详细介绍
王哲
2012/9/22 8:29:38 来源: 作者:www.yywsb.com 阅读:22163

 

王哲,男,汉族,中共党员,主任医师,医学博士,硕士研究生导师。河南省疾病预防控制中心副主任,卫生部性病艾滋病专家咨询委员会委员,中国性病艾滋病防治协会第四届理事会理事,中国微生物学会病毒学专业委员会委员兼任医学病毒学组专业委员,《河南医学研究》杂志社编辑委员会编委。

  从事传染病防治工作28年来,他立足本职,爱岗敬业,无私奉献,不断进取,亲历河南省艾滋病防治的全程,总是走在艾滋病防治第一线,在这个没有硝烟的战场上,展示了一名疾控战士的英雄气概。一分耕耘,一分收获,他的工作得到了上级有关部门和同事们的好评。1999年荣获全国预防与控制艾滋病性病先进个人,2002年被河南省人事厅授予“555人才工程”河南省省级学术带头人,2004年被聘为国务院政府特殊津贴专家,河南省医学重点学科流行病专业跨世纪中青年学科带头人。2008年获河南省直机关“赴川抗震救灾优秀共产党员”荣誉称号、“抗震救灾医药卫生先进个人”称号、“抗震救灾先进个人”荣誉称号。2010年作为团队带头人所带领的团队--艾滋病与结核病等重大传染病综合防治研究被评为创新型科技团队,同年入选省卫生厅卫生科技领军人才,获国家级、省厅级科技进步奖11项。

  一、面对疫情冲锋在前沉着应战

  在艾滋病流行的早期,人们谈“艾”色变。1995年,河南省发现第一例艾滋病患者,面对突然爆发的疫情,他带领科室同事,多次深入艾滋病疫区开展调查工作,初步探明了我省艾滋病流行范围和分布,为卫生行政部门采取有效措施控制艾滋病流行提供了依据。为了全面掌握艾滋病疫情,有针对性地开展防治工作,直接领导参与了全省既往有偿供血者艾滋病病毒感染状况普查工作。组织制定了《河南省既往有偿供血者艾滋病病毒感染情况普查及CD4T淋巴细胞检测技术方案》。多次深入基层进行现场指导,并协助中心主任组织对全省普查数据进行质量控制、汇总和分析,大筛查工作取得全面胜利。

  2003年,传染性非典型肺炎肆虐神州大地,在这一危急时刻,他积极参加抗击非典的工作。作为郑州市专家督导组组长,深入非典防治第一线检查、指导防治措施的落实;参与起草了《河南省传染性非典型性肺炎流行病学调查指导原则》及《传染性非典型性肺炎病人及接触者的隔离与管理》,为非典防治做了大量的工作。在这场没有硝烟的战争中,身先士卒,深入基层,赢得了上级和同事的一致好评。

  2008年汶川大地震,他又率领团队赶赴安县、北川33天开展抗震救灾防疫工作。他临危不惧,不辱使命,在与外界隔绝的北川禹里乡率队坚守工作十八天为控制灾区传染病流行做出了突出贡献。在灾区30多天的时间内,他带领10名队员先后挺进北川县城、空降禹里乡、转战绵阳市的安县。在工作中他不仅运筹帷幄,指挥有方,还处处身先士卒、身体力行,既是指挥员,又是战斗员。当时,北川满是残垣断壁,道路不通,且缺水断电,通讯也中断。王哲与队员们在城外一处坡地搭起帐篷,第一个晚上就是雷电交加,余震不断,仅6级以上的余震就达4次,5级以上26次。吃,冷水泡方便面;喝,随身带来的瓶装水。为了改善灾区人民的居住环境,他带领着队员们指导开展环境、饮食和饮水卫生监测,查水源、建厕所、挖粪坑、捡垃圾、消毒杀虫;他既做防疫员又做全科医生,为灾民治疗常见病;同时,他们帮助灾区建防病网络,热心培训人才,留下一支不走的防疫队伍;他制定切实可行的方案,搞监测,及时发现疫情;他开展健康教育、普及卫生知识,努力提高灾民的防病意识与能力;他耐心说教,开展心理疏导,抚平每颗受伤的心;他送食品、帮收割、谈心施助,与村民同吃同住,唤起自救再建的信心。

