河南省精神病医院:
坚持“扶贫”大计 惠及社会民生
河南省精神病医院以病人为中心,以开展“医疗质量万里行”活动为契机,通过科学管理不断提升医疗服务质量;以其精湛的医术和博大的爱心,全力救治普天下受精神疾病折磨的人们,医济百姓,福泽天下;以医疗质量管理为抓手,不断提高卫生资源的利用率,缩短平均住院日,控制和降低精神疾病医药费用,减轻患者负担,使广大患者受益。
近年来频发的精神病人袭击社会人群问题,让社会各界议论纷纷。然而,精神病人的康复具有特殊性,如果不接纳甚至排斥他们,容易陷入一个恶性循环——精神病人恢复不了正常的社会功能,相处的人继续处于焦虑和不安中,家庭和社会的和谐顿成空话。河南省精神病医院几年来一直在破解这个难题,从单纯的扶贫病房,到每年高达100万元扶贫资金的投入。在这里,贫困精神病人接受治疗直至治愈有了可能。
西华县王某某,57岁,自2009年以来,先后5次在该院住院治疗,给家庭带来了沉重的经济负担。家人多次欲放弃治疗,从2010年6月至今年3月份该院先后四次对其实施了救助,合计减免费用近9400元,保证了病人的正常治疗,目前病人已康复出院。与王某某同样有幸的还有台前县董某某。34岁的董某某,因罹患精神分裂症20年、冲动伤人,被家人常年关锁,吃喝拉撒全在一个房子内,生活不能自理。其父因脑血管病已去世,只有年迈的母亲陪伴。得知此情况后,该院派人把病人接到医院,经近3个月的治疗,病情大为缓解。在农合基金直补3100多元的基础上,该院又为其减免医疗费2450元,令病人家属非常感动。
王某某和董某某的共同点是,他们都患有精神疾患,同样被河南省精神病医院认定为贫困病人。而贫困精神病人,按照该院医务科科长娄涛的说法,在该院住院治疗期间,不论花费多少,在医保或者新农合应有的报销额度外,医院还要根据具体情况给予费用减免,确保每个贫困精神病人的住院治疗,有些病人的减免额度之大前所未有。
仅以2009年5~12月为例,河南省精神病医院共有2053人纳入贫困病人减免范围,优惠额度达到200万元。这样的减免人数,占该院2009年全年总住院人数5785人的35.5%。为什么要这么做?该院医务科科长娄涛说,主要是他们认识到,精神病人是最大的弱势人群,作为河南精神病防治机构中的龙头医院,他们有责任进行制度创新,给这些亟待深度呵护的病人以最大的保障。那么又是哪些问题导致精神病人成为最大的弱势群体?据了解,精神病人普遍没有自制力,一般需实行封闭式管理和强制管理。但在目前法律缺位的情况下,精神病人的法定监护人往往不愿承担过多的责任,法律也没有规范医院救治的权利和义务。这样一来,当一些病人需要治疗时,医院不敢收治,即使收治了,也找不到愿意承担治疗费的人。再加上精神病治疗往往周期长,容易复发,致残率高,病人容易出现社会整体功能下降,在工作和生活中处处受到歧视。一些病人家属为图省事,就将病人用锁链绑在家中,让其丧失了正常的活动能力。其中的隐患在于,精神病人的情绪和行为极不稳定,容易伤害身边没有防范的人,而这些人往往是他们的家人。
该院院长吕路线称,为缓解精神病人的治疗难问题,他们首先是参与了国家重症精神病治疗的“686项目”,通过社区干预,及早介入重症精神病的治疗。同时,他们从2004年开始就探索精神病人的扶贫项目,最大限度地给精神病人创造治疗条件,减轻其家人的治疗负担。
过去几年,贫困病人往往集中在特定病房内。近几年,河南省精神病医院硬件建设有了大踏步的发展,住院条件得到了很大改善,为了体现治疗的公平性,该院从2009年起将扶贫病房变为扶贫病床,分布在十几个病区,共设定40张床位。发生变化的还有资金来源。过去,该院常常碰到一种情况,治好了病人,却收不到治疗费。一来二去,该院背上了沉重的负担。从2009年开始,省财政厅开始给该院拨付一定的专项资金,专门用于贫困精神病人的救治。
同时,医院放宽了贫困病人的认定条件,就拿农村病人来说,只要是村里出具证明、乡镇盖章,就可以认定是贫困病人。当然,早已认定的低保病人更不在话下。这些费用的减免还只是“明面”上的事情。此外,病人还会享受各种“暗补”,医院每年为此补贴资金100万元。
据统计,今年1月到7月18日,该院共扶助贫困病人265人次,减免病人费用605570元,在被减免的对象中:新农合参合患者平均减免2560.8元,患者实际平均自费2356.2元;城镇居民、城镇职工和自费患者平均减免数额分别为1815.36元、1002.75元和 2127.08元。
正是通过这些扶贫资金的补贴,让很多求助无门的精神病人得到了有效救助,重新回归了社会。国家民政部有关领导在考察该院“686项目” 实施情况时,高度赞扬了该院的做法,称其为“利国利民、促进和谐社会建设”做了好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