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版:要闻
   第2版:综合新闻
   第3版:综合文摘
   第4版:名院风采
 
第3版:综合文摘
 上一版    下一版  
卫生部:2011年让每个乡镇卫生院有一名执业医师
临床护理统一项目标准患者将可“按需选择”
处理医疗纠纷不能止步于医院赔偿
2009年中国卫生十大新闻揭晓
卫生部:公立医院改革不能照抄国企改革做法
法国最新研究发现:病毒“抱团” 侵袭效率更高
卫生部下发“告知单” 医病不再“蒙查查”
6种广告违法药品被曝光
深圳将设哨点监测职业病高风险企业
1
11 1 2010年1月16日 星期六 目录导航 1
 上一期   下一期 
1
  处理医疗纠纷不能止步于医院赔偿
        这几天,福建省寿宁县医院院长卢明泽夫妇双双躺在一家医院普外科的病房里,床头卡上写着病名——全身软组织挫伤。卢明泽脸面黝黑,鼻孔插着氧气管,身上连着心电监护仪,他噙着眼泪对中国青年报记者说:“没想到,在县政府大楼的国旗旗杆下,死者家属竟当着县领导的面冲过来打我们……”
  读到这样的新闻,令人心痛。现在社会似乎形成了一个医疗纠纷处理“潜规则”,一旦发生医疗纠纷,患者家属就拼命地“闹”,最终则以医院赔偿了事。然而,谁是谁非,谁对谁错,却不去深究。
  毋庸置疑,医疗意外的发生,可能是医生的错误导致,也可能是患者自身原因造成,还有可能是发生了医疗未知现象。医闹现象的频繁发生,使得许多医生把过度检查、保守治疗等不利于患者的方法,作为预防医疗纠纷的手段。这直接加重了患者的看病负担,进一步激化了医患矛盾。
  在处理“医闹”问题上,相关部门的措施不得力、甚至不作为,更在一定程度上助长了医闹者的嚣张气焰。新闻中自称纪检干部的患者家属亲自参与“医闹”过激行为,折射出了“医闹”的毒害有多深。事实表明,在各方压力与妥协之下达成的“医院赔偿”模式,并不是处理医疗纠纷的最佳办法。其不但弱化、边缘化了正常的医疗纠纷处理程序,而且也不利于合理的医疗纠纷处理机制形成。“一闹就赔、小闹小赔、大闹大赔”的处理模式,引发了更多的医疗纠纷,更间接影响到广大患者的就医环境。因此,相关部门、医院和患者过于迷信“医院赔偿”了事的处理办法,并把此当作平息事态、缓和医患矛盾的捷径,往往加以模仿、复制,应引起社会足够的反思与警醒。
  在达成和解协议的情况下,医院院长再次遭受患者家属殴打的事实警示我们,处理医疗纠纷不应满足于医院赔偿了事,更不能止步于“医院赔偿”。正确办法是,应成立多方代表组成的独立医疗纠纷调解处理机构,调查、公布医疗纠纷的事实真相,让社会公众一眼就看明白谁对谁错,并进行责任方的问责处理,而对于医闹行为则给予法律严惩。只有如此,才可有效保护医生和更广大患者的合法权益,避免流血流泪的医疗纠纷事件发生。           (摘自《新民晚报》)
 
2008-2012 YYWSB.COM All Right Reserved
医药卫生报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