陈殿森,男,汉族,生于1964年8月,中共党员,大学本科,教授,主任医师,河南科技大学第一附属医院影像科主任,门诊医技党总支书记,河南科技大学影像教研室副主任。中华医学会影像技术分会CT学组成员,河南省放射学会委员,河南省放射技术学会委员,洛阳市放射学会副主委,洛阳市放射技术学会副主委。河南省抗癌协会微创治疗专业委员会委员,洛阳市抗癌协会微创治疗专业委员会副主委。河南省洛阳市涧西区第六届政协委员,洛阳市“五一劳动奖章”获得者,曾获得:洛阳市“知识型职工标兵”、洛阳市医学会”优秀学科学术带头人”,洛阳市“卫生系统先进工作者”、洛阳市医学会”先进工作者”,多次获得:“河南科技大学先进工作者” “河南科技大学优秀教师称号” “河南科技大学优秀职工” “河南科技大学优秀共产党员” “河南科技大学第一附属医院先进工作者” “河南科技大学第一附属医院优秀党务工作者” “河南科技大学第一附属医院优秀教师”、“河南科技大学第一附属医院优秀共产党员”等荣誉称号。
陈殿森同志行医二十六年,从事过放射、CT、磁共振业务,是医学影像界复合型人才,是河南科技大学医学影像诊断专业的学科带头人。自1986年参加工作以来,二十六年如一日,始终百烦不厌的热爱医疗工作,视病人的利益高于一切,视解除病人的痛苦为自己的乐趣,为了能做到这一点,他始终兢兢业业工作,刻苦钻研业务,早上班晚下班,视病人如亲人,使许多疑难病、少见病、难治病得到诊断,深受广大患者好评,为了患者疾病的诊断和治疗,为了他心爱的医学事业不懈努力,义无返顾地奉献着自己的青春年华,成为了一名名副其实“医学领域的侦察兵”的称号。
一、敬业爱岗,本分做人
陈殿森同志怀着对祖国和人民的深情厚爱,立志成为一名优秀的白衣天使,为人民的健康和生命而奋斗不息。学生时代就加入了党组织,长期担任班干部,1986年7月以优异的成绩分配到现河南科技大学第一附属医院影像科,至今始终站在高科技的医疗检查技术前列。他以满腔的热情把全部身心投入到医学影像事业中去,在医学前辈的指导下辛勤工作,不仅业务迅速发展,更重要的是培养了他严谨的治学态度、勤勉的工作习惯、高尚的医德医风。为了掌握第一手检查资料,他坚持每天提前30分钟到科室准备早读病例,下班晚走30分钟查阅当天疑难的病例,年年如此,风雨无阻。为了提高诊断质量,他一改传统的被动阅片模式,亲自上机操作,主动深入病房,及时了解患者病史,为患者做出正确的诊断,帮助临床医生制定合适的治疗方案。
除了完成科室常规的阅片报告工作外,积极开展新业务,92年率先在洛阳市开展了CT引导下穿刺活检术、胃肠道CT诊断等一些当时认为尖端的检查,使一些疑难杂症得以正确诊断。尽管他深知长期、大剂量接触X线的严重后果,尽管他经常腰酸腿痛、头晕失眠、全身乏力,尽管他刚40岁出头就两鬓斑白、头发稀少,但他无怨无悔,坚持把病人的疾病诊断正确率放在第一位。在他和同志们的共同努力下,河南科技大学第一附属医院影像科诊断水平始终处于豫西地区领先地位,科室先后获得洛阳市多项特殊光荣称号,多次在河南省影像学术会议上做汇报。
当今社会,很多人被金钱所诱惑,而他以“救死扶伤”为己任,不贪图名利,作风正派,为人耿直,不仅拒绝各种形式的红包、吃请及回扣,且想病人所想,急病人所急,以最经济、有效、痛苦小的方法解决患者的诊断问题,尽可能减少患者的精神和经济负担。2009年4月,贫困山区灵宝县一位70岁农村老大爷因痰中带血,在当地医院影像检查高度怀疑肺癌,而老大爷既不愿意受穿刺和手术探察的痛苦,又不愿意接受化疗的折磨,坚持不治疗,在豫西地区多家医院均得不到明确的诊断,家属抱着安慰的态度带着老大爷和片子来到河科大一附院影像科,陈殿森主任认真阅片、仔细询问病史,毅然做出了“曲霉菌感染”的诊断,建议抗真菌治疗后复查,老大爷仍然坚持不检查不治疗,不给孩子们增加经济负担,面对如此固执的患者,陈殿森同志耐心的劝说,最后以开玩笑的方式说“大爷您不检查可以,您可以回去做简单的药物治疗,二十天后来复查,若不好转我给您掏药费并免费复查”。老大爷回去用药一个月后,孩子打来电话说:“老爷子好了,又拍了片子影子也小了,老头子说您真神”。陈殿森经常用简单的办法给患者作出正常的诊断,深得患者的认可。
二、德艺双馨,本事立业
