医药卫生网 > 地市动态 > 内容
村医李作强眼里的医疗变迁
2018/12/6 16:24:18 | 来源:医药卫生网 |

本报记者 赵忠民  通讯员  

初冬时节,寒意浓浓。122日,民权县王桥镇东村村医李作强正忙着给患者输液。在药品柜上方,该县卫计委给他颁发的《首届医师节百佳医生》荣誉证书和奖杯,格外引人注目。

“那天到会的有几百人,我站在领奖台上,拿着荣誉证书和奖杯,好多记者咔嚓咔嚓照相,我这心里扑通扑通直跳,这大场面,我还是头一回见。”谈及今年8月参加全县首届医师节颁奖典礼,李作强仍十分激动。

“记得上小学时,村里还没有医生。一天夜里,邻居王大爷突发心脏病,疼得直打滚,几个‘壮劳力’把他抬到镇卫生院也没保住命,说是耽误了。那时候,我就下决心,长大后要当医生。”说起自己的从医初衷,李作强打开了话匣子。

今年42岁的李作强,2000年从河南医科大学毕业后,便把从医梦定格在自己的村庄,卫生室就是自家几十年的老房子,医疗器械也只有听诊器、血压计、体温表“三大件”,给群众看病、打针和全家人的生活都在一个屋子里。冬天一个煤炉,夏天一台电扇,诊疗条件相当简陋。

“作强哥,俺爹烧得光说胡话,赶紧给看看吧!”2001年冬天的一个深夜,一阵急促地敲门声惊醒了正熟睡的李作强,原来是村西头的张大爷发高烧了。李作强一骨碌爬起来,披上棉大衣,背起急救箱,深一脚浅一脚地往张大爷家赶。量体温、听心跳、测血压,李作强仔细地检查了一番,在确定没有大病的情况下,给他服了些退烧药,病情渐渐稳定。

“无论三更半夜,下雨下雪,甭管啥时候,只要有人叫看病,他从不推辞。有时候骑自行车,有时候跑着,一夜出去两三趟是常事。”李作强的爱人申振英在一旁搭话。

2002年,王桥镇旧城改造,李作强就在自家对面盖了4间两层门面房,卫生室也从老房子搬进了新居。2004年,李作强按照上级要求,对卫生室进行了4室分离,治疗室、药房、观察室、诊断室都相对独立,还添置了氧气机、雾化器、心电图机。“尽管那时候家里生活不是很宽裕,但为了出诊方便,我一咬牙,买了辆电动车。”李作强腼腆地笑了笑。

2009年,县里给李作强的卫生室配备了资料柜、电视、电脑、诊断床等,卫生室也在原来4室的基础上,增添了健康教育室、免疫规划室。2012年,全县村级卫生室提档升级,李作强又拿到了5万元的改造经费,对卫生室进行全面装修,更换门窗、购置打印机、墙面刷白、粘贴瓷砖、安装空调等,整个卫生室焕然一新。2016年,全县开始实施健康扶贫,该县卫计委加大基层医疗机构的投入力度,特别是村级卫生室。当年,相关部门就给李作强的卫生室配备了健康一体机、药品阴凉柜等。

如今,按照《河南省村卫生所(室)基本标准》要求,李作强的卫生室实行了6室分离,诊断床、观察床、紫外线灯、氧气袋等医疗设备一应俱全,极大地满足了当地群众的健康需求。

据了解,近年来,该县投入资金6000多万元,强化县、乡、村三级医疗机构基础设施建设,建立了县、乡、村三级远程会诊,推行了家庭医生签约服务。同时,积极优化医疗服务模式,开通贫困人口就医“绿色通道”,设立爱心门诊、爱心病房,实行“先看病、后结算、住院无需交押金”的“一站式”服务,真正实现了“小病不出村、常见病不出乡、大病不出县”。

“我是和改革开放共成长的一代人,亲眼目睹了全县医疗条件的改善和群众健康指数的提升。现在人人医疗有保障,特别是政府针对贫困家庭实施了基本医疗保险、大病医疗保险、民政救助等‘六道保险两项救助’,老百姓的日子一天比一天好!”谈及改革开放40年来的变化,李作强感慨万分。

 

 

编辑:岳晓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