  无论是艾滋病还是非典型肺炎,或是汶川地震,只要是出现了传染病暴发流行或突发公共卫生事件,他总是具有强烈的使命感和责任感,作为组织者和带头者冲上第一线,做人们群众的健康卫士,诠释了一名共产党员的先锋模范作用。

  二、身先士卒脚踏实地总结经验

  为有效控制艾滋病的流行,积极探索符合省情、行之有效的艾滋病防治模式,他深入艾滋病流行地区开展高危人群的调查及防治工作;结合我省性病艾滋病防治现状,制定性病艾滋病预防和控制方案及措施;指导专业人员编写了《河南省艾滋病防治技术资料汇编》等材料,及时修订和制定了一系列新的工作规范和管理方案;指导我省逐步发展艾滋病哨点监测网络,到2011年已发展为103个艾滋病国家级监测哨点,覆盖了全省18个地市70个县区和吸毒者、暗娼、男男同性性行为者、男性性病门诊就诊者、孕产妇、长卡司机、青年学生、流动人口8类人群;为阻断HIV经性接触传播,指导制定了夫妇双方中单方阳性家庭的HIV随访监测和行为干预方案并在全省实施。建立健全我省的艾滋病自愿咨询检测(VCT)网络,组织制定了《河南省艾滋病自愿咨询检测管理与操作规范(试行)》。利用各种机会宣传艾滋病防治知识,每年的世界艾滋病日,都身先士卒,走上街头向公众宣传艾滋病防治知识。

  王哲同志积极参加省卫生厅组织的艾滋病驻村工作医疗队,深入艾滋病疫情较严重的乡村,宣传艾滋病的防治知识,防止疫情进一步扩散;同时为艾滋病病人和感染者提供医学和心理咨询,疏导和化解了多起有关艾滋病方面的矛盾;协助当地政府基本稳定了艾滋病防治工作形势。

  三、勤于探索勇于创新精益求精

  结合我省实际情况,探索阻断艾滋病母婴传播模式,并在全省推广。2001年,率先在我省上蔡县开展母婴阻断试点工作,十年来,主要经历了试点、扩展、全面实施和中央经费全面支持四个阶段。经过多年的努力,我省的母婴阻断工作成绩斐然,产妇药物阻断率和艾滋病母婴传播阻断成功率均在90%以上,保护了许多儿童免于罹患艾滋病,受到了艾滋病感染者、卫生部及国际组织的好评。总结出来的预防艾滋病母婴传播工作模式和工作经验在全国得到了广泛推广。

  加强科研攻关,从分子水平完成了我省HIV感染者基因测序和亚型分析;完成了河南省疾病预防控制中心艾滋病专业实验室的组建工作;建立并开展了艾滋病的免疫状况、病毒载量、机会性感染的病原学诊断项目。认真组织国际、国内艾滋病防治项目开展,为我省引进科研资金和艾滋病防治经费做了大量的工作。目前承担或参与的国家科技部和河南省科技厅的科研课题共10项。

  信息化管理是科学管理的基础。为打造我省艾滋病防治科学决策的数字化新时代,他组织科室人员与软件开发公司合作开发了“河南省艾滋病防治数据系统”和“河南省艾滋病感染家庭随访管理分析系统”。系统的开发加强了我省艾滋病综合防治数据信息的管理和有效利用,使我省艾滋病综合防治信息实现了科学化、精细化管理。

  “健康所系,生命所托。”这是每一名卫生人员最初的誓言,王哲同志用自己的实际行动来诠释了这句誓言,“从事疾病控制工作,就是为了保障人民群众健康。既然选择了这一职业,就要勇于践行,敢于担当。”王哲是这样说的,更是这样做的。面对各种重大疫情和突发公共卫生事件,他总是敢于担起重任,全力以赴,不计个人得失。王哲同志以战士之心,在看不见硝烟的战场上,把生命之光点亮,他用他勇敢忠诚把周围照亮,他用他的生命呵护着脆弱的生命,而他的生命显得高贵而又无比坚强。

编辑:阿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