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
|
|
|
史大鹏:找准自己的位置 |
|
本报记者 张晓华 “当你认识到自己的一言意味着什么、一行代表着什么时,你就会认真对待你的工作,认真对待你做的每件事。”史大鹏在一番沉思之后,一字一句告诉记者。 22年前,还在西安医科大学附属医院放射科工作时,史大鹏一位年轻的同事,依据X光片,给一名70多岁的老先生下了胃癌的诊断。老先生的三名子女,分别在北京、上海、香港工作。得知这个噩耗以后,老人的子女放下手头一切工作,以最快的速度从三地赶到了西安。四个家庭在癌症愁云的笼罩下,伤心欲绝。几天以后,发现老先生其实只是普通的胃炎。这件事,给史大鹏留下了深刻的印象。 “作为一名放射科大夫,每天都要给不同的病人作出诊断。医生的一句话,有时就是对一个家庭幸福或灾难的宣判。如果患者处于特殊的工作岗位,你的诊断结果影响的不仅是一个家庭,甚至会影响某项社会公共工作。一想到这点,你没有理由不尽自己最大的努力,将误诊率降到最低。”史大鹏谈到自己的工作,总是字斟句酌,认真严谨,一如他在工作中的态度。 作为河南省人民医院放射科的主任,史大鹏时刻感受到自己身上的责任。许多前来求诊的患者,都是在当地辗转多时,无法确诊的疑难病例。病人怀着对大医院的信任和希望,来到省人民医院。 “如果片子到了我这里,还无法诊断清楚的话,病人就不得不到北京上海更大的医院就诊。到外地去,衣食住行样样花钱,更要承担沉重的医疗费用。病人和他的家庭本来就因生病很不幸了,这样一来岂不是雪上加霜。”为了不让病人无奈地继续在各地辗转,二十几年来,史大鹏面对任何一张透视片,都不敢有懈怠和疏忽。 多看两眼、多说两句,是史大鹏坚持多年的原则。多看两眼,力争把误诊率降到最小,避免给一个家庭带来不必要的伤害;多说两句,力所能及地给困顿中的患者最合理的建议,避免患者走不必要的弯路。很多患者,因为医疗知识的匮乏,又得不到正确的治疗指导,在盲目治疗的过程中倾家荡产。而医生多说两句话,就有可能减少一起这样的悲剧。 “一位农民患者的妻子,新婚燕尔却被多家医院诊断为肝癌。男方家人一致要求离婚,这个女子绝望地准备自杀。后来到了这里,我发现她只是普通的炎症。一个濒临破裂的家庭恢复了应有的宁静。三个月前,她丈夫在门诊等了我两个小时,只是为了说一声谢谢。” 临床中,这样的事例、这么淳朴的患者数也数不清了。正是这些人、这些事,让史大鹏清楚地知道,自己身处在一个什么样的位置。也是这些人,这些事,让史大鹏永不放松对自己的要求——让诊断正确率高些,再高些;让误诊率低些,再低些。 |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