点击关闭
点击关闭
报纸文章
医药卫生网 > 报纸文章
2017年2月7日中医6版
】【关闭 2017/2/6 18:32:14 | 来源:医药卫生网 |

针灸铜人
中医药文化的承载者
□秦宇龙

    国家主席习近平出访日内瓦(瑞士第二大城市)期间,向世界卫生组织赠送了一份备受瞩目的礼物,那就是针灸铜人。习近平主席在致辞时表示,我们要继承好、发展好、利用好传统医学,用开放、包容的心态促进传统医学和现代医学更好融合。同时期待世界卫生组织为推动传统医学振兴、发展发挥更大作用。事实上,2016年11月,陈冯富珍(现任世界卫生组织总干事)在参观上海中医药博物馆时,就曾对一具乾隆御制针灸铜人表现出了浓厚兴趣。

赠礼背后的中医情

    习近平主席赠送针灸铜人之举在中医界引起了强烈反响。此前,习近平主席就曾在多个场合对中医药给予高度评价,并强调要着力推动中医药振兴发展。2016年12月6日,中国首次发布了《中国的中医药》白皮书;同年12月25日,颁布《中医药法》,再次将中医药事业振兴发展推向现实。北京中医药大学中医学院副教授甄雪燕表示,针灸铜人是展示中医学魅力,让中医药走向世界的一张亮丽名片。习近平主席此次瑞士行,选择将针灸铜人作为礼物赠送给世界卫生组织,体现了党和国家对中医药事业高度关切,也寄托了对中医药学通过“一带一路”走向世界的美好希冀。
    北京中医药大学针灸推拿学院副书记侯中伟认为,针灸铜人的赠送不但体现了习近平主席对中医药事业的支持,而且表现了他对中医药的热爱和理解,也向世界传达了友好的信号。世界发展与和平的重要基石就是个体健康,习近平主席把包含了中医历史、内涵、中华医药健康能量信息的针灸铜人送给世界卫生组织,必将引起全世界对中医针灸的高度关注和重视,将引发新一轮的中医热、科研热和教育热,并且鼓舞新一代中医人努力传承,培养当代中医药科技人才和中医药事业的接班人。
    北京中医药大学针灸推拿学院院长赵百孝表示,赠送活动证明了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对中医药工作的重视,也将引起世界各国对中医药传统文化的重视,再次在国际上掀起一波中医热。我国的中医药工作者仍然需要饱含激情,增强自信,携手并进,为中医药事业再创辉煌贡献自己的力量。

中医药文化的承载者

    “针灸铜人传世极少,却有着极大的文化象征意义,它是中国传统医学重要的标志和符号。如果说什么能让全世界联想到中医,除了‘阴阳鱼’那就是‘针灸铜人’了。”侯中伟说,针灸铜人早在秦朝时期就已经出现,而真正发挥医学教学作用的是北宋时期王惟一所制作的针灸铜人像,现代所用的经络模型就“脱胎”于此。
    其实,针灸铜人是中国古代医学家发明的由青铜浇筑、供针灸教学使用的人体经络腧穴模型,是传统医学史上的稀世珍宝,对中医学的发展起到了重要作用。北宋时期,由王惟一设计、铸造的两具“天圣针灸铜人”是中国历史上最早的针灸铜人。针灸铜人的出现对中国针灸医学的继承、传播和发展起到重要作用。
    “针灸铜人的发展、演变也说明了我们中华文化的发展是原创的、传承的,而且是逐渐进步的。”据侯中伟介绍,汉代古墓出土的“十脉木人”是针灸铜人之先身,但没有针灸铜人准确、清晰、完整。
    北京中医药大学中医药博物馆项目运营主管潘激扬谈到,在古代,针灸铜人承载着教学、考核作用,是古代中医学子的一张“试卷”。古人在穴位上留有小孔,考试时用黄蜡将铜人封住,向铜人内部注入液体,考核学生,让学生针刺穴位,如果取穴准确,则液体流出。历史上还衍生出了很多不同类型的针灸铜人,比如明代半跪式铜人,将全身所有穴位都表现出来。

