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指挥调度大厅,我们是某急救站某号急救车,已对患者进行治疗,病情稳定,特此汇报……”每当这个时候,市紧急医疗救援中心每一名党员干部的脸上都会流露出欣慰的表情,从接警、救援,到病人得到妥善救治,始终悬着的心终于可以放下了。长期以来,他们就是在这种高度紧张的环境中经历了一次又一次考验,用自己的艰辛付出为人民筑起了生命的绿色屏障。
哪里有病情那里就有120
“24小时通讯畅通,24小时备勤应急!”这是中心对广大党员干部职工的最基本要求。
汶川大地震发生后,河南省组织首批赴四川汶川医疗救援队,中心主任乔伍营临危受命担任医疗救援队长,挑起了党支部书记的重担,带领由郑州市、洛阳市等20个单位130名医疗专家、55台救护车、指挥车组成的河南省大型医疗队第一个成功挺进汶川,41天时间共救治3000多个重症伤员,转运10166名伤员,单车行驶6000多公里;河南义马千秋煤矿发生矿难,57名矿工被困井下生死不明,牵动着全国人民的心。河南省卫生厅紧急指示郑州市紧急医疗救援中心组织医疗救援队支援,中心立即调动直属郑东急救站、直属柳林急救站、河南省人民医院、解放军153医院和武警医院派出医疗急救队伍,在不足30分钟内组建了六辆车、二十余名队员的应急医疗救援队,冒雨奔赴200公里外的义马进行救援,成功完成了救援任务。
从成立、到规范,从起步到壮大,郑州市医疗急救系统形成了严谨务实的工作态度和雷厉风行的工作作风,每年以上百万的接诊数据和数十万的接诊病人向人民群众交付着满意的答卷,在社会和人民群众心目中树立了“有120急救在,就有健康生还希望”的形象。
铸就急救行业的“郑州特色”
2010年11月25日,是姚桥乡小金庄村卫生服务站55岁乡村医生牛某永远不会忘记的日子。他独自一人在村卫生所值班,不料患上突发性脑出血,家人发现他时已经陷入严重的昏迷状态,拨打了120急救电话后的8分钟,身着绿色急救服的医护人员就迅速赶到,经过了“生”与“死”的较量,把牛某从生死边缘拉了回来。
“120”往往被誉为城市“生命线”,承载着数百万人口在面临车祸、灾难、病痛等紧急状态时“生还”的希望,在这个行业传承着这样一句座右铭——“时间就是生命,责任重于泰山”。成立以来,中心始终围绕“时间”和“责任”做事情、建机制,着力构建一个健全的紧急医疗救援网络体系,形成了结构合理的“市急救中心——市属38家急救站——6个地市分中心及76家乡镇卫生院”的紧急医疗救援网络体系。
在这一发展思路的指导下,全市医疗急救队伍呈现出团结一致、齐首并进、奋发向上的积极氛围和精神面貌,使院前急救工作取得了显著成果,得到了全国同行业的广泛认可,被亲切地称为急救行业的“郑州特色”。
打造精锐的医疗救援队伍
某日深夜,120接到报警电话:有一年轻女子在郑州黄河公路大桥欲跳黄河轻生。特勤大队所在的柳林急救站立即前往救援。现场了解事情原委后,特勤大队派女医生金某做心理疏导,10分钟后,该女子体力开始不支,眼看就要掉下河去,金大夫一步上前紧紧抓住其右手,在护士和司机紧的帮助下,最终成功救下该女子。
把军事化管理和精英队伍建设的理念融入到管理中去,率先在全国范围内建立起一支医疗急救特勤大队,打造一把医疗急救队伍中的“利剑”。就是这把“利剑”,在我市甲型H1N1流感、手足口病等重大传染病的防控转运工作中冲锋在前、勇挑重担,对有效控制疫情蔓延起到了非常重要的作用;在2.28郑密路候寨大桥翻车事故、8.12铁工里浴池锅炉爆炸等重大事故的医疗救援中,训练有素、沉着冷静,充分发挥现场指挥协调作用,使每一次的救援工作紧张而有序地展开,使每一个有生还希望的伤患者都得到最及时最有效的治疗。
以为民惠民赢得民心民赞
“医疗急救行业是一个鲜为人知的高危行业,困难、险境不断,但只要有服务为民、服务惠民的决心和信心,就有了克服一切困难的力量”。多年来,中心一直坚持“服务为民、服务惠民”的工作原则,在救援中体现为民,在惠民中提升救援水平。
为了让“市区低保户”、“农村五保户”、“残疾人”“优抚对象”等困难群众享受到安全、无忧、快捷的医疗急救服务,多次深入社会调研,形成书面报告,积极协调、争取有关部门下发免收特殊群体院前急救费、救护车费、担架队服务费文件,为广大特殊患者争取最优惠的医疗政策。
多年来,中心把提高社会医疗急救能力纳入到重要工作日程,大力开展急救知识进万家活动,先后走进社区、学校、企事业单位等,培训对象达1万多人次,帮助广大群众逐步提高自救互救能力。深化开展“帮扶一个乡村卫生所,带扶一个乡镇卫生院”活动,帮助乡村医生、护士提高急救技能。深入中牟县姚家乡阎家村等地,对老党员干部、困难群众进行走访慰问,把医疗急救的关爱触角伸向每一个细节。
坚守是为了责任,奉献是为了爱,为了这份责任这份爱,郑州市紧急医疗救援中心用自己的实际行动,在医疗急救战线上不断坚守,也用这份责任这份爱,在郑州大地上,唱响了一曲顽强拼搏、无私奉献的急救之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