身边人讲身边典型 身边人讲身边感动
学习王晓阳先进事迹首场报告会举行
本报讯 (记者刘永胜 通讯员路书斋)“27年激情不变,27年孜孜以求,王晓阳用仁心、匠心、初心、爱心,诠释了一名医务工作者的高尚品格,展现了一名共产党员的责任意识。”1月5日下午,学习王晓阳同志先进事迹首场报告会在郑州大学附属洛阳中心医院举行。身边人讲身边典型,掌声一次次响起;身边人讲身边感动,台上台下不时传来抽泣声。
王晓阳生前是郑州大学附属洛阳中心医院心血管内科主任医师,1989年毕业于中山医科大学,同年被分配至该院工作,后考入北京大学医学院攻读硕士研究生,毕业后又回到该院工作。2015年9月,王晓阳被查出患了恶性肿瘤。她在积极与病魔搏斗的同时心系患者,病情稍有好转便回到工作岗位上。2016年9月病情恶化,她决定把身上唯一能用的眼角膜留给有需要的患者。2016年10月2日,王晓阳不幸病逝。
报告团成员、郑州大学附属洛阳中心医院心内科三病区护士长庆笑春讲述了王晓阳拥有一颗仁心的故事:在王晓阳内心深处,患者的生命永远高于一切,患者永远是第一位的;无论节假日还是深夜,只要患者需要,王晓阳都会在最短的时间内赶到医院,为患者诊断、治疗、抢救,有时一晚上要从家到医院往返两三次;王晓阳认真负责,治疗患者尽心尽力,力争使患者恢复到最佳状态。
报告团成员、郑州大学附属洛阳中心医院神经内科主治医师王会林和郭玉冰讲述了王晓阳秉承一颗匠心,对医术精益求精、不断钻研,从普通医生成为洛阳名医的经历:无论患者的病情多么严重、多么复杂,王晓阳都不轻易放弃,常常为诊断清楚一个疑难病症,守在病房仔细观察、反复分析,甚至顾不上吃饭和睡觉,力争让患者不留遗憾;为了攻关一项新技术,她起早贪黑,查阅大量资料,不辞辛苦到更高级的医院学习。
报告团成员、郑州大学附属洛阳中心医院内科系护士长张红珺讲述了王晓阳不忘初心、保持“公仆情怀”、全心全意为患者服务的故事:在入党申请书上,当时仅有22岁的王晓阳写下了“医生的工作就是做人的工作,更应该有崇高的政治思想”这句话;从医27年,王晓阳平时加强党性修养,保持职业情怀和工作激情,关键时刻能够冲上去,体现出一名优秀共产党员的担当意识。
报告团成员、郑州大学附属洛阳中心医院电话咨询部工作人员张莉讲述了王晓阳怀有一颗爱心、真诚对待身边每个人的感人事迹:王晓阳视患者如亲人,无论贫富、无论地位高低,她都一视同仁;对同事总是给予贴心帮助,一句“有啥事就跟姐说一声”温暖人心;当病情恶化,知道自己时日不多时,她决定把身上唯一能用的眼角膜留给患者。
听取报告的郑州大学附属洛阳中心医院神经内科二病区主任任向阳说:“王晓阳是我们的好同事,是我们身边的好典型。她可亲、可敬,她的事迹可信、可学。学习王晓阳的先进事迹,我们就要把她未完成的事业做好,用真情服务患者,努力做一名让患者放心的好医生。”
“一次精神的洗礼,一次正能量的传播!”郑州大学附属洛阳中心医院党委副书记、纪委书记化莉说,“王晓阳不仅是医院的骄傲,还是广大医务工作者的骄傲,更是洛阳700万人民的骄傲。我们学习王晓阳,就要学习她心系患者、潜心钻研、精益求精的敬业精神,学习她不忘初心、鞠躬尽瘁、死而后已的奉献精神。我们要从平凡岗位做起,以患者为中心,不断提升服务质量,为群众提供更加安全、有效、方便、价廉的医疗服务,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贡献力量。”
我的一天
□卫利民
最近,我的儿子腿部受伤,摔骨折了,我每天都要接送他上学。1月6日6时40分,我从家里出发,送孩子上学。
7时30分,我来到河南科技大学第一附属医院新区医院甲状腺乳腺外科,先了解科室患者状况,看看前一天做手术的患者病情是否稳定。然后,我打开电脑查看在院患者的化验单、检查单;因为现在入院患者普遍年龄偏大,要注意患者的心脏、肺部、脑部等方面的功能。
8时30分,全科室人员参加科室晨会交班,听取夜班护士、医生分别交接患者夜间的情况,以及手术后患者的病情。我安排了两台手术,一台是乳腺癌手术,一台是乳腺良性肿瘤手术。我要了解手术人员是否充足。
8时40分,我到病房查房,查看患者情况,安排3台手术。
9时10分,我进入手术室,开始第一台手术。患者左侧乳腺包块合并乳头糜烂。切除病变送快速病理检查,结果提示:左侧乳头湿疹样癌并左侧乳腺浸润性癌。我为其做了左乳癌改良根治术。12时10分,手术结束。
