点击关闭
点击关闭
报纸文章
医药卫生网 > 报纸文章
2017年2月14日中医6版
】【关闭 2017/2/13 19:03:03 | 来源:医药卫生网 |

多轮驱动构筑中医强省梦
本报记者 李 季

    拥有一亿多人口的河南省,是中医药的重要发祥地。作为中医药大省,我省提出了打造中医药强省的口号。推广中医“治未病”模式,完善符合中医特点的医保支付制度和补偿机制,发展中医药产业,打造中医药文化产业等多轮驱动,让我省中医药强省之梦呈现绚烂多彩之势。

普及“治未病”知识

    “不治已病,治未病”是中医“治未病”核心理念指导下预防疾病、养生保健的理论认识和技术方法,是中医药学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是中华民族独特的健康文化。河南省中医管理局组织各地、各级中医医院积极开展中医药文化“进社区、进农村、进家庭”等活动,加深群众对中医“治未病”理念的认识,普及了“治未病”知识,弘扬和传播了中医药文化。我省各地利用各自中医药资源打基础、强中医,努力让中医药为群众健康发挥更大作用。
    驻马店市卫生计生委重视中医“治未病”工作,成立了中医“治未病”工作领导小组和办公室,各级中医医院还成立了“治未病”中心。并在专科专病诊室增设“治未病”内容,利用专科门诊定期组织专科医生开展“治未病”咨询服务等,建立健康管理电子档案,进而起到“治未病”的作用。
    2016年,驻马店市中医院增添中医“治未病”设备360台,该院“治未病”中心接诊病人23351人次,中医体质辨识16240人次。该市积极推广中医特色治疗和中医适宜技术,比如对妇产科疾病患者以及孕妇,在疾病预防、康复和围产保健中,使用中医适宜技术。真正实现了中医药“简、便、验、廉”的特色,让群众“治好病,少花钱,痛苦少,副作用小”。
    驻马店市在健康养生教育中,采用体质辨识诊室进行“一对一”的健康教育指导,使接受者信赖中医自然的养生保健功能,在心理上更加接近中医的自然和谐。他们还制定中医养生干预措施,根据患者的情况不同,采用针灸、推拿、中药饮片等具有中医药特色的干预服务;制定各类人群的中医特色治疗方案,开展饮食、运动、进补等服务,并发放慢性病健康教育处方、食疗药膳手册等资料,广泛开展中医养生保健指导活动,充分发挥了中医“治未病”优势,深受群众好评。
    信阳市充分认识到中医发展处在转型时期、攻坚阶段,要发展好中医必须以改革的精神推动发展。他们在河南省中医管理局的指导下,对中医药支付方式进行了有益探索,下发了《关于开展中医药参与新农合支付方式改革试点工作的实施意见》,对门诊中药饮片、中医非药物疗法进行了一定比例的报销,使群众选择中医治疗有了更多的优惠。
    令人欣慰的是,目前,在中央财政资金支持下,我省社区卫生服务中心、乡镇卫生院开展的中医综合服务区(中医馆)建设已经“遍地开花”,已建成的中医馆设置有中医诊疗室、理疗室等,并配备了中医电疗仪器、火罐、牵引床等基本医疗设备,开展了针灸、电疗、推拿、药疗、刮痧等中医药适宜技术。与此相适应的中医药科学知识普及工作全面铺开,让中医药科普知识“进村入乡,进区入户”已经成为现实。随之开展的中医“治未病”诊疗项目,会根据个人的身体状况提供个体化治疗方案和养生指导,中医药调养治疗将成为群众健康的首选。那么,基层就会成为“治未病”重地,让群众共享中医“治未病”健康红利,已经不是奢求。