共筑现代健康梦

    即使进入现代社会,针灸铜人也在中医针灸的教学和科研上有其不可替代的意义。甄雪燕认为,在教学上,针灸铜人是现代各种针灸人体模型的“前身”,对现代针灸教学有重要的启发和实际意义;同时,作为中国医学史上的重要创造,具有重要的史学意义,也是激发学生热爱中医、热爱针灸,培养学生医学人文精神的重要史料。在科研上,一方面,在针灸铜人的启发下,如何更好地结合现代高科技,创造出更加智能化的针灸教学模型,是未来针灸科研的重要内容;另一方面,作为中国医学史上重要的创举,研究并梳理针灸铜人的发展历史,考证针灸铜人相关的针灸学知识,也是医史文献工作者的重要科研任务。
    “‘天圣针灸铜人’的出现具有划时代的意义。”甄雪燕举例介绍,“天圣针灸铜人”是最早用于针灸教学的教具,它开创了世界上用铜人作为人体模型进行针灸教学的先河。铜人身上的经络和腧穴,使针灸教学更加形象化与直观化,同时也开创了针灸学腧穴考试进行实际操作的先河。
    当年,王惟一完成“天圣针灸铜人”的制作后,还配套出版了《铜人腧穴针灸图经》。这本书不仅是学习铜人身上针灸知识的“钥匙”,也是对宋代以前针灸学成就的一次系统总结。不仅如此,王惟一担心《铜人腧穴针灸图经》不易保存,会日久湮没或者传之出现讹谬之处,便创造性地将《铜人腧穴针灸图经》的内容刻于石上,并放置在当时北宋大相国寺的仁济殿,以便昭示大众,使学者观摩,便于针灸学的普及和推广。“天圣针灸铜人”的铸造,在北宋时期是一种创举,不仅体现了当时较高的铸造工艺,其“针入水出”的巧妙设计也体现了古人的智慧和才能。
    侯中伟认为,铜人固然是中医针灸传统文化的标志,但其意义不仅局限于是一个标志,更是一部历史。它是中华传统中医针灸文化的典型代表,甚至是人类与健康和医药文明的和平使者,它在各国都代表着健康,象征着人类生命的和谐。    即使进入现代社会,针灸铜人也在中医针灸的教学和科研上有其不可替代的意义。甄雪燕认为,在教学上,针灸铜人是现代各种针灸人体模型的“前身”,对现代针灸教学有重要的启发和实际意义;同时,作为中国医学史上的重要创造,具有重要的史学意义,也是激发学生热爱中医、热爱针灸,培养学生医学人文精神的重要史料。在科研上,一方面,在针灸铜人的启发下,如何更好地结合现代高科技,创造出更加智能化的针灸教学模型,是未来针灸科研的重要内容;另一方面,作为中国医学史上重要的创举,研究并梳理针灸铜人的发展历史,考证针灸铜人相关的针灸学知识,也是医史文献工作者的重要科研任务。
    “‘天圣针灸铜人’的出现具有划时代的意义。”甄雪燕举例介绍,“天圣针灸铜人”是最早用于针灸教学的教具,它开创了世界上用铜人作为人体模型进行针灸教学的先河。铜人身上的经络和腧穴,使针灸教学更加形象化与直观化,同时也开创了针灸学腧穴考试进行实际操作的先河。
    当年,王惟一完成“天圣针灸铜人”的制作后,还配套出版了《铜人腧穴针灸图经》。这本书不仅是学习铜人身上针灸知识的“钥匙”,也是对宋代以前针灸学成就的一次系统总结。不仅如此,王惟一担心《铜人腧穴针灸图经》不易保存,会日久湮没或者传之出现讹谬之处,便创造性地将《铜人腧穴针灸图经》的内容刻于石上,并放置在当时北宋大相国寺的仁济殿,以便昭示大众,使学者观摩,便于针灸学的普及和推广。“天圣针灸铜人”的铸造,在北宋时期是一种创举,不仅体现了当时较高的铸造工艺,其“针入水出”的巧妙设计也体现了古人的智慧和才能。
    侯中伟认为,铜人固然是中医针灸传统文化的标志,但其意义不仅局限于是一个标志,更是一部历史。它是中华传统中医针灸文化的典型代表,甚至是人类与健康和医药文明的和平使者,它在各国都代表着健康,象征着人类生命的和谐。

