准;在城镇职工医疗保险、城市居民基本医疗保险和新型农村合作医疗中,中医医疗机构纳入定点服务单位,中医诊疗项目、中药饮片和院内中药制剂纳入报销范围;鼓励中医医疗机构将安全有效的经验方制成膏、丹、丸、散等传统制剂应用于临床。 (下转第二版) |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