打造中医药产业经济链条

    就是利用河南省得天独厚的自然资源,打造中医药文化、中医旅游、中医药产业互联互通的经济链条。
    南阳市地处亚热带气候向温带气候过渡的地带,这使南阳市成为全国为数不多的盛产中药材的“天然药库”。全市境内已经确定的天然中药材达2357种,道地名优中药材50多种,中药材总储量2.5亿多公斤,且多为无污染的有机药材。该市依托丰富的中医药资源,以弘扬张仲景医药文化为动力,文化、教育、科研、医疗、保健、产业“六位一体”,加快构建中医药特色产业集群,使其成为支撑南阳市崛起的又一富民、惠民产业。
    南阳市加速中医药产业化、现代化、国际化进程。如今的南阳市区内大小中医门店和保健店随处可见,县(乡)中药材种植连片成林,境内山川更是一座座“天然药库”,数十家中医药加工企业一刻不停地变“草”为“药”,产品远销海内外,许多农民依靠种植中药材,正把“发家致富奔小康”的梦想变为现实。据统计,南阳市中药材种植面积已发展到164万亩(1亩=666.67平方米),实现产值18.2亿元。
    南阳市还以举办一年一度的张仲景医药科技文化节为载体,把其与旅游开发相结合,促进中医药与旅游业的发展融合。把中医药文化、中药材种植园区与旅游业发展结合起来,利用优越的中药材和山水资源以及南阳市厚重的中医药文化底蕴,规划建设一批中医药旅游景点,发展中医药观光游、养生游等,成为南阳发展文化旅游产业的一大亮点。
    同样,依托于古色古香的开封市中医院建立的大宋中医药文化博物馆,2015年被国家中医药管理局命名为全国中医药文化宣教基地。该馆不仅是传播中医药文化的主阵地,还是科普宣教养生旅游示范基地。2014年,国务院副总理刘延东视察开封市中医院后指出:“中医药是我国独特的卫生资源、潜力巨大的经济资源、具有原创优势的科技资源、优秀的文化资源、重要的生态资源。”
    对于中医药文化产业的提升,我省将强化宣传推介资源,让省内中医药文化资源发挥其应有的影响力,进一步提升中医药文化产业结构,让中医药文化与产业发展相融合,展现迷人的魅力。
    今年,我省加快中医药强省建设进程,实施中医药优先发展战略。着力完善中医药发展机制,推动并建立河南省政府中医药工作联席会议制度。积极推进中医药改革创新,推动建立和完善符合中医特点的医保支付制度和补偿机制;加强服务能力建设,持续完善省、市、县中医医疗服务体系,实施基层中医药服务能力提升工程,探索建立妇幼保健机构、疾控机构中医药服务标准规范;持续推进学术传承创新,筹划启动省中医药拔尖人才培育计划。建立完善中医药教育和科技创新体系,加快培育一批全国领先的重点专科和优势学科,把中医儿科、骨伤等优势专科发展成为全国一流的重点学科等。持续推进中医药文化科普进基层和中医药文化科普宣传教育基地建设,强化中医药文化科普队伍建设等工作。
要保护好中医学生做临床的信心
□孟长海


    前几天,一个中医实习生跟我说起了临床的事情,他目睹了带教老师的中医疗效,原本就对中医充满信心的他,更有跃跃欲试的冲动。翻阅古今医著,笔者仔细研究名老中医的成长历程,发现他们均是因为一个或几个有效案例而产生了学习中医的兴趣。一些名医在年迈时,医术甚至达到了炉火纯青的程度,对自己年少时开方用药的经历也历历在目。
    中医是依赖于临床发展至今的学科,临床是核心,看好病是关键。因此,培养中医学生应以临床为核心,能够懂中医、用中医,能用好中医方法看好病才是关键。因此,当下所有的中医教育、中医研究均应围绕临床来开展工作。
    如今,存在的问题是中医围绕临床教学时常成为一句空话。主要原因:一是大学教授虽然熟悉中医经典,但是缺乏丰富的中医临床体验,也就讲不好临床课程。二是有水平的临床老师和高级职称教授与学生之间联系得不够紧密,学生无法感知中医魅力。三是临床实习缺乏中医实践或者学习中医的时间不充足。
    因此,大学生学习中医照本念经,辛苦学习只是记忆或者没有记住,得不到运用中医的体会。这样,中医学生对中医就不会产生兴趣,有热爱是源于选择中医的责任。一些中医学生对中医是一脸茫然,即使研究生也是如此。
    由此带来的结果就是中医学院教育被人诟病。中医学生读了大学,并且满腹经纶,却比不上初中毕业就从事中医的同事,这是教育的问题。其中最根本的问题就是学院教育偏于理论而疏忽临床,偏于说教而不知中医为何物,不做临床即使研究成果如何丰厚,终究没有中医临床信心。
    在这种状况下,培养中医学生做好中医临床工作的信心显得十分重要,关乎中医信念和中医职业,如果没有自信心,很多学生只是图有中医虚名,迟早会改弦易辙。培养中医自信心,首先要培养对中医的兴趣;但凡考上中医院校的学生,都应当树立对中医的信心。无论中医临床专业还是中医康复护理专业,很多中医学生都是信心满满、兴致勃勃,这就要保护好他们的兴趣和信心,然后将他们引到临床上,而且是真正的中医临床,接受真正的中医训练。
    近年来,河南中医药大学开设的仲景班确实是一个很好的探索。笔者经过仔细观察,发现这些学生的中医兴趣浓厚,又可早期跟师学习,见识中医疗效,因此他们对中医也就更加充满信心。只要有信心,就能深入钻研,奠定学院派中医教育的优势。
    笔者有不少同学,多少年来一直坚持中医临床工作,也有本科毕业的学生热衷于中医临床工作,疗效好,病人满意,所以他们发展得很好。从当前情况来看,也适应了医师制度改革之需要。如果高学历的中医学子都能够如此强化中医,那么,多年后中医群体必定发展得更好。
    (作者供职于河南中医药大学)