现在的医疗设备日新月异,听诊器、叩诊锤犹如昨日烟云,杂症面前“望、闻、问、切”孤独难行,只有结合先进的设备和一流的技术才能给病人做出准确的诊断、合理的治疗方案。陈殿森从事的工作是医学领域中的尖端学科,被称为医学界的侦察兵,其诊断结果正确与否将直接关系到病人治疗方案及预后。为了适应现代医学影像日新月异的变化,不管多忙,行政事务多少,他始终坚持每天抽空学习,不断提高自己的专业素质,牢牢把握医学影像前沿技术和发展动态。1991年至今他多次前往北京上海多家大型综合医院拜师进修学习,90年代进修期间,由于当时没有数码相机,参考书又少,他就想方设法,用薄纸描图或画图,用放大镜对着日光灯研究老师做的幻灯片,抄老师的笔记,他自己形容当时学习形式几乎达到了“偷”知识的地步,紧张程度丝毫不亚于当年的高考。功夫不负有心人,经过潜心学习和总结,他的诊断在豫西地区有相当的知名度。两年前石化及有色设计院两位工程师的CT诊断结果在洛阳市各大医院备受争议,经北京解放军301总院和协和医院会诊后的结果印证了陈殿森的诊断;省卫生厅同志一洛阳亲戚,在郑州两家大医院查CT均诊断肺部良性病变,而陈殿森看后提出了肺癌的诊断结果,事后我院手术证实了他诊断的正确性。得到省卫生厅领导的赞扬.由于具有较扎实的理论基础知识和刻苦学习向上的毅力,,陈殿森带领的科室坚持集体阅片,共同提高,始终在豫西地区保持领先的地位。
过了不惑之年而又有了各种荣誉的他没有停止前进的脚步,他深知当今医学影像技术更新之快超过了任何学科,虽然他身兼大影像科主任,党总支书记,教研室主任等一系列行政职务,在豫西地区有一定的声望,但他经常自我加压,使学术和技术上的提高永不停止。2007年医院购置了国内最先进的高档科研型64排CT扫描机,来解决病人的心脑血管和全身大血管疾病的诊断,当时这项技术在河南属于刚刚起步,他克服了常人难以想像的困难,不放弃任何机会,夜以继日地工作、学习,积累资料,就连春节外地老师回洛阳过年,他也不放过请教的机会。在短短的半年时间内,掌握了大量的心脑血管新诊断技术,并书写制作了10余万字的读书笔记和一万余幅图片,确保了机器投入使用后正常运行。目前在无创伤的情况下对心脑及全身血管病变发病前作出了预防性的诊断,减少了冠心病和脑出血的发病率和死亡率。
关键时刻,无私奉献。对于有冠心病症状和脑出血的病人,64排CT的检查可以决定病人的治疗方式:是手术还是保守或是介入,但这项检查要耗去CT室医生大量的时间和精力,需要经常加班加点。“时间就是选择,时间就是生命”,这是陈殿森同志经常说的一句话。他与科室同志一道团结协作、无私奉献,经常一手端盒饭一手握鼠标,在无数个中午和晚上给无数个患者及时准确地指向了通向新生之路。
2011年9月的一天上午十一点半左右,他接到呼吸内科的电话,有一急诊患者怀疑肺动脉栓塞,需急查64排CT明确,而这项检查需要医生技术员和护士三人同时在场配合,从检查到出结果最快也得一个小时,时值下班吃饭时间,他一声令下亲自配合医护技人员在中午一点左右让呼吸内科的毛院长和孙主任来科室看到了结果,给病人提供了治疗的时间和方案。这样的事情在科室是家常便饭,只要心脏内科、神经内外科、急诊科一个电话,他们就得严阵以待,没有了上下班的概念,却给无数个患者提供了生命的选择。他紧他所带领的影像科CT室忙碌情况,全医院尽人皆知。
三、实干创新,着眼未来
陈殿森同志不仅重视理论基础,而且重视科学研究。他在搞好临床工作的同时,善于观察,勤于思考,不断积累,紧随医学前沿,积极开展科学研究。近年来,随着医学影像领域的不断拓广和新技术的不断涌现,抓学术动态,挤出点滴时间,翻阅大量文献,经多方努力,克服部分设施差、人员极度紧张等诸多困难,在科室同志的通力合作下,先后开展了心血管、脑血管、下肢血管、腹腔脏器血管和肿瘤血管的重建,各实质脏器的灌注,空腔脏器的表面重建和虚拟内窥镜技术等业务。撰写专业论文二十余篇,论著两部,分别获得过省、市及医院科研奖。为丰富医学理论宝库,做出了一定的贡献。
陈殿森现在所带的影像科团队,是一个设备现代化、精英人才聚集、凝聚力超强、学术氛围浓厚、同事关系和谐的大集体。他实行人性化管理,职工生活上要求温暖至上,一视同仁,但工作学习上要求一丝不苟,要求大家做到的他自己首先做到。陈殿森的科室管理能力,领导艺术,在我院是有口皆碑的,深得领导及职工的认可。
多年来,陈殿森同志以高尚的医德医风、精湛的诊疗技艺赢得了同行的赞誉,患者的信赖,尤其是病人和家属“陈大夫看片子真准”的朴素概括,临床医生“陈殿森是我们的侦察兵”描绘出了一个优秀的技师真正的内涵,树立了值得医学影像领域学习的典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