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
 |
|
|
| |
| |
新医改:时代的强音 |
| |
——河南卫生事业发展创新解读系列之一 本报记者 胡晓军 1月初,随着郑大一附院、郑大三附院、新医一附院、省人民医院这4家临床路径管理试点医院的公布,河南公立医疗机构改革管理再次试探新的机制。 这是河南在全国医药卫生体制改革全面启动后,逐次启动的医改突破的一个细节。 政府强力出面,医疗机构充当改革主力军,基本公共卫生服务和基本药物制度改革相继破局,以民生为担当,河南医改奏响了时代最强音。 先声夺人 医药卫生体制改革是时代的需要,更是一次观念的变革。 对于这一次时代的变革,河南省卫生厅党组未雨绸缪,做好了政策、理论与制度的铺垫工作。这样的铺垫,首先是一次又一次观念的洗礼、成果的展示。 2009年4月,省卫生厅待国家新医改方案一公布,立即做好超前谋划,刘学周厅长提出要正确把握医改方向,牢牢把握发展机遇;2009年6月,省卫生厅请来北大教授李玲、卫生部专家李卫平等分别解读新医改、公立医院改革,与会者心有震动;2009年11月,省卫生厅召开推动新医改及五大工程建设研讨会,国内著名专家纵论新医改、五大工程,河南医疗机构更以典型发言展示初步成果。 这一次次的集思广议,在2009年7月29日河南省政府印发《河南省2009年医药卫生体制改革实施方案》、宣布全面启动深化医药卫生体制改革工作后,水到渠成地变为一个个切实的行动。 这样的行动,有上至河南省政府主要负责人挂帅主抓,下至18个省辖市政府主要负责人调配资源,医疗卫生以及发改委、财政等多部门各自承担职责,组织贯通有力;这样的行动,细化为5个重点、22项工作,基本医疗保障制度、基本药物制度、基层医疗卫生服务体系、基本公共卫生服务均等化、医疗卫生机构改革在2009年有了工作的刻度,步伐稳健有力。 河南的医药卫生体制改革就这样紧抓民生,服务群众健康,关注民众基本公共卫生服务均等化,乘上河南建设五大工程的翅膀,走向了新的开端。 服务亲民 不到3个月间,国家普遍推动的基本公共卫生服务,在河南18个省辖市已经初显成果。 同时,随着河南省2009年国家基本药物集中招标采购工作正式启动,30%的基层医疗机构实施基本药物制度迈出了关键的一步。 刚刚过去的2009年10月26日,河南医药卫生体制改革公共卫生服务项目启动,包括9项国家基本公共卫生服务项目和6个重大公共卫生服务项目在内的15项免费公共卫生服务大餐带着各自的标准,开始面对河南广大民众。 这一年,河南安排了专项经费,在全省城乡普遍实施基本公共卫生免费项目。2009年~2010年人均公共卫生服务标准不低于15元,2011年不低于20元。 全省各地的医务工作者带着满腔的热情和对群众健康的关注,走村串户为城乡居民建立健康档案,为0~36个月婴幼儿建立儿童保健手册,为孕产妇开展孕期保健服务和产后访视,为适龄儿童接种乙肝、卡介苗、脊灰等国家免疫规划疫苗,对高血压、糖尿病等慢性病高危人群进行指导,对重性精神疾病患者进行登记管理、治疗随访和康复指导。 同一时刻,乙肝疫苗补种项目、农村妇女“两癌”检查项目、消除燃煤型氟中毒危害项目、农村改水改厕项目、农村妇女孕前和孕早期补服叶酸项目、贫困白内障患者复明工程6个重大公共卫生服务项目依次展开。截至目前,河南已提前实现“白内障无障碍省”创建目标。 靠着亲民的服务精神,基本公共卫生服务均等化这一舆论高度关注的社会指标,日渐变为现实。靠着惠民的改革精神,河南的药品招标采购坚持质优价廉,基本药物制度改革期待新的突破。 城市社区的群众感谢身边的医院,总有国家和省里的好政策通过医务人员的手传到他们的心坎;广大农村的群众更感谢日夜忙碌的乡村医生,正是通过他们,疾病的隐患消除了,居住环境变好了,党中央的好政策终于变成了身边的果实。 |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