中医药管理型人才亟须培养
□肖梦熊  李 哲

    最近,全国各地掀起深入学习、贯彻落实《中医药法》的热潮。其中,《中医药法》第一章第四条指出:“县级以上人民政府应当将中医药事业纳入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规划,建立健全中医药管理体系,统筹推进中医药事业发展。”该条款强调健全中医药管理体系,具有至关重要的意义。
    目前,中医药管理机制主要面临两个方面的问题:一方面,管理机构不健全,还有大量的管理机构需要建立和完善;另一方面,现有的中医药管理模式严重西化,研究水平和能力较低,缺乏中医药专门的管理研究型高、精、尖人才。解决这两个问题的关键在于人才,没有完备的管理研究人才队伍,中医药的发展就会受到限制,容易在谋划整体战略和大局上出现认识上的误区和视野上的局限。
    然而,全国高等中医药院校大多数管理学院起步较晚,本科相关专业大都偏向于公共卫生事业管理、市场营销等,与中医药事业管理联系不够紧密。随着《中医药法》的颁布,中医药主管部门和行业都亟须高端人才,所以管理研究型人才的培养是当前迫切需要解决的问题之一。
    因此,笔者建议,在《中医药法》颁布的大好背景下,政府主管部门要重视中医药管理研究型人才的培养工作,重视相关具体细则的制定和实施,让《中医药法》切实落地。在具体操作方面有以下几点建议:
    第一,促使院校教育与社会实际需求紧密结合。中医药高等院校是中医药人才培养的主阵地,专业设置、课程安排都应该以中医药行业的切实需求为导向,中医药管理研究型人才的培养方案要有更强的针对性,以满足行业需求。
    第二,充分发挥社会实践培养的优势,加强在职人员中医药管理继续教育工作。继续教育是人才培养的重要方式,要进一步细化继续教育规范,针对中医药管理研究型人才的培养,应制定相应培训、考核、监督制度。
    第三,积极吸取卫生经济管理人才培养模式的优势。中医学具有独特的学科特点,中医药管理研究型人才的需求是当今社会对中医药行业提出的新要求。因此,中医药管理人才培养要在立足自身学科特点的前提下,积极吸取现代医学管理模式的经验,以促进中医药事业长足发展。
(作者供职于中国中医科学院)

《加强心理健康服务指导意见》提出
促进中医心理学发展

    国家卫生计生委、中共中央宣传部等22个部门近日印发《关于加强心理健康服务的指导意见》(以下简称《意见》),其中提出促进中医心理学发展。这是我国首个关于加强心理健康服务的宏观政策指导性文件。
    《意见》明确,到2020年,各领域各行业普遍开展心理健康教育及心理健康促进工作,全民心理健康意识明显提高;到2030年,符合国情的心理健康服务体系基本健全,全民心理健康素养普遍提升。
    《意见》提出,要充分发挥中医药作用,加强中医医院相关科室建设和人才培养工作,促进中医心理学发展。通过开展心理健康相关的基础和应用研究,将心理健康基础理论本土化,开展以中国传统文化、中医药为基础的心理健康理论技术研究,逐步形成有中国文化特色的心理学理论和临床服务规范。