中医学更能体现大健康学价值
□曹建春

    1989年,世界卫生组织对健康进行了新的定义,即“健康不仅是没有疾病,还包括躯体健康、心理健康、社会适应良好和道德健康”,突出了人与躯体、人与心理、人与社会、人与他人的关系。这一概念,比以往的健康概念更加广泛,也更体现了健康的价值。但是,健康实际上还包含着个体和群体对外来压力的调和能力以及对不确定未来的适应能力两个方面的内容。我们称之为大健康。
    中医学恰恰具有大健康学的6个特征,体现了大健康学的价值。
    第一,中医学研究了人与躯体的关系。中医的脏腑经络学说肯定了人作为万物中的一种,有体可查,有形可辨。因为有了脏腑,才有了针灸膏摩、汤液醪醴作用之所,才有了我们当今称之为医学的狭小分支。我们现在讨论的医学或者中医学,大部分被局限于此,这是狭义的中医观。
    第二,中医学研究人与心理的交互作用。在这个方面,古代和当代医学家已经研究了很多,也很深入,比如情志损伤、情绪睡眠、记忆思维等都是研究范畴。现代中医对身心医学、心理康复、精神分析等进行了探索,尽管身心医学方面还处于刚起步阶段,但是日新月异的进展让人看到了医学更应该关注的价值取向。
    第三,人与社会是健康学考虑的重点之一。我们从社会学角度研究医学问题,探讨社会因素对个体和群体健康、疾病的作用及其规律,采取各种措施,保护和增进人们的身心健康和社会活动能力,提高生活质量。中医学在这方面做出了贡献,比如在河姆渡遗址上发现的饮用水水井;在河南省淮阳县发掘的4300年前的平粮台古城城市排水管道等,均是古代中医学公共健康领域的杰出代表。目前中医学强调的公众健康和“治未病”,也正是中医社会医学的研究重点。
    第四,道德与健康是中外医学共同关注的核心。中医学强调医患双方的道德要求,对于病人来说,心乱导致本乱,除外因致病外,离道失德会导致气血逆乱,而“执中守一,修身明德”就是治病良方;对于医生来说,应“博极医源,精勤不倦”,从病人的痛苦出发,待病人“皆如至亲”;只有医患携手,才能铸就守护健康的长城。西方医学也很关注道德与健康的关系,希波克拉底强调医生为病人谋福利,精确地诠释了医学的神圣;但是,对患者道德修养的关注以及个人道德对自己健康影响的研究却是后来逐渐发展起来的。
    第五,中医学还关注人对外来压力的调和能力。“天人相应”的思想强调人应当与自然界相适应。中医学关注人与天地万物的关系,强调人的自然属性,使其区别于单纯的医学,而更加贴近大健康学。
    第六,对未来不确定因素的把握,也是中医学十分关注的问题。人们恐惧、焦虑、忧郁的根本原因是把握不好未来不确定因素。中医学对生命的生生不息充满了欣喜和赞赏,并用有形的“术”和无形的“道”来扶危助困、救死扶伤,这正是大爱之所在。
    正是因为具有以上6个特点,中医学才更具有大健康学的气象。它以维护人类健康和幸福为己任,关注个体、群体和社会,研究躯体、精神和生死。中医学是中华文化的集中体现,也是人类文明的典范。

13

    中华中医药学会团体标准试点工作汇报会近日举行。与会专家就培育发展团体标准进行讨论,并对中华中医药学会团体标准试点工作进展情况和标准现状进行了汇报。
    中华中医药学会秘书长王国辰表示,2015年6月,国家标准化管理委员会和中国科学技术协会联合发文确定中国科学技术协会系统内的13家协会开展团体标准试点工作,试点周期为两年。中华中医药学会作为医药领域唯一一家试点学会,按照《关于培育和发展团体标准的指导意见》的精神,成立了中华中医药学会团体标准专家委员会,并建立了相关管理制度9项等。
    国家中医药管理局政策法规与监督司司长李昱对开展团体标准工作提出3点意见。首先要明确定位,做好顶层设计,做好中医药团体标准制修订工作等;其次要加强管理,完善规章制度,建立健全团体标准化管理办法;最后还要强化宣传和贯彻实行工作,促进实施和应用。
    中国科学技术协会改革发展处处长党锋指出,试点期间,中华中医药学会注重组织、制度建设和人才培养,强调标准质量,工作成效明显。
    王国辰表示,2017年中华中医药学会团体标准工作的重点包括在全国范围内征集团体标准项目,并开展集中论证,遴选应用性强、科技含量高的优质项目进行标准研制;建立团体标准推广机制,系统开展团体标准应用和培训等;构建标准专家注册制度,加强标准研制全过程管控,提高团体标准品质。

60

    黑龙江省近日启动了森林康养模式,同时强调将中医康养与森林康养结合,相辅相成,开辟出一条新的康养道路。
    黑龙江省首份康养报告显示,森林是重要而独特的保健资源,东北林业大学的负氧离子含量监测表明,空气湿度、森林覆盖率对负氧离子浓度影响显著。报告指出,森林中的含菌量远低于非森林区域,因为树木绿叶分泌的挥发性物质可以杀死细菌和真菌,1公顷(1公顷=10000平方米)松柏每天能分泌60千克杀菌素,足以杀死白喉杆菌等。此外,树木的枝叶也减少了空气中有害菌载体的尘埃数量,而有的树木还可以杀灭流过林地污水中的细菌。
    黑龙江省将把中医元素融入森林康养模式,二者互为补充,为群众提供绿色健康养生方法。

