点击关闭
点击关闭
健康资讯
医药卫生网 > 健康资讯
广州广安医院 蒋贵明:脑性瘫瘓的症状及临床表现
】【关闭 2020/1/16 16:32:02 | 来源:医药卫生网 |
   脑性瘫痪的临床表现有多种多样,由于类型、受损部位的不同而表现各异。若同时存在两种类型,则表现更为复杂。即使单一类型, 在不同年龄阶段,表现也不一样。虽然临床表现错综复杂,但脑性瘫痪患儿一般都有以下四种表现。

  1.运动发育落后,主动运动减少

  运动发育落后表现在粗大运动和精细运动两方面。判断运动发育是否落后的指标很多,每个动作在不同年龄表现又不一样,但一些主要指标在临床应用时应熟练掌握。正常小儿3个月时能抬头;4~5个月时能主动伸手触物,两手能在胸前相握,安静时能在眼前玩弄双手; 6~7个月时会独自坐在较硬的床面不跌倒; 8~ 10个月时会爬,爬时双上肢或下肢交替向前移动; 1岁时能独自站立; 1岁~1岁半时能行走。脑性瘫痪患儿在上述年龄阶段一般都不能达到正常小儿水平。

  脑性瘫痪患儿在新生儿时期常表现为动作减少,吸吮能力及觅食反应均差。正常3个月小儿仰卧位时常有踢腿、蹬踏样动作,而且为交替的踢蹬。脑性瘫痪患儿踢蹬动作明显减少,而且很少出现交替动作。正常4~5个月的小儿上肢活动很灵活,脑性瘫痪患儿上肢活动较少。

  2.肌张力异常

  肌张力是安静状态下肌肉的紧张度,通过被动地屈曲、伸直、旋前、旋后肢体,了解其肌张力。可握住婴儿的前臂摇晃手,根据手的活动范围了解上肢肌张力。测下肢肌张力可握住小腿摇摆其足,根据足活动的范围判断其张力,张力低时,摇晃手足时手足甩动的范围大,张力高时,活动范围小。

  还可根据关节活动范围大小来判断,被动运动关节若活动范围大,说明肌张力低,关节活动范围小,活动受限说明肌张力高。了解上肢肩关节活动范围可检查“围巾征”,观察肘关节与躯千正中线的关系,了解下肢肌张力可检查外展角、胭窝角、足跟触耳试验及足背屈角。

  检查肌张力时还可以通过“牵拉试验”来了解,此项检查容易掌握。握住小儿双手,将其从仰卧位拉成坐位,观察头后垂的情况可了解颈背部肌肉张力。肌张力的发育过程表现为新生儿时期屈肌张力增高,随着月龄增长,肌张力逐渐减低转为正常。所以一些不太严重的痉挛性脑性瘫痪,在6个月

  以内肌张力增高并不明显,有时造成诊断困难。但一些严重的痉挛型脑性瘫痪患儿仍可在6个月以内表现出肌张力异常增高。

  痉挛性脑性瘫痪肌张力增高表现为“折刀式",但需注意在检查时如反复连续多次屈伸肢体,则“折刀”的感觉逐渐不太明显。手足徐动型在1岁以内往往无肌张力增高,随着年龄的增加而表现出来。共济失调型肌张力不增高,肌张力低下型则表现为肌张力低下,关节活动范围增加,但腱反射活跃或亢进。检查肌张力时要注意,一些年龄较大、病程较长的患儿,由于关节挛缩,以致关节活动受限,不要误认为是肌张力增高。

  3.姿势异常

  脑性瘫痪患儿异常姿势有多种多样,与肌张力异常及原始延迟消失有关。

  (1)俯卧位。婴儿时期(3 ~4个月以后)表现为俯卧位时屈肌张力明显增高,四肢屈曲,臀部高于头部或不能抬头,双上肢不能支撑躯干,肩部着床,臀部高举,或上肢内旋、屈曲,两手握拳,下肢伸直,内收内旋,足尖朝内。

