爱岗敬业 优质服务 为保证临床患者应急用血需要,无论节庆假日还是白天黑夜,她总是随叫随到,保质保量的完成工作。由于在一线工作,经常遇到临床患者急需的血液库存不足,她就带头参加无偿献血,爱心举动不仅救治了无数危重患者,还感动了她的丈夫也参加了无偿献血。多年来,他们夫妻二人累计献血6万余毫升。2003年全省开始实施无偿捐献成分血后,面对新的无偿机采成分献血方式,很多献血者因为不了解都望而却步,她多次宣传却效果不佳,于是她主动率先捐献了一个治疗量的血小板,以自己实际行动证实了捐献机采成分血的安全性和可靠性。2003年底,我市一位警察在抢救人民生命财产安全时身受重伤,急需大量的B型机采血小板,一时全市B型血告急。一方面她及时向领导提出采供血和储备血源应急方案,一方面为了患者的生命安危,带头主动捐献了2个治疗量的血小板,并不顾献血后的疲倦,带领科室人员连续工作三天三夜,保证了英模机采血小板的充分供应,在之后的十几天抢救过程中,更是任劳任怨,尽职尽责,充分发挥了一名共产党员的先锋模范作用。
刻苦钻研 开拓创新 临床成分输血比率是衡量一个地区临床医疗救治水平的重要指标。2002年,我市临床成分输血比率只占临床用血的3%,远远落后于发达国家的输血技术水平。为改变这一状况,她带领科室人员勤奋钻研新课题,学习新方法,牺牲休息时间,深入全市各大医院与临床科室医生面对面交流输血知识和应用体会,指导临床用血,改变了原来全血是“万能血”的旧观念。使我市的临床成分输血比率由原来的3%上升到目前的99%,一跃达到发达国家技术水平。我市临床血液制品也由原来的单一全血供应,发展到目前的红细胞悬液、洗涤红细胞、浓缩红细胞、新鲜冰冻血浆、冰冻血小板、冷沉淀、机采血小板、稀有血型冰冻红细胞等20多个血液制品供应。并与临床结合先后开展了血小板冷冻、稀有血型红细胞冷冻及解冻、白细胞去除、血浆置换、血浆病毒灭活、治疗性血细胞单采等新技术。这些新技术项目的开展,填补了我市及豫南医疗卫生领域多项空白,有效节约了血液资源,减轻了病人的用血负担,大大提高了临床输血安全,实现了科学合理用血。
2005年我市某医院接治了一位血栓性血小板减少性紫癜患者,当时病人因呼吸衰竭而处于深度昏迷中,循环功能极差,随时有生命危险。医院已向家属报了病危。接到医院求救电话后,她立即和主治大夫商量并制订安全合理的治疗方案,带领科室人员将血细胞分离机带到医院为病人实施治疗。经过4个多小时的紧张抢救,为病人置换血浆2000ml,迅速缓解了病情,病人当晚就恢复意识。连续治疗3个疗程后,病人已能独立行走,康复出院,治疗的显著效果让病人家属感激不尽,也彻底改变了过去普遍认为血站就是采供血单位的观念。2008年2月,市内某医院血液科一例原发性血小板增多症合并脑梗塞的患者急需做治疗性血小板单采术,在充分分析了临床病情后,她果断制定单采相应参数,成功完成单采治疗,减少了化疗剂量,大大减轻了病人的化疗痛苦,使治疗性血小板单采术在豫南地区首次用于临床应用。
近年来,在她的带领下,成分科先后配合医院为血液病病人、有机磷中毒、格林巴利、血栓性血小板减少性紫癜等患者进行血浆置换治疗20余次,临床效果显著,有效减少了临床化疗和药物治疗剂量,极大的减轻了患者痛苦,促进了格林巴利、血栓性血小板减少性紫癜和巨球蛋白血症患者痊愈,使我市血细胞单采术有了质的飞跃,积累了丰富的临床治疗经验。
科学管理 精益求精 血液质量是血站的核心与生命。为了人民群众的用血安全,她建立了一整套成分制备的质量管理体系,对血液成分采集、分离、制备等全过程实行无缝化管理。加强科室人员的责任意识和无菌观念意识,全面防范差错事故的发生,在血站定期开展的血液质量质控抽检中,连续多年合格率达100%,取得了连续14年无一例差错事故发生的好成绩,为保障全市人民用血安全和身体健康做出了突出贡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