详细介绍
魏旭东
2012/9/13 15:04:56 来源:医药卫生网 作者:医药卫生网 阅读:23391


  从一名医学院的学生,成长为获得国务院政府津贴的专家,他付出了人们想像不到的艰辛。他的心中有一个信念:“既然选择做医生,就要做一个医术精湛,关心患者,奉献社会的好医生。”为了这个诺言,他奋斗了20多年,还将用剩余的生命践行这个承诺。他就是河南省肿瘤医院“十佳职工”、优秀学科带头人、血液科主任魏旭东。

  他执著地探索治疗各种血液病的最佳途径,用青春和热血浇开了一朵朵生命之花。他的患者朋友遍布河南各地,他治病救人的动人故事也传遍了乡间故土。

  他以超常勤奋获得非凡成绩

  魏旭东热爱学习,喜欢钻研,在他身上,有一股不服输的韧劲和闯劲。

  1986年,他毕业于河南医科大学。1997年,34岁的他以超越常人的毅力考入北京大学医学部,攻读血液病专业博士研究生。2000年,他赴美国进行博士后研究,夜以继日地投入科研工作,夜里常常是他实验室的灯最后一个熄灭。这个勤奋的中国医生赢得了导师——美国著名的免疫学家GELFAND教授的赞誉,经常竖起大拇指对别人说:“魏,好样的!”凭借着勤奋和执着,3年的科研计划他仅用2年就完成了。

  2002年,河南省肿瘤医院成立了血液科,魏旭东得知此消息后,毅然选择回河南工作,把平生所学报效河南父老乡亲。以他的资历和科研成就,国内多所著名医院都可任意选择。

  在省肿瘤研究院院长、省肿瘤医院副院长宋永平的大力支持下,血液科不断引进高层次人才,把目光瞄准那些难治、易复发的疑难血液病,努力做到国内一流。半年时间,血液科先后开展了非亲缘关系脐带血干细胞移植治疗重型再障、12例非亲缘外周造血干细胞移植,这在河南省是仅有的。

  魏旭东常说:“科研和临床是医学发展的两个轮子,互相促进,缺一不可。”在临床工作中,他爱动脑子,肯于钻研,活学活用,解决了一个又一个医学难题,使白血病诊断分型正确率达100%,而且疗效也得到很大提高。

  近年来,他在河南省率先建立白血病分子诊断平台和多发性骨髓瘤免疫电泳诊断平台。他对急性髓系白血病进行了分子指标预后判断和个体化治疗的系列研究,国内首创序贯常规和预激方案诱导缓解治疗急性髓系白血病,CHAG方案治疗难治复发性急性髓系白血病,疗效明显提高。他结合国情设计三联疗法维持治疗急性早幼粒细胞白血病,经他治疗的百余例病人,无一例复发。

  他在SCI著名期刊《实验医学》、《欧洲免疫学杂志》上以第一作者发表论文,又以第一完成人获河南省科技进步二等奖1项。他毫无保留地把研究成果介绍给省内同行。有人问他:“你把自己的成果都讲给了别人,你不就失去权威地位了吗?”他憨厚一笑:“我就是希望大家都能熟练掌握,用最新的技术去治疗更多病人。”

  经过不懈努力,省肿瘤医院血液科的多项成果填补了省内空白,达到国内先进水平,省内外的病人纷纷慕名前来就诊。2003年,血液科被评为河南省临床医学重点专科,2004年,作为全省唯一一个三级学科获得河南省卫生系统先进集体的殊荣。

  他为破解血液病难题而生

  白血病患者病情一般都较严重,治疗难度和风险很高。在病房里,魏旭东的病人都是情况最复杂、病情最严重的。有人说,他就是为破解血液病难题而生。

  在科室里,他把自己当做普通医生,深入病房,仔细观察病人的细微变化,和风细雨般化解病人精神上的压力。多年来,他已经模糊了星期天和节假日的概念。每天早上7点他就赶到病房,常常是晚上8、9点钟还没有回家,尽管他的家与医院只有一路之隔。无论病人住院还是出院,他时刻把病人的病情挂在心上,随时回答病人提出的问题。

  “他就像我们穷人的家庭保健医生,别说半夜接急诊抢救了,他的手机24小时为患者开机,我们可以不用挂号、随时问诊。”来自商丘民权县的患者家属汤老汉说。

  两个月前,他的老伴儿被诊断患上了淋巴瘤,汤老汉就来到省肿瘤医院找到了魏旭东主任,看完病,魏主任递给汤老汉一张自己的名片,说有什么问题可以随时咨询。

  “这是我这辈子收到的第一张医生的名片。”接到名片时,汤老汉一阵激动。“魏主任那么大的专家,待人特别亲切,这病怎么治,为什么这么治,有啥副作用,最坏的可能性是啥,他都跟俺解释的一清二楚,没有一点‘ 架子’。”

  “只有真心为患者着想,将心换心,才能真正赢得病人的信任和支持。”魏旭东如是说。

  为了更准确地为白血病分型,他率先进行形态学分型之外的免疫学和细胞遗传学分型,从而正确指导个体化治疗,使白血病诊断正确率达100%,疗效也得到很大提高。一次,他到洛阳一家医院为一位患急性白血病的老红军会诊,患者在这家医院已治疗了近一个月,他会诊后认为,应该用现代化诊断仪器流式细胞仪和细胞遗传学技术进行诊断。随后,他带回了患者的骨髓标本,经过免疫学和细胞遗传学分型,证实该患者为一种极少见的未分化型白血病,从而使患者得到了正确的个体化治疗,病情得到控制,身体逐渐好转。

