董芳莉,女,1974年2月出生,毕业于河南医科大学临床医学专业,主管技师,从事病理技术工作十多年。病理科的工作,讲究的是坐得稳、守得住、积得多、断得准。刺鼻的福尔马林气味、高温的石蜡包埋机、一坐就是几个小时,甚至十几个小时的镜检……恶劣的工作环境、枯燥乏味的工作步骤,没有一颗甘于平凡、乐于奉献的心,是无法胜任这样的岗位的,但她从走进病理科的那一天起,就像一颗螺丝钉坚守在这平凡的岗位上,不断登攀,努力探索,以精湛的技术和高尚的医德,赢得了广大患者的好评,用智慧和汗水为医院病理诊断专业的发展作出了巨大的贡献。
学无止境,汗水洒满求知路
病理岗位虽无声无息却关乎生死,虽平淡无奇却石破天惊,因为它的判断结果决定着无数个生命的归宿,关乎着无数个家庭的酸甜。91年参加工作的董芳莉看到病人遭受疾病折磨的痛苦就暗下决心,一定要学好本领。别人空闲聊天的时候,她在显微镜下注视着方寸之地,在红与蓝相间的图案中反复思索;别人看杂志的时候,她埋在大量的病理书籍里求疑解惑。那时,每天早晨她都是第一个来到办公室,常常把午饭带到科室,吃完继续坚持工作。每天看书到深夜,抓住一切时间疯狂地学习,阅读了大量的书籍,写下了十几本笔记,并借出医院的疑难病理切片在显微镜下反复钻研,疑难病理切片全部看了一遍。由于长期劳累和睡眠不足,她的体重由110斤锐减到不足90斤,而她的病理诊断技术却迅速娴熟,成为安阳市肿瘤医院病理科的骨干力量。
一丝不苟,显微镜下寻病魔
董芳莉深知,作为一名医技工作者,虽然不能直接为病人解除疾患,但“病理诊断”的结果对病人及家庭意味着一次“宣判”,直接关系到病人的治疗方案和疾病预后,容不得丝毫马虎,因此,“一丝不苟”成了她始终坚持的工作作风。10年来,她一直坚持对病理标本制作和病理诊断报告严格把关。当病理诊断有疑时,她总是第一时间与临床医生进行沟通、请教上级医院专家,从不放过一个疑点。去年8月份,头颈科一门诊病人张某,他声带有一新生物到病理科做病检,董芳莉对该组织做了5个最大面的切片,结果发现在组织的边缘见有几个异型细胞,但还够不上癌。为了得出更准确的检验报告,她及时与诊治医生进行了联系,详细询问了病史,又反复对该蜡块进行了深切,结果发现了癌细胞并诊断为癌症,为临床医生的正确诊断提供了可靠的依据,也使病人得到了及时治疗。后来工作中她就把包好的蜡块四周修掉一些,发现对许多组织较小的标本,可以连续切片,每张切片上可以捞双排组织,使诊断的准确率不断提高。
冰冻技术是快速病理诊断的方法。现在的临床医生也越来越依靠冰冻技术,当机器发生故障时无法工作,有的临床医生会要求病理科人员印片来发病理报告。她发现新鲜的标本在病灶处多切面印片,制出的片子经过多次试验,颜色鲜艳,细胞核、浆结构清楚,对比度高,但不能够反映组织的结构像,不能做出正确的诊断。在做冰冻时怎么也切不成片子,勉强切出的就像一根根火柴棍一样,原来是冻得时间太长,而且组织也比较硬,她用戴手套的手去按压回温,终于切出完整的片子。在不断的摸索中,她发现一些常见的比如说脂肪或保乳手术的乳腺温度要在-35度以下速冻,食管、胃、肠、肺组织在-20到-25度,甲状腺、淋巴结、肝、肾、脾等组织温度要在-20度,并且时间不宜过久。必须掌握好温度和时间才能制出好的冰冻切片,为病理医生提供更准确的诊断。
2009年,在做一例肺部切除标本病理时她发现病理很特殊。病人家属带病理切片去几家省级医院会诊,均被诊断为肺鳞状细胞癌,建议马上手术和化疗。但是董芳莉凭着精湛的医术提出了不同的诊断,这是良性肿瘤。经过全科人员的进一步研究,证实的确是良性肿瘤,医生及时调整了治疗方案,减轻了患者诊疗痛苦,也节约了诊疗费用。
爱岗敬业,彩虹总在风雨后
从人身体上取下的组织标本,能否被迅速准确地判断出是正常组织,还是病变组织,是良性病变,还是恶性病变,要求专家必须准确诊断,而作为疾病诊断的金标准,病理诊断对治疗方案的选择又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尤其在肿瘤治疗中的权重越来越大。安阳肿瘤医院病人多、病情重、病况复杂,而病理科一直是处于人员紧缺的状况,多年来,董芳莉一直超负荷工作,常常是加班加点,工作到深夜才回家。临床医师常能在晚上9点以后接到她询问病人病史的电话,科室值班的同事也常能发现夜已深,她仍在科室查阅文献,力求作出准确的诊断,帮助临床为病人制定恰当的诊疗方案。董芳莉把科室当成自己的家,无论节假日和周末,无论多么疲惫,不论刮风下雨,随叫随到,二尺办公桌、一架显微镜,方寸之间,游刃有余,得到了同事们的认同和好评。