  (2)仰卧位。头后仰,下肢伸直,有时呈角弓反张姿势。由于不对称紧张性颈反射持续时间延长(正常小儿4~5个月时消失),表现为头转向一侧时,枕部的-侧上肢及下肢呈屈曲状,面部一侧.上下肢伸直,有时呈拥抱反射状姿势,有时呈双下肢伸直。四肢肌张力低下,仰卧位时腕、肘、肩、髋、膝、踝等均可同时平置于床面,呈青蛙仰卧状。

  (3)由仰卧位牵拉成坐位。小儿仰卧位,检查者握住小儿双手,缓缓从仰卧位拉成坐位,观察在牵拉过程中姿势的变化。正常小儿4~5个月时头即不再明显后垂,两上肢能主动屈曲。3 ~4个月以后的脑性瘫痪患儿可表现为躯千能拉起,但头后垂; 一侧下肢伸直,足跖屈,双下肢均伸直伴足跖屈。

  (4)直立位。正常3~4个月的小儿当扶其腋下呈直立悬空位时,表现为双下肢屈曲,6个月扶成直立位时,下肢能支持体重。脑性瘫痪惠儿直立悬空位时往往两下肢内旋、伸直、足尖下垂,两下肢由于内收肌张力增高表现为两腿交叉呈剪刀状。脑性瘫痪患儿直立位时,头、脊柱、足跟往往不能保持在一条垂直线上,髋腰部侧弯;或表现为两大腿内旋,膝半屈,下肢呈X形,足尖着地。

  4.反射异常

  痉挛型脑性瘫痪患儿深反射(膝反射、肱二头肌反射、跟腱反射等)活跃或亢进,有时还可引出踝阵挛。脑性瘫痪患儿神经反射常表现为原始反射延缓消失、保护性反射减弱或延缓出现。

  (1)拥抱反射。即MORO反射,正常小儿出生后即出现,6个月时消失,如出生后3个月内不出现或6个月后仍不消失均属异常,痉挛型脑性瘫瘓患儿此反射活跃,但若肌张力极度增高时,此反射也可能引不出。

  (2)交叉伸展反射。小儿仰卧位,按住一侧膝部使下肢伸直,并刺激此侧足底,出现另侧下肢先屈曲后伸展的动作。此反射,出生后即出现,正常情况下1个月后消失。若2个月后仍存在,支持脑性瘫痪诊断。

  (3)不对称颈紧张反射。正常情况下出生后1个月以内明显,4~5个月时消失。脑性瘫痪患儿持续时间明显延长,此反射的存在阻碍了患儿翻身动作的发育。例如当患儿向右翻身时,头转向右侧,但随之右臂外展伸直,以致不能向右翻身。

  (4)握持反射。正常情况下2~3个月逐渐消失,痉挛型脑性瘫痪时持续时间延长,手经常呈握拳状。


  本文来源均转载自其它媒体,转载目的在于传递更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本网转载其他媒体之稿件,意在为公众提供免费服务。如稿件版权单位或个人不想在本网发布,可与本网联系,本网视情况可立即将其撤除。
编辑:刘


关于我们 】- 【 联系方式 】- 【在线投稿 】- 【 广告服务 】- 【 法律声明 】- 【 】- 【 网站地图 】- 【 留言反馈
河南省卫生厅/主管 医药卫生报社/主办 总部/中国·河南郑州市纬五路47号 aluminum tread plate
业务合作:13674999007 0371-63712922 0371-86101797(工作时间) 技术QQ: 1326701545 35702594
读者QQ群:149218703 站长信箱:yywsb@163.com 最佳分辨率1024×768
 
豫ICP备11008224号
:::::::::::::本网站所刊载信息,不代表医药卫生报网观点。刊用本网站稿件,须注明来源自本网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