12时20分,我在手术室餐厅吃工作餐。下了手术台,饭都凉了,我兑了一点儿热汤就开始吃了。
12时50分,我进行第二台手术。患者是一名25岁的年轻女性,左侧乳腺肿块,直径约3厘米。检查结果提示:乳腺纤维瘤。这属于良性病变,需要进行皮肤美容缝合。
14时30分,我回到科室迎接省级文明单位检查。
16时30分,我查看当天两个手术患者,发现他们回到病房后生命体征平稳,于是安慰患者及家属。我查看次日做手术的患者,发现51床患者情绪不稳定。该患者是一名年轻女性,甲状腺结节可疑恶性。我查房时患者说害怕手术,说着说着就哭了。
对患者进行心理疏导是医生经常做的工作之一。甲状腺肿瘤和乳腺肿瘤患者入院后都会存在一些心理问题。针对这种情况,我们在护士站专门建立了“爱心书吧”。我们科室购买了一些关于肿瘤防治、康复、心理疏导等方面的图书,鼓励患者借阅,以缓解心理压力。针对这名患者,我讲明需要做手术,得到了患者的认可。患者表示对自己做手术的决定不后悔。我进一步讲解“人在一生中有很多事都要做选择,对于自己的选择要勇敢面对,以积极的心态去应对”的道理;讲解甲状腺癌恶性度低,如果治疗及时,就不会影响结婚生子。随后,患者不哭了,心情也有所好转。我在患者及其家人情绪稳定后才离开。
17时,从宜阳县来了一名乳腺疾病患者。我查看后,确定该患者需要住院治疗,并预约第二天早上住院。
17时45分,我结束了一天的工作……
(作者系河南科技大学第一附属医院新区医院甲状腺乳腺外科医生)
1月4日,洛阳市书法家协会副主席刘伊明正在向洛阳市精神卫生中心医务人员和患者讲解书法知识。当天,洛阳市卫生计生系统书画摄影作品巡展活动走进洛阳市精神卫生中心。此次活动共展出洛阳市卫生计生系统谢书敏、张海峰等数十名作者的书画摄影作品61幅(组)。
刘永胜 薇 薇/摄
伊川县慈善医院
专项资金救助贫困患者
本报讯 1月11日,从伊川县慈善医院传来消息,为了救助贫困患者,该院于2016年10月20日设立了慈善医疗救助资金。截至2016年12月20日,伊川县已有60名贫困患者受益,救助资金累计达到3万多元。
“慈心行医,善举办院!”伊川县慈善医院院长刘运甲说,建院20年来,该院积极开展慈善医疗救助项目和健康扶贫活动,为贫困患者排忧解难,赢得了良好的声誉。为了更好地开展慈善医疗救助活动,规范救助程序,改变以前医院直接对贫困患者救助的不规范行为,根据有关规定,该院与伊川县慈善会签订协议,设立专项救助资金,目的是救助在伊川县慈善医院住院治疗的贫困患者。
协议规定:由伊川县慈善医院拿出5万元作为慈善医疗救助保证金,转入伊川县慈善会账户;救助对象分批审查合格后,伊川县慈善会将资金拨付。同时,该院及时将保证金补足5万元,确保救助资金正常运行。
不久前,伊川县城关镇57岁的贫困患者白红(化名)因糖尿病并发视网膜炎住院治疗,花费8465.06元。除新农合报销外,伊川县慈善医院又通过专项资金向白红救助了1274.95元。
(刘蓓蕾 陈 军)
一封悄悄送来的感谢信
本报记者 刘永胜 通讯员 薇 薇 水 英
为医务人员送“红包”表示感谢,被拒绝了;请主治医生吃饭,也被拒绝了;最后偷偷地留下一箱饮料让护士解渴,又被退了回来……这是发生在王先生和洛阳市精神卫生中心精神三科医务人员之间的真实故事。
不久前的一天早上,洛阳市精神卫生中心医务人员上班时发现,该中心精神三科走廊的墙上不知何时张贴了一张大红纸。仔细一看,原来是一封患者家属写的感谢信。
据了解,洛阳市精神卫生中心精神三科有一名住院的女患者,因患精神疾病多年,其思维、认知、行为及婚姻均受到了严重影响,挫折不断,经历坎坷。其家人在精神、经济等方面也受到了不同程度的影响。在该中心经过3个月的系统治疗后,患者在言语、行为、思维等方面得到了很大改善,能够进行一般的交流了,其家人非常高兴。在多次送礼被拒绝后,患者的哥哥王先生将全家人的心声以感谢信的方式写了出来,并专门在星期天人少的时候悄悄来到医院张贴在走廊的墙上,而且没有探视自己的妹妹就悄悄地离开了。
一周后,王先生在办理妹妹的出院手续时也没有提起这件事。当工作人员询问时,王先生不好意思地说:“我满心感激之情,就是嘴笨,不会说。”
洛阳市第一中医院
“天使代表队”
享誉河洛青年论坛
本报讯 1月10日,从洛阳市首届河洛青年论坛组委会传来喜讯,由洛阳市第一中医院北院检验科青年职工组成的“天使代表队”在洛阳市团干部风采大赛中获得佳绩,享誉河洛青年论坛。