《中医药法》
保障中医药振兴和发展
□范吉平

    中医药人翘首期盼30多年的《中医药法》于7月1日就要实施了,身为中医人,我的心情无比激动。
    中医药学有着几千年悠久的文化传统、使用历史,为中华民族的繁衍昌盛做出了巨大贡献,是中华民族的文化瑰宝。如今国法护航,必然保障中医药振兴和发展,维护人民健康福祉。
    30多年前,笔者的导师、中国工程院院士董建华等一批老中医药人,就提议国家出台《中医药法》,由于难以达成共识,30多年来未能如愿。此次《中医药法》顺利出台,反映了国家对中医药事业的巨大支持,也反映了国家中医药管理局党组的努力和智慧,更是对董建华等为《中医药法》奔走呼吁的已故中医药人在天之灵的最好告慰。
    《中医药法》的出台,将会对中医药行业今后的健康发展带来重要影响,也将为中医药机构的发展带来前所未有的机会。
    比如《中医药法》出台后,由于中医诊所改为备案制,减少了审批环节和区域卫生规划的限制,在全国范围内,中医诊所、中医馆将会有所增加。这种变化对于改变目前中医医院西化、中医药特色减少、中医后继乏人的状态将带来很大影响,从而直接影响中医医院的办院模式、中医药人才的培养模式。中医医院院内制剂将会因为审批程序简化而越来越受到中医药机构的重视。中医药的研究开发、中药产业也将迎来发展的黄金时机。另外,因为已经在医改中出台的中药饮片加成保留政策,中药材的种植加工将会迎来更好的发展机会,包括国家扶贫政策的逐步到位和落实,将有更多农民因为种植中药而脱贫,真正实现发挥中医药多种资源优势,为中国的经济社会发展做出贡献。
    作为中医药从业者,我们生逢其时,更应该团结协作、奋发进取,认真把中医药这一祖先留给我们的宝贵财富继承好、发展好、利用好,从而在建设健康中国,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的大背景下,使中医药事业再创辉煌。
    (作者供职于中国中医药出版社)

发展中医需要多种模式并存
□一 梦

    在中医发展的过程中,充斥着各种各样的声音,有些人觉得天下诸病可归古籍;有些人秉持现代理念,觉得中医应该向现代化的方面发展,且不断创新;还有一些原本是西医医师的中医爱好者,从现代科学的视角审视中医、学习中医。目前,中医模式也是多种多样的。从主题上讲,有中医、中西医、西中医的存在;从专业角度来看,有传统经方派和时方派;还有民间中医与学院派中医等。其实,中医发展并不局限于某一种模式,多种模式并存、共同发展才是中医的繁荣之道。
    不同模式之间处于互相排斥状态不利于中医发展。学派之间互相排斥,某些学术流派坚持一枝独秀而抨击其他理论和观点,传统中医拒绝吸收现代科技成果等都是中医发展模式之间不融合的表现。这不仅没有促进中医发展,还会引起中医的质疑声,甚至对中医的长远发展是很不利的。
    多种模式发展要围绕以中医为核心的思想。中医如同汪洋大海,不是一种颜色、一种味道,中间蕴含着不同组织、团队、学派、个人等,都可以自主或者交叉存在。中医应该海纳百川,犹如慈爱的母亲,孕育着许多子女,每个子女都可以继承母亲的基因,然后发展得更好。
    中医深深根植于中国传统文化,其核心思想在于“天人相应”的整体观念和辨证论治的个体化诊疗特色。中医孕育了不同的发展力量,不管是中医的何种派系、何种理念都未偏离中医的核心思想和特色。在坚持中医核心思想的前提下多模式共同发展,这是中医长久发展的根本。
    多种模式发展符合时代需求。时代在发展,带有传统色彩的中医步入新时代,也要适应社会需求,具有不同的模式和发展方向。中医应该紧跟新时代的步伐不断前进。人人都可以对中医产生认知,而中医知识体系可以和各种先进知识体系结合、发展。中医人应该有开阔的胸襟,善于接纳、学习以及借助现代先进的科研成果和知识体系来进一步发展中医。这是时代的需要,也是中医发展的必由之路。

 


编辑:李云


关于我们 】- 【 联系方式 】- 【在线投稿 】- 【 广告服务 】- 【 法律声明 】- 【 】- 【 网站地图 】- 【 留言反馈
河南省卫生厅/主管 医药卫生报社/主办 总部/中国·河南郑州市纬五路47号 aluminum tread plate
业务合作:13674999007 0371-63712922 0371-86101797(工作时间) 技术QQ: 1326701545 35702594
读者QQ群:149218703 站长信箱:yywsb@163.com 最佳分辨率1024×768
 
豫ICP备11008224号
:::::::::::::本网站所刊载信息,不代表医药卫生报网观点。刊用本网站稿件,须注明来源自本网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