没有轰轰烈烈的英勇事迹,也没有感天动地的豪言壮语。虽然只是一名普通的放射科技术员,但他却三十年如一日,兢兢业业,勤勤恳恳,用自己的实际行动诠释了一个共产党员在平凡岗位上的不懈追求。
他,就是河南省肿瘤医院放射科CT室窦新民同志。
干好良心活
1982年,窦新民从学校毕业后服从组织分配,来到河南省肿瘤医院放射科做了一名技术员。毕业前夕,老师的一句话至今让他难忘:“选择医疗工作,干的都是良心活”。
这句话,成了他一生的座右铭。
对病人,他始终怀揣着一颗同情心。身患肿瘤,如天塌地陷,他深深理解那些几乎绝望的病人,理解痛苦煎熬中的家属。看到病人行动不便,他立即走上去,把病人扶上检查台;病人和家属想了解更多更详细的知识,他也会放下手中忙碌的工作,耐心解答,直到他们满意而归。一次,他看到一个病人在做完检查后坐在诊室外哭泣,问明情况,得知病人钱丢了无法回家,他马上掏出100元钱塞给病人解决他们的燃眉之急,像这样为病人捐钱捐物,连他自己都记不清有多少回。
正是凭着这样的仁心,他始终把病人、把工作看得比什么都重。CT室的工作是繁忙而复杂,除了白天工作外,下班后还必须随叫随到,来院进行急诊。前些年,因为他住家属院,离单位近,只要接到急诊电话,无论白天黑夜,还是刮风下雨,他都能及时赶到,认真检查,准确报告,为临床诊断提供了依据,也为患者的治疗赢得了时间。一次夜间急诊,外面下着瓢泼大雨,当他全身几乎湿透地站在病人面前,连病人家属都几乎不相信自己的眼睛:“没想到,这没想到您这么快就来了!”检查结束,患者家属过意不去,从窗口丢下二百元钱立即离去,当他发现后立即赶了出去,又执意塞给了病人。他真诚地说:“人命关天,病人的事我一分钟不敢耽误!但这钱我不能收!”
这些年,随着病人增多,一天至少要为200个病人做检查。如果按正常时间上下班,将有很多病人滞留,无法得到及时的检查。作为技术组长,他总是和其他同事放弃休息,有时还顾不上吃饭,常常连续奋战到晚上九点多,直到检查完最后一名患者才肯离开。一年下来,他带领CT技术组完成患者检查就四万余例。“在单位他咋工作我不知道,就晚上他回来,我给他热饭的这一点时间,他能靠在沙发上睡着!”他的妻子又心疼又无奈地说。
当好侦察兵
放射科尽管是一个医技科室,但他却明白,这个科室却是医疗战场上的“侦查兵”。这就要求,必须有过硬的扫描技术,才能保证扫描图像质量和照片质量,从而提高CT诊断质量,准确发现“敌人”,让临床给予有效还击。
1983年,我院购置了全省第一台CT,在没有现成经验可以借鉴的情况下,他翻阅了大量的中外文献,在工作实践中不断摸索总结,逐步规范了扫描技术参数,提高了图像质量,降低了误诊率,创造了当时同行业都认可的扫描技术规范,提高了河南省肿瘤医院的知名度。
他非常注重学习。尽管第一学历是中专,但他从来没有满足于做一个能应付日常工作的技术员,而是在繁忙的工作之余还刻苦学习,相继完成了大专和本科的学习任务。为了提高自己的业务能力,他还学习了影像其他相关边缘专业的学习,进一步拓宽了眼界思维。
他善于思考。工作中,从不机械地根据检查单的要求进行操作,更注意和病人的沟通,尽可能详细了解病人病史病情,随时根据扫描情况及时和临床医生沟通,调整扫描方案,使扫描检查更加准确,避免重复检查。
他注重创新。根据临床需要不断开展新业务新技术,与放疗科协作开展食管癌放疗后的灌注扫描,提供疗效评价;与普外科协作开展血管成像,对图像进行后处理,使血管、肿瘤以及周围脏器关系显示更加清晰,为临床手术提供更有价值的参考。类似的科室协作,几乎年年都有,面对其他科室的好评,他总是朴实地说:“只要临床有需要,我们就全力配合!”
刻苦学习,善于总结,敢于超越,使他的业务技术日益精湛,在省内同行业中广受赞誉,连续两届被评为河南省放射技术专业副主任委员。
做好贴心人
不仅是对病人,对同事,他也同样的热心,耐心和细心。因此,他被同志们推举为所在总支的分工会主席。尽管,这个“官”在单位连个中层干部都不是,是个不多拿一分钱却要操很多心的“服务员”,可他照样干的有声有色,用他的话说:“这是群众对我的信任,我就得好好干!”这就使他的工作更加“忙上加忙”。医院举办文艺活动,尽管缺乏文艺细胞,他也一趟趟地跟着总支书记去组织职工,进行排练。为了缓解职工压力,他还牵头组织职工旅游活动,从选地点、征求职工意见、外出衣食住行等等,事无巨细,他都想到前头,尽可能让职工玩的开心。职工工作和生活上有了什么问题,他也及时了解上报解决,被职工当成了“贴心人”。
这些年来,他多次被评为院先进工作者、优秀党员和厅直、省直优秀共产党员。2012年,他被同事们推选为医院“十佳职工”。面对荣誉,他从未有任何的懈怠和满足。他总是说:“这些都是应该也必须做好的本职工作,我还要继续努力,争取做得更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