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无怨无悔的“住院”医师韦德华
濮阳市人民医院
有人这样评价她:负社会责任、守医生良心、技术精准敢探索、心细如丝感动人。
她是这样的一个人:对病人、对家人、对朋友一腔至诚、一片热心。
她是这样的一个人:技术上刻苦钻研敢于领先,学术专著几可等身仍笔耕不辍。
她是这样的一个人:除了基本的生活,把一切都交给了医院、交给了病人,已经是高年资副主任医师了,仍然坚持没日没夜的泡在病房里,被誉为无怨无悔的高级住院医师。
她就是被濮阳人交口称赞的“小韦”医生——韦德华。
韦德华,郑州大学硕士研究生,副主任医师,现为妇科肿瘤专业在读博士研究生。
20年的从医路,她走的艰辛、刻苦也精彩纷呈:
2010年度河南省百名技术英杰;
2009年度濮阳市第八届优秀青年科技专家,医德医风先进个人;
2010年度濮阳市五一劳动奖章;
2011年度濮阳市三八红旗手;
2011年度濮阳市优秀党员;
2011年濮阳市第九批专业技术拔尖人才;
2012年濮阳市市直优秀共产党员。
20年的从医路,她把更多的时间给了病人,学术上也收获颇丰:
在国家级学术杂志上发表论文二十九篇,参编医学教材一部,医学专著3部,获得国家专利一项,成果两项:《血红素氧合酶一内源性一氧化碳系统在HDCP发生发展中的作用》, 2009年度濮阳市科技进步一等奖,并被评为濮阳市十大职工创新成果;
《宫颈癌中DNMT1和DAPK的相关性及体外抑制DNMT1表达的研究》,2010年河南省教育厅科技进步一等奖。
现承担濮阳市科技攻关课题二项:早期子痫前期的诊断与治疗,医护同组工作模式在规避安全事件中的技术研究。
“为广大患者解除病痛,做一名白求恩式的好医生”,这是韦德华同志穿上白大褂成为一名医生时为自己立下的座右铭。她十几年如一日,辛勤耕耘,无私奉献,用心血和汗水去践行自己的诺言。
从医十几年,她以良心、良知和高度的社会责任感为准绳,把“从医先修德”作为自己信条,想病人所想,急病人所急,在工作中,始终坚持“能吃药的不打针,能打针的不输液,能不用的收费检查不用,能用便宜的药不用贵的” 四能四不原则,赢得了患者的尊重和赞誉。
她时刻以一个共产党员的标准严格要求自己,经常加班加点,对贫困病人给予优惠和照顾,多次主动自愿参与“送医、送药”到革命老区和贫穷地区和基层义诊活动。2007年1月—6月,自愿参加了“万名医生下乡”活动,来到国家级贫困县范县,其间共为当地群众做手术200余例,接诊病人3000多人,多次主动为贫困病人垫付医药费,无论是白天、黑夜还是严冬酷署,无论是星期天节假日还是有班无班,只要病人需要,她都随叫随到,还多次自费买药看望孤寡老人,兢兢业业的工作,得到了当地党委政府和广大民众的普遍爱戴和信任,每当遇到村民那无穷无尽的感激,她总是淡淡一笑:“救死扶伤,永远是医生的天职。
妇产科疾病发病急、危险性高,来势凶猛,工作稍有不慎就可能危及母子两条生命。多年来,一次次生离死别的场景,触动着她善良的心灵,她深深懂得,作为一名医生必须掌握过硬的业务技能,她每天晚上都坚持业务学习,不断汲取新知识、新技术,及时了解国内外医学新进展与新动态,多次外出进修学习,不断拓宽视野,取得了丰富的临床工作经验,具备了较强的分析和处理医疗技术难题的工作能力。临床工作中她勇于实践,大胆创新,率先在我院开展了宫腔镜微创技术。
都说当前医患关系紧张,韦德华从医十几年没有发生过一例纠纷,反而收到了大量的表扬信、锦旗金匾。她说无论患者以什么样的形式投诉到哪个部门,只要有投诉,就说明我们有让患者不满意的地方,也许是我们技术上没有满足患者的需要,也许是我们责任心不强而出现了责任性事故,也许我们就没有过错,但是有投诉至少说明我们医患沟通做得不够!对于如何构建和谐的医患关系,是她从医以来一直力求破解的疑难课题。每次入院后,手术前后,患者病情有变化时以及出院前,她都积极与患者充分沟通,使患者在透明的氛围中感受到尊重和理解。多年来,她习惯于换位思考,努力知道病人的所需,面对病人,不论职位高低,不管贫富贵贱,她都能做到尊重每位患者的人格,理解他们的渴望,均以敬语称呼。以真诚的微笑迎接他们就诊,以亲切的问候拉近与患者的距离,以通俗易懂的解释为他们释疑,不仅注意帮助解除他们的肉体痛苦,同时关注病人的心理需求,她以博爱的胸怀温暖着每一位患者的心,如天使般无私地将幸福和健康带给了她的每一个患者。来市人民医院看病的患者中,多数来自县城或农村。韦德华说:“花最小的费用治好病人,是对一名医生最起码的要求。” 有病人家属看到她太累,从几十公里远的家里带来十几斤柴鸡蛋,让她好好补补身体:“韦大夫,虽然住院让俺们向村里人借钱借了一遍,可这柴鸡蛋是自家留的,对身体好,专门让您补身体用的。”
多年行医,韦德华脑海中常常浮现病人或家属那一双双噙满泪水的眼睛,其中闪现的无奈和忧伤,让人心酸难禁。韦德华曾接到一名危重患者,考虑到省会城市医疗条件较为先进,该危重患者生命或许有更大转机,她建议患者家属转至上级医院。韦德华的决定一出,患者全家四口人都跪下了。家属哽咽着说:“韦大夫,我们知道您尽力了,我们家里穷,没有条件转院,我们就在您这里治,出现什么后果我们全家人都感激您,绝不找您和医院的麻烦。” 当时场景让韦德华既心疼又汗颜,她回忆说:任何一个有良知的医生,都没有理由无动于衷,没有理由不去思索自己肩负的责任和使命。
由于慕名前来找她就医的患者很多,为了让患者能够尽早手术,少花钱,早出院,值夜班后第二天再接着做手术对她来说是很经常的事情,她几乎每天的午饭都是在手术室吃盒饭,还经常推迟到下午两三点钟,晚饭更是没有时间,她总是说:“能让病人少等会就少等会”,每个工作日她总是第一个到达科室的医生,又总是最后结束工作的医生。数不清有多少个日子在患者床边度过深夜,在抢救病人中迎来黎明。长期的劳累和饮食不规律使她年纪轻轻就患上了椎间盘突出症和慢性胃炎。
她说:“老百姓赚钱不容易,能让他们省点就省点”,从不为了个人的不当利益而去损害患者的利益,力求以最经济、最实惠的治疗方案达到最佳治疗效果,决不为了“回扣”去乱开大处方。当一些病人以物质形式表示感谢的时候,她总是婉言谢绝。有时为了解除病人不必要的疑虑,则在术后或出院时悄然退回,有些患者硬是不要时,她就把“红包”给患者交成医药费,多年来,她已婉拒“红包”十余万元。
韦德华用自己的实际行动在平凡而神圣的工作岗位上谱写了一曲曲救死扶伤的动人篇章!成为全院医护人员学习的楷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