刘杰,中共党员,硕士,主管技师,郑州大学第一附属医院放射科技师。担任中华医学会影像技术分会CT学组委员,河南省影像技术学会委员等职务。
自2002年参加工作后一直从事医学影像技术的研究工作,作为一名普通技师,刘杰同志谨记“全心全意为患者服务”的理念,对技术工作认真对待,对患者服务热情。他兢兢业业,起早贪黑。作为科室骨干成员,能够紧跟医院和科室的前进步伐,内强素质,外树形象,较好的发挥了桥梁和表率的作用,为实现科室又好又快发展做出了积极贡献。
一、政治立场坚定,拥护党的路线、方针、政策
刘杰同志忠实拥护党的基本路线、方针和政策,认真贯彻落实社会主义荣辱观,遵纪守法,爱岗敬业。在工作中,他严格遵循职业操守,规范医疗行为,注意与患者沟通交流,处处以身作则,积极调动技术人员工作的积极性和创造性,正确面对医疗行业所面临的机遇与挑战,激发爱岗敬业的热情,在医院先后开展的医疗质量万里行、医院管理年、“十大指标”宏观监管与考核、行风评议等活动中取得了优异的成绩。
二、敢为人先,当仁不让
2003年的非典让我们记忆忧新,这场突如其来的风暴给我们的国家和人民带来了巨大的痛苦和灾难,医疗机构首当其冲,郑州大学第一附属成为河南省收治非典病人的重要医院之一,在这场没有硝烟的战场上,作为一名中国共产党员,我的选择只有一个,拿起自己的知识武器,保卫需要我们关心和照顾的人,毅然决然的加入到了郑州大学第一附属医院首批入驻非典病房的医务人员行列中,面临着被传染甚至死亡的危险,他无所顾忌的冲到了一线,因为技师的工作就是给患者拍片,和患者亲密接触是家常便饭,而片子最终的诊断结果将为下一步的治疗提供了极为有力的证明和依据。几个月来,在医院和科室的正确领导下,克服重重困难,坚持每天的查房、晨会,用他们的辛勤汗水记录了这个特殊的历史时期,亲身见证了医务人员如何舍小家、顾大家,救死扶伤的天职使命。特殊的历史时刻,敢为人先,当仁不让,是每一个医务人员的任务使命。
三、以病人为中心,提高服务质量
“除人类之病痛,助健康之完美”是我们医疗行业的终极目标,正因为有了这盏明灯,我们的努力才持之以恒,正是有了这份承诺,才换来了社会对医疗行业的肃静,以人为本、文明礼貌、优质服务是对医务人员最基本的要求。近年来,郑州大学第一附属医院在医院新领导班子的带领下,实现了医院的“做大做强”的跨越式发展。他带领技师实施“以质量为生命、以服务为准则”的优质服务工程,以病人为中心,提高服务质量,大力加强服务意识,鼓励大家素质业务一起上。目前,放射科有5台DR,5台CT,两台胃肠造影机,一台乳腺机,技师人员20多名,年平均检查人次达到50万,并且呈逐年递增趋势,居省内综合性医院首位。
四、 内强素质,外树形象
随着大型高端医疗设备的不断更新换代,层出不穷的高档CT落户郑州大学第一附属医院,宝石CT、双源CT、飞利浦256层CT和东芝640层CT相继安装调试成功,与此同时给他们科室也带来了巨大的机遇和挑战,如何完成每年接近50万人次的检查数量摆在了他们的面前,为了不辜负医院和科室领导的殷切希望,刘杰技师先后到北京首都医科大学宣武医院,北京阜外心血管医院、北京协和医院、上海瑞金医院等国内知名医院进修学习,学习先进的操作技术和管理经验,回来后将自己所学传授给科室其他技师,带领大家一起讨论,一起研究,勤学苦练基本功,同时内部举办不同的学习讲座,丰富理论知识。带领科室全体技师奋斗在一线,夜以继日、加班加点的工作,为了完成医院和科室交给的工作任务,他号召大家没困难要上,有困难、创造条件克服困难也要上,他们没有节假日,没有双休日,用自己的辛勤汗水保障了医院正常医疗检查秩序。这些工作上的成绩付出了他大量的时间和心血,就在双源CT安装调试的过程中,他的孩子降临到这个世界,而他为了完成这项艰巨的工作,不影响医院的正常的检查秩序,他没有守护在妻子的床旁,而是选择奋斗在一线的工作岗位上。
为了搞好大型设备的宣传工作,他们一起制作临床应用指南,一起探讨如何规范操作流程,制定各项规章制度和检查注意事项,组织宣讲团到临床各科室讲解新设备的最新检查项目,最新动态,使临床科室明明白白开单,患者明明白白检查。内强素质、外树形象的结合使得整个检查流程非常简便、快捷、顺畅,为科室的社会效益和经济效益打下了坚实的基础。
五、潜心研究,付诸实践
多年来,刘杰同志一直承担着临床一线的教学任务,每次上课前都能够认真备课,诲人不倦,不仅把自己十年来积累的专业知识和技能毫无保留地传授给每一位学生,而且把自己的服务理念传授给每一位即将成为医务人员的学生,他影响着身边每一位医务人员,使大家都做到想病人所想,急病人所急。虽然高端CT等大型医疗设备解决了很多临床上以前无法解决的困难,但是依然有很多盲点需要他们去克服,例如多层螺旋CT冠状动脉检查作为CT领域里最高层次的检查项目,它帮助了无数冠心病患者能够使疾病早发现、早治疗,双源CT功不可没,在他带领的团队里,一直在研究如何在保证图像质量的前提下,尽可能的降低患者的辐射剂量和对比剂量。经过长时间的摸索研究,他们成功的设置出最佳的辐射剂量参数、最佳的对比剂注射方案,这些科研成果已经发表在《中华放射学》杂志上,其中开展的新项目不但能够解决一些临床疑难问题,还为科室增加40多万的经济收入,以及低剂量对比剂的使用每年为患者省去30多万元的医疗费用。“我是一名普通的医务工作者,平凡的工作岗位使我深深的认识到,要想成为一名优秀的放射科技师,除了具备高超娴熟的技术操作本领以外,还必须有良好的医德医风,全心全意为患者服务的崇高理念,我愿意用自己一生的时间来实践这个诺言,做一名当之无愧的健康卫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