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版:要闻
   第2版:综合新闻
   第3版:综合文摘
   第4版:健康知识
 
第1版:要闻
 下一版  
学习意识 大局意识 创新意识 发展意识 本报辞旧迎新共谋发展
省卫生厅刘学周厅长答记者问
提升能力实验室更安全
疑难病理会诊专家组护航
质量优先三门峡城乡卫生协调推进
病床前,为93岁老人过生日
拨付“51111”工程专款 南阳专项资金引进农村卫生人才
帮扶困难职工郑州流行“送健康”
郭树恒:紧扣民生 顺应民意 提速发展
1
11 1 2010年1月30日 星期六 目录导航 1
 上一期   下一期 
1
  郭树恒:紧扣民生 顺应民意 提速发展
  本报记者  戴 俊  通讯员  黄红亮  陈 卓
    “去年以来,省卫生厅启动的五大工程紧扣民生、顺应民意、温暖民心,是满足人民群众健康需求、加快全省卫生事业跨越发展的有力措施,对提速农村卫生事业的发展、保障人民群众身体健康具有重要意义。”漯河市卫生局党委书记、局长郭树恒在接受记者采访时如是说。
    据了解,河南省卫生系统五大工程建设实施后,漯河结合实际,强力推进城乡卫生均衡发展,搭建卫生事业快速发展的广阔平台,掀起了卫生事业发展新高潮。
基础建设史无前例
    “一年来,漯河市依据‘五年百亿工程’提出的建立多级‘立体’农村卫生服务网络这一要求,坚持以人为本,加大对卫生基础设施建设的投入,基础建设史无前例,医疗卫生服务环境明显改善,服务能力和服务水平显著提高。”郭树恒告诉记者。
    据了解,五大工程实施以来,漯河市加大对卫生基础设施建设的投入,卫生基础建设得到进一步加强。其中,市妇幼保健大楼和市中医院门诊楼综合楼分别完成投资2700万元,主体工程均已完工;舞阳县人民医院新病房楼已投入使用;临颍县人民医院已经整体搬迁,总投资达1.1亿元;源汇区中心医院建筑面积达20500平方米,项目已经开工。完成16所乡镇卫生院改造,29所乡镇卫生院配套的265万元设备基本到位,新争取的4个中心乡卫生院项目全部开工。437个标准化村卫生室全部建成。
社区卫生服务全面展开
    为让群众就医更方便,漯河市努力打造市民“15分钟”就医圈,已建成10所社区卫生服务中心和31所社区卫生服务站;同时积极争取上级政策性资金支持,有6所社区卫生服务中心建设项目纳入国家建设规划,得到上级扶持资金1226万元。
    与此同时,该市开展了社区卫生管理人员、服务人员和全科医师、全科护士培训工作。2009年,共建立城市居民健康档案153319份,43858人参加了不同形式的健康教育讲座,开展儿童保健8430人次、孕产妇保健6601人次、妇女病查治34037人次,逐步形成了“小病进社区,大病在医院,康复回社区”的格局。
卫生支援效果显著
    “城市医生对口支援农村,这是五大工程建设的一项重要内容。按照省卫生厅提出的要求,漯河结合实际,从制度和监管上加强约束,切实保证了农村医疗机构得到益处。”郭树恒告诉记者。
    据了解,漯河市以人才支援为突破口,增强卫生支农的针对性。据统计,该市开展卫生下乡活动230多次,受益群众近5万人次。漯河市委书记靳克文对该局卫生支农工作所取得的成绩专门作出批示:“市卫生系统积极开展卫生支农工作,切实解决了部分乡镇卫生院医务人员力量薄弱问题,也是以实际行动解决群众看病难、看病贵问题。”
    2009年,该市共选派65名医生支援25所乡镇卫生院,公开招聘28名高校毕业生到乡镇卫生院工作;帮助卫生院建立特色专科11个,培养实用型医疗专业技术人才300多名。
人才战略提速科技创新
    “基础是保障,人才是关键。”郭树恒说,“人才建设是五大工程的重头戏,漯河市卫生局采取引进高等医学院校毕业生、定向培养和在职学习深造等方式,加强农村卫生人才队伍建设的‘51111’工程,全面提升了卫生科技水平。”
    据了解,该市筹备成立市人才协会卫生系统分会,制定了卫生系统人才培养中长期规划和年度培训计划,举办各类专业培训班130多期,培训专业技术人员6300多人次;选拔推荐享受市政府津贴的专业人才1名、科技创新带头人2名、专业技术拔尖人才15名;引进本科生35人、硕士研究生32名,选派161名技术骨干到省以上医疗机构进修学习;科技创新成效显著,共荣获科技成果奖50多项。
    郭树恒满怀信心地说:“站在新的历史起点,面对新医改带来的新机遇,漯河市卫生局将认真贯彻执行党的卫生政策,深入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抢抓机遇、科学发展,全力实施五大工程,开创卫生事业跨越发展的新局面。”
    编后:如何把五大工程这一民心工程做好做实,为群众提供更好的医疗服务,实现卫生事业全面发展?漯河市卫生局的实践是,坚持以人为本,落实科学发展观,紧扣民生、顺应民意、温暖民心,强基础、抓重点、抓关键,以基础建设、人才培养、对口支援等为抓手,开创了卫生事业跨越发展的新局面。
 
2008-2012 YYWSB.COM All Right Reserved
医药卫生报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