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我最喜爱的健康卫士--王兰珍先进事迹
王兰珍同志,男,汉族,1965年2月出生,大学本科学历,流行病主任医师,中共党员,濮阳市第一届学术技术带头人,现任濮阳市疾病预防控制中心流行病预防控制科科长,为河南省预防医学会流行病专业委员会、寄生虫学会委员,河南省医学会预防接种异常反应鉴定专家库成员,濮阳市医学会医疗事故鉴定专家库成员,濮阳市反恐专家组成员,濮阳市突发公共卫生事件应急处置专家咨询组成员,濮阳市手足口病、甲型H1N1流感、人高致病性禽流感和SARS预防控制专家组成员。濮阳市第一届学术技术带头人,濮阳市第八批优秀专业技术人才。
他作为流行病预防控制科科长,担负着全市传染病疫情网络报告管理,传染病、地方病、性病艾滋病和寄生虫病防治等多项工作任务,他平时认真学习马列主义、毛泽东思想、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积极贯彻执行党的各项方针、路线和政策,坚持四项基本原则,在政治上、思想上、行动上与党中央保持高度一致。
该同志严格要求自己,身先士卒,乐于奉献,事事模范带头,处处以身作则,把精力和心血放在了他所钟爱的疾控事业上。为进一步提高业务素质,平时努力学习本专业理论知识,刻苦钻研业务,具有很高的理论水平和丰富的实践经验,在全省、全市疾控领域具有较高知名度。
该同志具有很强的事业心和责任感,工作中积极负责,任劳任怨,兢兢业业,认认真真做事,踏踏实实为人,以科学务实的工作作风和认真负责的工作态度努力开创工作新局面,团结带领全科同志卓有成效的开展疾病预防控制工作。
他具有良好的口才、丰富的专业知识和较强的授课能力,讲课层次分明,幽默风趣,言简意赅,很多医疗卫生单位聘请他担任传染病授课师资,反应良好。他十分注重对基层传染病防治人员的业务技能培训,多年来,他举办辖区县区、医疗机构和教育机构有关人员参加的培训班30余期,培训人员3000余人次。
他躬身基层,深入开展调查研究,加强督导检查,指导调查处理传染病疫情。在应对手足口病和甲型H1N1流感等重大传染病防控工作中,不分昼夜和星期天、节假日,加班加点,冲锋奋战在防控第一线,指导基层开展防控工作。为了给市政府等领导制定手足口病防控决策提供科学可靠的依据,在2009年4月1日-6月10日两个多月的时间里,每天早上5:30分起床,坚持不懈,撰写濮阳市手足口病疫情动态,常常是没有时间吃早饭,接着上班。
针对08年濮阳市疫情报告零缺报直报医疗机构,春节刚过,他就带领有关人员开展督导,查找原因,提出整改建议,经过一年的努力,他主抓的疫情网络直报工作综合指数明显下降,及时报告率、及时审核率显著提高,零缺报和重卡几近为零,疫情报告管理水平和质量都有大幅度提高。
他十分关心深受地方病危害的病区群众,为摸清濮阳市地方性氟中毒病区分布,他带领全科同志,和县区一道,制定调查方案,设计表格,统计录入微机数据10万余个,对全市3300余个自然村开展水氟样品的采集和检测,采集检测样品1万余份,摸清了全市氟病区自然村分布,为水利部门降氟改水提供了科学依据,目前共完成降氟改水工程600余处,并进行了防治效果观察,取得了良好的经济和社会效益。
在碘缺乏病防治领域,他带领地方病防治人员冒酷暑,踏泥泞,对全市水碘进行了监测,对全市27个乡镇的5039名学生进行了甲状腺病情调查,并证实了我市台前县有高碘甲状腺肿存在,填补了我市的一项空白;我市的地方病防治工作在全省一直名列前矛,市中心每年都被省卫生厅或疾控中心评为地方病先进集体。
2008年,四川5.12大地震发生后,他深深感到,尽快奔赴灾区,救灾防病,确保大灾之后无大疫是责无旁贷和义不容辞的责任,他主动多次请缨,积极强烈要求到灾区去,但由于正忙于手足口病防治,没能如愿,可是他对支援灾区,救灾防病的信念始终坚定如一,直到7月26日经领导批准,终于如愿以偿,做为第三批救灾防病队员,毅然踏上了灾区---江油市的征程,在灾区一干就是一月。
到江油之初,只能睡在紧邻农田的路边的帐篷内,白天帐篷内温度达50℃,环境潮湿且蚊子等昆虫特别多,但他在杜俊甫队长的带领下,不顾生活条件艰苦,不怕天气炎热、蚊虫叮咬,冒着多次余震和山石随时可能坠落的危险,克服睡不着觉,吃不好饭等生活上和工作上的重重困难,发扬特别能吃苦、特别能战斗的精神,立即全身心的投入到救灾防病工作中来。根据河南省抗震救灾指挥部的要求和部署,结合江油市和我们自己的实际情况,深入到抗震救灾的最前线,因地制宜创造性的开展工作,积极认真地完成了各项卫生防疫任务。
