点击关闭
点击关闭
报纸文章
医药卫生网 > 报纸文章
2017年1月5日乡医8版
】【关闭 2017/1/4 18:25:35 | 来源:医药卫生网 |

    随着新媒体的迅猛发展,各类热点事件的传播更加迅速、广泛,卫生计生热点事件更是备受关注。本版新开栏目“1+1”关注卫生计生热点事件,并以其涉及的疾病为切入点,邀请专家讲解疾病相关内容及治疗方法。


    2016年9月6日,广东岭南职业技术学院一位大三女生在学校宿舍内猝死。室友称,这位学生生前常因劳累发烧;家人称,这位学生4年前曾因患全身性结缔组织病硬皮病住院治疗。目前,这位学生的死因仍待调查。

本期专家:国务院特殊津贴专家、河南中医药大学第一附属医院主任医师 崔公让

以症求证治疗结缔组织病
    通常情况下,结缔组织病引起猝死的发生率颇高:一是因为结缔组织病有可能对心血管传导系统带来损害,导致心律失常甚至猝死;二是因为结缔组织病的急性期也可能导致心律失常甚至猝死。
    结缔组织的主要组成部分包括元胶原、纤维素、黏多糖,人体的骨骼、肌肉、血管、肌腱、韧带等都由其构成,但比例不同。因此,结缔组织病又称胶原性疾病。
    结缔组织病包括组织硬化症、皮肌炎、干燥综合征、系统性红斑狼疮等疾病。患者发病时,一般有3个共性:发烧时体温与血象不同步;晨僵;关节肌肉疼痛。
    进行性组织硬化症多发生在少年、青年、中年女性身上,发病早期往往有持续性低烧、关节疼痛、晨僵、雷诺综合征等。患者指端皮肤僵硬,呈非指陷性水肿,手指呈腊肠样改变(皮肤肿胀、僵硬);面部水肿,面容不自然,皱眉动作消失或者减慢,鼻尖钩明显加深,嘴唇变薄,有放射状纹理,口裂缩小,甚至张口困难。
    患者胸骨柄后有烧灼样疼痛感,吞咽有阻挡感,大便时干时稀,会出现肺间质纤维化、肾间质纤维化、心包积液等。
    组织硬化症病因不明、病程很长(4~6年),没有特效治疗方法。
    结缔组织病的中医治疗原则是以症求证。求证时,症是指单一的临床症状,证是指临床症状的综合。
    前不久,有一位结缔组织病患者前来就诊,主要症状是肢体遇冷后出现雷诺综合征,肢体僵硬,遇寒怕冷、关节肌肉疼痛。患者脉细弱,苔薄白,属寒凝证,寒凝经络,结果是患者体内关节肿胀,虽然是非指陷性肿胀,但是夹湿。对于这位患者,治疗原则是温阳祛痹、化湿祛瘀,可以融合四逆汤、麻黄细辛附子汤进行治疗。
    我们认为,寒、湿、瘀是结缔组织病的致病因素。
    那么,常用的中药治疗的3个阶段方案也出来了:第一个阶段着重散,散的是寒;第二个阶段着重化,化的是痰;第三个阶段着重补,补的是肾阳。
(张玉坤、刘伟迪整理)

儿童上呼吸道感染的诊断和治疗

    进入冬季后,气温偏低,室内外温差大,昼夜温差大,天气干燥,上呼吸道感染患儿明显增多。上呼吸道感染容易诱发多种并发症,如鼻炎、支气管炎、肾病、哮喘甚至病毒性心肌炎等。这里提供的诊断和治疗方法,可供基层医务人员参考。