爱岗敬业勤探索。董芳莉从事病理技术10余年来,历经了病理技术从单一的手工操作,到半自动,到现在的全自动。不管是常规、免疫组化、FISH等,其实主要手段为制片技术,它关系着整个病理诊断及科研的成败。病理技术还包括:固定、脱水、透明、寖蜡、包埋、切片、染色。现在虽然有了全自动脱水机、染色机、封片机。但是有的还需要手工来完成的。比如切片,切片质量甲级是最好,乙级是不影响诊断,甲级的标准是:切片完整,厚薄均匀,能充分显示组织的微细结构,如化学性、抗原性、真实性和完整性。染色对比分明,色彩鲜艳,透明好,切片无人为改变,无污染、无皱褶、无刀痕、无气泡以及无疑液。切片整洁,标签清楚端正。这是我们每个病理技术工作者力争做到的。放松哪一个环节都会出问题。原来病理科是每星期换一次液体,后来她发现每星期的标本数量不一样,取材的块数也不相同,所以酒精的浓度也不一样,在不断的摸索中发现当400块组织后就应该更换酒精,新苏木素在染过700张片子后分化液可以适当的加入75%的酒精来保证细胞核的染色。否则影响切片质量,她把这些作为科室的切片质控制来做,取得了很好的效果。
1998年北京大学与我院利用双方的技术与资源开展食管癌的病因及发病机制研究工作,并签署了“食管癌HPV发病基因的研究的协议”,并已列入国家科技部高技术研究“863”计划、“973”计划,作为重要环节,病理科承担了切片工作,其中活检6000例,免疫组化切片9100张,食管癌蜡屑2699管。这些工作均由她和科里的同志共同完成。
安阳市肿瘤医院还与挪威开展食管拉网细胞学普查2万余例,食管早期癌PDT治疗和食管癌前病变的PDT干预治疗,寒冬天她在农村一干就是好几个月,全是手工操作,每天配液染片,由于天天接触大量的二甲苯,导致她的白细胞降到了最低值,还出现了牙龈出血,为了完成好这次合作还是坚持了下来,最后顺利完成了合作任务,挪方对病理科人员的工作及制片质量做出了很高的评价。
在圆满完成医疗工作和科研合作的同时,她积极进行技术学习,共发表论文8篇,其中国家级5篇,另获得安阳市科学技术进步二等奖,在病理技术比武时获得优秀奖,并多次被评为先进工作者。
医者仁心,真情显于方寸间
“德不近佛者不可为医,才不近仙者不可为医”。作为医生,只有从内心尊重病人,才能对病人有爱心。
有一次,晚上突然有个急诊病人,需要做冰冻切片,当时安阳肿瘤医院是安阳市唯一一家可以做冰冻的单位,主任给董芳莉打电话问她能不能赶过去,她当时因为发烧正在医院输液,二话没说拔掉液体就赶到科里,工作完一看表已经十一点多了,病人家属一个劲的表示感谢。还有一次,一位老人来做检查,当给他划完价时,他一看到这个价格就对董芳莉说:“姑娘,能不能少收点,我没有钱了,连回家的路费都不够了。”看到病人掏出一个塑料袋,小心翼翼的把它打开,最大面值的是10元还有很多1角的钱时,董芳莉当时看了以后心里很难受。她想,这如果是我的父亲,我怎么也要给他看病啊。于是她立即对病人说:“你等一下,我帮你想想办法。”她马上组织科里的其他同事为病人捐了一些钱,当病人接过钱的时候,她看到他的眼里有一丝泪光,心里也很难受。事后有人说他是骗子,董芳莉想不管怎样,他是病人就应该帮助他。
默默奉献、辛勤工作,董芳莉将自己的责任、热情、智慧和心血全部奉献给了热爱的病理事业。对于细胞学她也是尽可能地多做几批,让病人减少等结果的时间。对待病人提出的合理要求她尽量满足,在同事和患者眼中树立了良好的形象。
董芳莉,这是一个令很多人都终身难忘的名字。同事们叫她“小芳姐”;小朋友叫她“好阿姨”;老人们唤她“亲闺女”。一声声热情的呼唤,发自那温暖的心底;一双双亲切的目光,紧紧地环绕着她纯洁的白衣。每当病人称赞她时,董芳莉总说:病人的康复,是我最大的安慰;枯木能逢春,才是我们真正的荣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