16个部门联合发文
促中医药老字号改革创新发展

    商务部、国家中医药管理局等16个部门近日联合发布促进老字号改革创新发展的指导意见,要求使老字号保护、促进体系进一步健全,管理体制更加完善。
    指导意见指出,要开展宣传活动,大力推动中医药、中华传统餐饮、工艺美术等领域老字号企业“走出去”,探索在部分重点国家和地区举办非商业性展会,组织老字号宣传优秀中华文化。
    指导意见要求,要加大政策支持力度,鼓励中医药类老字号开办中医医疗机构,将符合条件的按规定纳入医疗保险定点医疗机构范围;鼓励老字号参与服务贸易活动,重点开展中医药健康旅游等项目,形成示范效应,在推动经济转型升级中发挥作用。
    指导意见强调,要形成多方协调的有效工作机制,由商务部门牵头,联合发展改革、教育、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住房城乡建设、文化、国有资产监督管理、税务、工商、质检、知识产权、中医药等部门,建立扎实、有效的工作机制,明确任务,各有侧重,形成合力。

现代中药民族药
列入战略性新兴产业重点

    国家发展和改革委员会等部门近日根据战略性新兴产业发展新变化,通过咨询战略性新兴产业专家委员会、网上征求全社会意见等方式,组织编制并公布了《战略性新兴产业重点产品和服务指导目录》2016版,旨在贯彻落实《“十三五”国家战略性新兴产业发展规划》,引导全社会资源投向。现代中药与民族药多项产品和服务被列入战略性新兴产业重点。
    目录依据规划明确的5个领域8个产业,细化到40个重点方向下的174个子方向,包括近4000项细分的产品和服务。其中,现代中药与民族药为子方向之一,包括围绕重大疾病针对中医药临床治疗优势病种的中药新药和中药健康产品开发研究;疗效确切、安全性高、有效组分明确、作用机理清晰、制备工艺先进的中药新药;疗效确切和市场占有率高的二次开发中成药大品种;有显著疗效的二次开发民族药,针对民族和地方传统用药的新用途、新技术开发的新品种,源于昆虫动物开发的民族特色动物药物新品种;中药提取精制、中药制剂、中药材种植、中药饮片炮制加工技术和装备、中药材农药残留、重金属及有害元素等安全限度研究、中药质量控制标准研究等;中药绿色制造、智能制造技术体系与装备开发研究;中药饮片炮制加工技术、中药质量控制技术装备等。
    生物医药服务子方向中包括针对化学药、生物制品、中药和医疗器械等不同类型的创新产品,以获得上市许可为目标的临床前研究、临床试验的委托合同研究。生物兽药、兽用生物制品及疫苗子方向中包括常见、多发动物疫病的新型生物兽药、兽用中药和相关医疗设备。

    @王敬刮痧
    一旦身体冰冷,血液循环就会变慢,体内细胞的代谢也会随之变慢,体温每下降1摄氏度,代谢就会减少12%,免疫力也会降低30%。通常人体体温最低的时候,也是死亡率最高的时候。一天当中,凌晨3时~5时的体温最低,这时也是最容易引发气喘、溃疡性大肠炎的剧烈腹痛、缺血性心脏病等疾病的时候。
    @董洪涛
    同样是感受寒气,为什么有的人不生病,而有的人会生病呢?《黄帝内经》中早有解释:凡感受一切不正之气,勇者气行则散,怯者着而成病。也就是说,勇者气血旺,正足则邪不能侵;而怯者气血弱,正虚不能胜邪,邪气侵入体内。我也有这样的体会:当运动至大汗淋漓时,喝一些凉水也不会腹泻;平时,若饮凉水则易致腹泻,应当属于这种道理。

 


编辑:李云


关于我们 】- 【 联系方式 】- 【在线投稿 】- 【 广告服务 】- 【 法律声明 】- 【 】- 【 网站地图 】- 【 留言反馈
河南省卫生厅/主管 医药卫生报社/主办 总部/中国·河南郑州市纬五路47号 aluminum tread plate
业务合作:13674999007 0371-63712922 0371-86101797(工作时间) 技术QQ: 1326701545 35702594
读者QQ群:149218703 站长信箱:yywsb@163.com 最佳分辨率1024×768
 
豫ICP备11008224号
:::::::::::::本网站所刊载信息,不代表医药卫生报网观点。刊用本网站稿件,须注明来源自本网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