【诊断要点】
    1.以发热恶寒、鼻塞流涕为主,可兼有咳嗽、呕吐、腹泻。
    2.白细胞总数可正常或减少,中性粒细胞减少,淋巴细胞相对增多,单核细胞增多。
【中医证型】
    风寒感冒  发热,恶寒,无汗,头痛,鼻塞流涕,喷嚏,咳嗽,咽不红,苔薄白,脉浮紧。
    风热感冒  发热重,恶风,有汗热不解,头痛,鼻塞,流浊涕,咳嗽,痰黏白或黄稠,口干,咽红肿痛,舌质红,苔薄白或薄黄,脉浮数。
    伤暑感冒  高热无汗,头痛身重,胸闷泛恶,食欲不振,或有呕吐,腹泻,咳嗽,舌质红,苔薄白或腻,脉数。
【治疗方法】
    1.汤药
    风寒感冒  荆防葱豉汤加减。荆芥3克,防风6克,苏叶6克,白芷6克,川芎3克,杏仁6克,羌活3克,豆豉6克,葱白6克。
    风热感冒  银翘散加减。金银花10克,连翘10克,牛蒡子6克,桑叶6克,大春叶10克,荆芥3克,薄荷3克(后下),甘草3克。
    伤暑感冒  新加香薷饮加减。香薷10克,金银花10克,连翘10克,厚朴10克,六一散6克,藿香10克,佩兰10克,白豆蔻6克,扁豆10克。
    2.中成药
    风寒感冒  小儿感冒冲剂,每次1/2~1袋,每日2次,冲服。
    风热感冒  银翘热解颗粒剂,每次1/2~1袋,每日2次,冲服。
    伤暑感冒  藿香正气胶囊,每次一两粒,每日2次。
    夹食  保和丸,每次10粒,每日2次。
    夹惊  牛黄抱龙丸,每次1/3~1丸,每日2次。
    夹痰  二陈丸,每次3~6克,每日2次。
    3.手法治疗
    点按印堂  中指点揉两眉头连线中点六七遍。
    开天门  双手拇指自印堂向上交替推至上星穴30次,最后点揉上星穴片刻。
    推前额  双手拇指自额部发际正中向两侧额角分推一二十次。
    推坎宫、揉太阳  双手拇指自印堂向两侧至眉推30次,推后轻揉太阳穴20次。
    点揉迎香  用双手拇指同时点揉两侧迎香穴1分钟。
    揉耳后高骨  用双手拇指指端或中指指端按揉耳后颞骨乳突微下凹陷中,约1分钟。
    点揉风池、风府  先用拇指、食指同时点揉双风池穴,再用中指点揉风府穴各1分钟。
    揉大椎、肺俞  先用拇指揉大椎穴,再用食指、中指同揉双肺俞穴各1分钟。
    清肺经  自近端向远端推无名指远端指骨的掌面20次。
    4.单验方
    感冒流行季节用贯众3克,板蓝根9克,野菊花10克,煎水口服,以预防感冒。
    5.药膳
    金银花10克,菊花10克,桑叶6克,薄荷6克,煎水,加蜂蜜饮用。
【注意事项】
    1.告诫患者在进行户外锻炼时,随气温变化增减衣服;室内保持通风;在感冒流行期,避免带小儿去人多的公共场所。
    2.对高热不退、有高热惊厥史的患儿,要及时采取降温措施,及时救治。(摘自《乡村中医实用技术》)

防治慢性病
健康教育、规范管理最重要
□王青吉

    慢性病是起病隐匿、病程长、病因复杂且病情迁延不愈的疾病的概括性总称,一般包括心脑血管疾病,如高血压病、高脂血症、冠心病等,还有肿瘤、糖尿病、慢性阻塞性肺疾病、慢性牙病(龋齿、牙周病)、先天异常等。慢性病是目前世界上最难根治的疾病之一。
    想要更好地规范慢性病的治疗管理,基层医务人员千万不能忽视对人们实际生活和慢性病诱因的关注。引发慢性病的原因有很多,大家不妨试着从社会因素和人为因素来理解。
    社会因素  “民以食为天”“病从口入”,这些话都道出了“吃”的重要性与危害性。随着人民生活水平的提高,各种美食走上餐桌,吃饭不忌口、重油重辣等不健康的饮食习惯,极易导致慢性病多发、高发,如高血压病、高脂血症等。吃药,也是“吃”的问题之一。“是药三分毒”为人所共知,但无论中药还是西药(特别是西药,尤其是抗生素),在治疗疾病的同时会有药物残留,能严重破坏细胞平衡,引发疾病。
    环境污染也是人类健康的“杀手”之一。当前,空气污染、地下水污染等环境污染严重,可直接对人体健康造成损害。世界卫生组织指出:人体80%的疾病和1/3的死亡率与水污染有关。此外,手机、微波炉、电脑、冰箱等,也会影响人体细胞的正常分裂周期,导致细胞病变,蚕食人体健康。
    人为因素  在农村甚至有些城市,还有很多慢性病患者对疾病的重视程度不够,小病拖、大病养、自主服药,是慢性病患者致残、致死的主要原因。小病拖:有的患者早就感觉身体不适,但是拖着不看,等疾病严重了再去医院治疗却为时已晚。大病养:有的患者不坚持按时服药,感觉症状消失了就自主停药,疾病再严重些就自行加大药量。自主服药:有的患者一听别人说哪种药治疗疾病效果好就立即换药,并不咨询医生;更有患者看过一次医生后三五年不复诊,始终根据同一张处方自己在药店买药、吃药。
    慢性病起病隐匿、病程长、病因复杂且病情迁延不愈,病急乱投医也是人之常情。笔者认为,要解决这类问题,关键还得把健康知识宣传工作做到位,提高患者对慢性病的认识程度,让他们了解疾病的发生、发展、结局,营造规范治疗、正确服药的氛围,让患者充分认识不按医嘱私自服药的弊端。
    此外,基层医务人员可以参照相关的慢性病管理制度(如结核病管理制度),规范慢性病患者的管理。基层医务人员可以把每个村的高血压病患者、糖尿病患者组织起来,登记造册,并制定相应的个体化治疗方案。
    (作者为林州市原康镇东坡村卫生所医生)