  此外,他还巧妙设计化疗方案治疗白血顽症。白血病治疗近年有一定进展,但对难治耐药病人和部分老年病人没有有效的方法。他阅读大量文献,结合国外进展和国人白血病的特异体质,创造性地应用预激疗法,使这类病人得到有效治疗。2003年,新密市的一位急性白血病患者李某辗转来到省肿瘤医院血液科后,魏旭东为其制定了预激疗法化疗,经过他耐心细致的治疗,28天后,患者得到完全缓解,同其胞弟作了组织配型,结果位点全部符合,患者及时得到了造血干细胞移植,术后造血恢复正常。

  白血病治疗花费很大,魏旭东千方百计地为病人省钱——开质优价廉的药品,尽量缩短病人的住院时间,精心制订治疗计划让病人居家治疗。

  他廉洁行医,拒收红包回扣,还慷慨解囊,为家境贫寒的病人捐款捐物。有一次,一个病人家属为表达心意,悄悄给他的手机充值1000元,他为病人制订了合理的治疗方案,使病人得到妥善治疗,随后又委托护士长将1000元现金还给了病人家属。

  他在患者眼中可以托付生命

  在血液科的病房里,患者之间口口相传着一个真实感人的故事。

  18岁的栗梦霞,在北京一服装市场做销售,别看她现在活泼好动,2009年,她曾经因患白血病治疗不当,差点离世。

  那时,她正准备考高中,突然高烧不退,后被诊断为M3型急性白血病,原本在当地医院治疗,但由于治疗不当,导致小梦霞高烧摄氏40.8度,肠道溃烂变黑,腹大如鼓,生命垂危。晚上十点,医生建议小梦霞转院,否则能否熬得过当晚都是未知数。

  “人都快治死了,突然让俺转院,半夜三更的,哪个医院会冒傻气儿收俺?”小梦霞的父亲听到这消息,当时就懵了。

  医生给省肿瘤医院血液科魏旭东主任打了电话,介绍完病情,电话那头传来了一个坚定的声音:“中啊,你让他们过来吧,我收!”听到这话,在一旁的老栗夫妇俩激动地失声痛哭起来。

  “你是不知道,我活了40多年,那是我这辈子听到最中听的话。”老栗回忆说。

  2月19日凌晨1点多,拉着小梦霞的救护车到达省肿瘤医院。老栗清楚的记得,救护车驶进大院时,魏旭东和他的同事们都身披着棉大衣,像接首长一样站在病房楼前,等候多时。

  “接下来的事儿,我一辈子都不会忘。”栗梦霞有些激动地说,内科、外科多名专家会诊,可当看完她的病历和情况,医生们纷纷摆手摇头。“当时我的心就凉了,躺在那里不停哭喊,说我疼说我想活。”

  此时,魏旭东根据经验和直觉判断,小梦霞的病还有得救。“他笑着对我说要给我用最好的药,一定能治好我的病,让我放心。”小梦霞说,“我就拉着他的手不放,就好像抓住了唯一的救命稻草。”

  “一个医生承诺患者一定能治好病是很危险的,但当时我必须这样做。”回忆起那一天,魏旭东说。患者,不仅需要医生对他们及时正确的治疗,更需要热情真诚的心理安慰。作为一个医生应该永远记着,要多给他们一些关心和笑脸。

  那一夜,小梦霞像孩子依恋父亲那样,死死的拉着魏旭东的手,而魏旭东就守在小梦霞床前,像父亲一样安慰她,为她解释病情,消除恐慌心理,直到天亮。“当时我就想,有他这么好的医生给我治病,我一定能活下去。”小梦霞说。

  根据魏主任制订的治疗方案,小梦霞的病情逐渐稳定,现在,她已经基本痊愈,过上了健康的生活。现在,她和父亲就像百灵鸟一样,每次回医院复查,都会把自己的亲身经历讲述给其他的病友听,感动了一个又一个患者和家属。

  他把心血献给挚爱的医疗事业

  他把获得的国务院政府津贴的2万元奖金悉数拿出,组建了一个白血病患者沙龙,还建立了“白血病俱乐部”网站。汶川大地震发生后,他两次捐款,缴纳特殊党费一千元。省内医疗血源紧张期间,他带领全科20多名医护人员到省红十字血液中心献血。身体不算健壮的他不顾同事劝说,执意捐出400ml鲜血。

  提起家人,他觉得愧疚。他很少辅导女儿功课,更别说带女儿逛公园、外出旅游。

  2002年,他的父亲发生脑血管意外,而他正在医院抢救病人,得知消息,他坚持留下来抢救病人。病人转危为安,他匆匆赶回家中时,父亲已经昏迷。看着病床上的父亲,这个硬汉潸然泪下。如今,他的父亲已经偏瘫8年。为了尽一个儿子的孝心,他在繁忙的工作中抽出时间,为活动不便的父亲洗澡搓背,搀扶父亲行走一阵。

  2003年,他被评为河南省学术技术学科带头人;2004年,他被评为河南省优秀留学回国人员和河南省卫生系统先进工作者;2005年,他享受国务院政府特殊津贴;2006年,他获得第二届河南省优秀医师奖;2007年,他获得全国知识型先进个人;2009年,他获得郑州市文明市民标兵称号;2011年,他被评为省直“十大道德模范”。

  他仍然箭步如飞地奔走在临床一线,始终以一个平凡医生的谦虚之心破解医学难题,用一腔赤诚和热血浇灌生命之花。他期待有一天,人类能够攻克血液病难关。为了这个目标,他立志在探索之途上永不停歇地奔跑。

编辑:祝松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