他每天在30多度的高温中徒步行走在乡村、山寨,采取“进村到组入户”的形式对当地卫生防疫工作进行调研、评估和督导。工作内容主要包括;查看灾民安置点及临时聚居点的设置、居住人数、居住环境、厕所设立、垃圾处理、消杀灭等工作情况;对灾民饮用的水进行抽样检测;同时对灾民进行面对面的宣传教育,告诉他们注意饮食卫生、环境卫生和个人卫生,预防常见传染病,并分发卫生防病宣传材料等。
在住宿营地和后勤生活保障工作中,他同样任劳任怨,吃苦在前,主动参加准备饭菜、打扫卫生等工作,为队员创造尽可能好的生活环境。
为解除或减少队员的思乡之情,他还主动和其他队员谈心、拉家常,讲笑话,放松心情,解除寂莫,使他们以更大的热情投入到救灾工作中去。
他先后开展了三次蚊蝇鼠密度监测,由于蝇子监测要求是在下午4时前开展,室外气温非常高,常常是汗流夹背;衣服湿透,但他全然不顾,认真进行工作。
为摸清江油市的学校卫生状况,为政府决策提供科学依据,他对江油市所辖14个乡、镇的全部21所中小学校、幼儿园中已开学的19所开展了学校卫生状况调查,内容有食堂卫生、饮用水卫生、厕所卫生、垃圾收集运送处理和小卖部食品卫生状况,对13个学校下发指导性建议11份,50余条,为确保学生身体健康做了大量的工作。
他还检查了5家大型酒店的食品卫生;对7处板房安置点开展了卫生状况调查;并将监测、检查和督导结果及时反馈到当地政府和疾控中心,针对工作中存在的问题,提出了指导性建议。为尽快重建灾区疾病预防控制体系,保障灾区人民的身体健康做出了积极贡献,受到了省救援总队、防疫纵队、当地政府和疾控中心的一致好评。
甲流防控工作。(1)甲型H1N1流感和手足口病应对
甲型H1N1流感和手足口病防治是一项新的工作,流行形势严峻,文件多,内容更新快,来文没有时间性,有时一天(包括星期天,节假日)来几个文件,为更好的理解文件精神,指导基层,使工作中不出现偏差,每到一个文件,都要及时组织科室同志学习,字斟字酌,开展讨论,对不清楚的地方及时与发文机关有关人员联系,直到彻底理解。
甲型H1N1流感和手足口病防控工作应急性强,由于各级领导十分重视,密切关注疫情发展和控制效果,为了给有关领导提供可靠的有关数据,我们及时开展手足口病疫情动态分析,两名同志每天早上5点半起床撰写,孩子顾不上送,早饭顾不上吃,由于工作任务繁重,没有时间休息,常常是接着又开始上班,这样一干就是连续两个多月。另外,我们还安排专人,每天浏览网络,统计疫情,给有关领导发送疫情短信息,每天发送20余条,星期天、节假日从未间断过。重症病例、危重病例、暴发疫情和聚集性病例要求实验室结果及时反馈,由于采送样时间具有不固定性,常常是晚上或星期天、节假日等非正常上班时间送样,但不管什么时间,只要实验室出具结果,我们都及时传真给送样单位,从来没有延误过,从而使疫情得到及时订正和科学处置。
甲型H1N1流感和手足口病防控工作是一项新的工作,以前没有成熟的经验,工作中常常会有这样那样的问题,如病例管理权限问题,采送样程序等,这些都需要我们去沟通、协调,包括与上级疾控机构、下级疾控机构、与市卫生局、与有关科室之间等,由于我们及时的沟通、协调,防控工作得以有条不紊的开展。
由于各级防控人员的积极努力,手足口病发病率已维持在正常散发水平;不论是流感样病例所占门诊病例总数的比例,还是甲型H1N1流感占流感样病例的比例,还是发病数都呈现持续下降趋势,防控工作取得了阶段性成果。
他在做好工作的同时,还十分注重开展科学研究,撰写了具有较高水平的专业论文20余篇,编写专著3部,获市级二等以上科技进步奖5项,一等奖1项,获省级科技进步三等奖1项。
他先后荣获1998年市政府救灾防病先进工作者,2002年市委、市政府救灾抢险先进工作者,2000年河南省卫生厅实现消除碘缺乏病阶段目标先进工作者,国家卫生部等八部委地方病防治先进工作者,2003年荣获市委市政府抗击非典英模。2007河南省疾病预防控制中心授予河南省传染病预防控制先进工作者,2008和2009濮阳市地方病防治领导小组分别授予濮阳市地方病防治先进个人和先进工作者,2009河南省卫生厅授予河南省传染病防治先进工作者,2008濮阳市委员会、濮阳市人民政府授予濮阳市支援四川抗震救灾工作先进个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