中医药
在肠痈治疗中的应用
□杨文杰

    肠痈是指发生于肠道内的痈肿,即阑尾炎,主要由饮食不洁、寒温失宜、忧思愤郁等导致肠道功能失调、传化不利、运化失司、糟粕积滞,使湿从内生,遂致气血失活而浊气瘀血雍遏而成。患病初期,患者上腹部和脐周疼痛,并逐渐转移到右下腹,腹痛为持续性疼痛、阵发性加剧,局部有压痛、反跳痛、肌紧张,或有包块,可伴有不同程度的发热、恶心、呕吐、腹胀、便秘等。
    中医治疗肠痈以“六腑以通为用”为原则,确立了通腑泄热的治疗方法。

    初期(相当于单纯性阑尾炎),患者气滞则腹部走窜疼痛,苔白厚腻,脉相弦滑或数。开方以清热利湿、行气祛瘀为法,方用红藤煎加减。
    红藤30克,地丁25克,制乳没各6克,蒲公英30克,桃仁9克,元胡10克,枳实9克,大黄10克,赤芍药6克,当归10克,甘草5克,水煎服。

    酿脓期(相当于化脓性阑尾炎),患者腹痛加剧,拒按,腹皮挛急,壮热不退,便秘尿赤。开方以清热解毒、通腑泄热为主,方用大黄牡丹皮汤加减。
    大黄12克,芒硝15克,桃仁15克,牡丹皮10克,冬瓜仁30克,蒲公英30克,连翘15克,地丁20克,败酱草25克,川楝子10克,青皮9克,甘草5克,水煎服。

    溃脓期(相当于阑尾穿孔或阑尾周围脓肿),患者可见全腹漫痛,可触及包块,舌红苔黄,甚至精神萎顿、自汗脉细等。开方以养阴清热、通腑排脓为主,方用大黄牡丹皮汤合薏苡附子败酱散加减。
    败酱草30克,薏苡仁25克,桔梗9克,制大黄12克,牡丹皮10克,桃仁12克,黄芩10克,石斛12克,红藤20克,当归10克,枳壳10克,水煎服。

    整个治疗过程都要遵循“通下、清热解毒、行瘀”的原则。“包脓养疮,后患无穷”之说古已有之,这与体表痈肿治疗的“脓出毒泄”原理相互印证。应用中医药治疗肠痈,可收到恢复快、明显缩短病程、治愈后复发概率低等优点。治疗时若加上西药杀菌型抗生素的合理应用,则更相得益彰。肠痈严重者可选择手术治疗。
    (作者为汝州市骑岭乡田堂村卫生所医生)

芒 硝

    【性味功能】  味咸,性苦,寒。泻热通便,润燥软坚,清火消肿。
    【主治用法】  用于实热便秘,大便燥结,积滞腹痛,肠痈肿痛;外治乳痈,痔疮肿痛。内服溶入汤剂或入丸散;外用研细点眼或水化涂洗。
    【用量】  6~18克;外用适量。

朱 砂

    【性味功能】  味甘,微寒;有毒。清心镇惊,安神解毒。
    【主治用法】  用于心悸易惊,失眠多梦,癫痫发狂,小儿惊风,视物昏花,口疮,喉痹,疮疡肿毒。多入丸散服;外用合他药研末干撒。
    【用量】  0.3~1.5克;外用适量。

北寒水石

    【性味功能】  味辛,性咸,寒。清热降火,利窍,消肿。
    【主治用法】  用于时行热病,积热烦渴、吐泻、水肿、尿闭,齿衄,丹毒,烫伤。水煎或入丸散;外用研细粉调敷患处。
    【用量】  9~15克;外用适量。
(摘自《中国本草彩色图鉴》)


编辑:李云


关于我们 】- 【 联系方式 】- 【在线投稿 】- 【 广告服务 】- 【 法律声明 】- 【 】- 【 网站地图 】- 【 留言反馈
河南省卫生厅/主管 医药卫生报社/主办 总部/中国·河南郑州市纬五路47号 aluminum tread plate
业务合作:13674999007 0371-63712922 0371-86101797(工作时间) 技术QQ: 1326701545 35702594
读者QQ群:149218703 站长信箱:yywsb@163.com 最佳分辨率1024×768
 
豫ICP备11008224号
:::::::::::::本网站所刊载信息,不代表医药卫生报网观点。刊用本网站稿件,须注明来源自本网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