决赛当天,洛阳市第一中医院“天使代表队”在才艺表演环节以一支热情奔放的舞蹈征服了全场观众,迎来了阵阵掌声。在论文展示环节,该院领队陈众做了专题报告。“天使代表队”最终获得三等奖。同时,该院团委在本次活动中,对论文指导、节目编排、服装准备、演出彩排等环节尽心竭力,组织出色,荣获“优秀组织奖”。
据了解,洛阳市第一中医院北院检验科是洛阳市青年文明号示范岗,在该院党委、团委的领导和支持下,团队建设取得了丰硕成果。青年职工爱岗敬业、积极奉献,营造了良好的科室文化氛围。这支青年团队在工作中勤勤恳恳,在全院的发展中发挥了重要作用。
(刘晓霏 赵惊涛)
1月6日,孟津县人民医院职工张鸿、卢妙娟夫妇进行无偿献血后欣喜地合影留念。当天,由孟津县献血委员会组织的应急献血活动在孟津县人民医院举行。当天8~17时,来自全县各单位的职工和爱心人士共300多人参加了无偿献血活动,献血总量达到12万毫升。
姚伟旗 郑备战/摄
老人安详去世 家人送上感谢信
医务人员无微不至的照料温暖人心
本报记者 刘永胜 通讯员 尤云飞 文/图
和谐医患情 传递正能量
近日,洛阳东方医院收到了一面特殊的锦旗及一封感谢信。在洛阳市,严重的疾病最终夺去了一位老人的生命,但其家人仍对医务人员心怀感激,专程来到医院致谢,传递了正能量。在这段医患情背后,有些什么故事呢?
33床的黄德琴老人是洛阳东方医院肿瘤血液介入科二病区的老病号了,年老体弱、疾病消耗等因素导致她卧床不起。从住进科室到出院的近8个月时间里,二病区主任方学辉每次查房走到黄德琴老人身边时,总会先和她握握手。虽然老人的病情一直在变化,但是医务人员对她的关心和照顾始终没有改变。
黄德琴老人年纪大,基础疾病多,之前生病的时候血管被破坏了,护士们给老人扎针成了老大难问题。每当这时,洛阳东方医院肿瘤血液介入科二病区护士长沈婷婷都会拿上扎针的用品,在老人身边一坐就是半天。如何解决难题呢?沈婷婷想了又想,应用科室新开展的PICC置管新技术(经外周静脉置入中心静脉导管),为老人成功置管。此后,老人每逢输液打针再也不用受罪了。由于工作原因,老人的家属不能时常陪伴,而专业陪护精力有限,照顾老人翻身、大小便、下床等工作就落在了护士身上。护士杜婷婷主动为老人剪头发、擦洗身子,每周一次,从不间断。
每次看到洛阳东方医院医务人员,黄德琴老人的家属都会感激地说:“你们这里的服务非常好,非常感谢你们的精心照料!”
前不久,黄德琴老人的病情有所好转,但就在准备出院时,却突然发病,出现牙关紧闭、抽搐等症状。当时,怀孕不久的医生吴倩不顾自己的身体,立刻组织科室工作人员抢救老人……吴倩和护士张洁寸步不离地守着老人,直到老人脱离生命危险。
黄德琴老人出院回家后,由于家住六楼,行动不便,护士们每周都会上门为老人进行PICC置管的维护。
从入院到出院,洛阳东方医院医务人员为黄德琴老人提供了一系列优质服务。2016年教师节,由于意外地收到病区护士送来的鲜花,老人含着眼泪说:“从教师岗位退休许多年了,突然收到这么多鲜花,我感受到了大家对教师的尊重。”冬至那天,一碗热腾腾的手工饺子送到了老人的手中,虽然她已经不能大口进食,但是仍然一小口一小口地把饺子吃下了,嘴里不停地说:“香!真香!”
2016年年底,由于病情恶化,黄德琴老人去世了。老人去世后,她的家人为洛阳东方医院肿瘤血液介入科二病区方学辉团队送上了锦旗与感谢信。信中写道:“痛失母亲,我很难过,但在伤痛之余却感到宽慰和温暖,因为洛阳东方医院肿瘤血液介入科的医生和护士让我感受到了春风般的温暖。医生(包括实习医生)、护士、护工都非常细心,让我的母亲在温暖中减轻了病痛的折磨。主治医生吴倩更是仁心仁术,医德高尚。她为患者和家属着想,以最佳的治疗方案使患者无痛、使家属无憾。”
一方是将患者放在首位的医生,另一方是心存感激的患者。这份真情和大爱,让人们感受到了医患之间的和谐与美好。
吴倩说:“有时候,尽心尽力也不一定能够挽救患者的生命,但我们依然尽心尽力,只为患者在生命的最后一程能够安然度过。”
【 关于我们 】- 【 联系方式 】- 【在线投稿 】- 【 广告服务 】- 【 法律声明 】- 【
】- 【 网站地图 】- 【 留言反馈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