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我叫郑超,是南阳市第一人民医院感染科主任,学科带头人,从事医疗工作二十多年来,自己在平凡岗位上兢兢业业、任劳任怨、刻苦钻研,全身心投入感染科临床诊治和研究工作。用平凡的工作诠释了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宗旨,得到了患者的信任,同事的好评,院领导的赞同。
自1990年从兰州大学医科大学毕业以来,一直在医院内科临床第一线工作。在感染科一干就是22年,多次荣获单位和区级“先进工作者”、“先进管理工作者”等光荣称号。我坚持学习不动摇,始终以“三个代表”及科学发展观为服务宗旨,以院为家,满腔热忱地为患者服务,事事处处以病人为中心,不管是刮风还是下雨,不论是严冬还是酷夏,无论是白天还是深夜,不管是休息还是下夜班,只要病人需要,都随叫随到,毫无怨言。急患者之所急、忧患者之所忧、想患者之所想,始终坚持“医者父母心”的原则,对待患者不分家庭境况是富是贫、社会地位是高是低,始终把患者的生命安全放在第一位。对待每一位病人,自己都能做到认认真真检查、详详细细解说、兢兢业业施诊。2004年11月份,麻疹大流行,无数年幼的孩子病情危重,随时面临着夭折的危险,即使是我休息的时间,我的心依然被那些可爱的小生命牵动着,索性住在了医院的办公室,随时观察这些危重的小生命,及时的对治疗做出调整,这一住就是半个月,没有吃过一顿饱饭,一个月后,这些孩子的病情都慢慢好转起来,无一死亡。而我的体重也足足下降了8公斤。但是看着这些可爱的小生命,我心里只想到了一个字:值。2009年9月份,“乙脑”猖獗,我始终放不下那些昏迷不醒的孩子,再次住进了办公室,直到所有病危的孩子转危为安,我才松了一口气,这时我才得知病重的父亲已经不在人世,我的心无比悲痛,为了“大家”,我别无选择啊。
作为一名医生,只有通过提高医疗服务质量,才能赢得患者信任。近几年来,认真树立和落实科学发展观,积极开展新技术和创新研究,勇当科技兴院的先锋,带着平时工作中遇到的疑难问题,虚心向别人请教,不断学习和掌握每个时期传染病的特点、防治技术及新疗法,积累新经验。作为科主任和学科带头人,我把学习到的新技术广泛应用于临床,毫不保留的传授给科里的每一位医生,不但提高了科室整体的医疗水平,还减轻了患者的痛苦和经济负担,缩短了病程,达到了医患关系的“双赢”。
从医多年来,自己一直保持着高度的责任心、良好的职业道德、严谨的工作态度,并有较强的综合分析能力。在空前紧张的医患关系面前,不抱怨,牢记救死扶伤的职责,严格要求自己,加强医患沟通,提高服务品质,不断学习掌握医患沟通技巧。此外,自己还非常重视诊疗过程中的心理疏通,在给病人看病时,关注患者的心理变化,坚定不移地认为一个亲切的笑脸、一个鼓励的眼神、一句温暖的问候语、一个拉扶的细心动作本身就是一味对症良药。从自己做起,从点滴做起,视病人如亲人,从而赢得了病人的理解、支持。在思想建设方面,我热爱祖国,拥护中国共产党的领导。积极参加单位组织的政治学习,认真领会“创先争优”“三好以满意”理论精神并付诸于实践,积极参加各种义务劳动,积极参加医院的下乡任务,立足于本职,立足于社会,为群众提供医疗服务、医疗咨询、卫生保健、精神慰藉服务。依靠熟练的专业技术、良好的医德医风及高尚的思想品质,得到群众的广泛好评。
南阳市是艾滋病高发区,做为我院感染科,承担着南阳市卧龙区艾滋病救治的特殊任务,艾滋病患者是一个特殊的人群,这项工作有着特殊的政治敏感性和复杂性,自2003年至今,救治了无数艾滋病患者的生命,在抗病毒治疗方面,我每年都参加抗机会性感染及抗病毒治疗的培训,与时俱进,不断更新业务知识,并根据患者的特点调整个性化的治疗方按,收到了良好的效果。当前,由于广大群众对艾滋病了解的局限性,依然存在对艾滋病人的歧视,艾滋病病人不但承受着疾病的折磨,还存在着巨大的社会心理压力。仅仅给与他们疾病的治疗是远远不够的,更重要的是心理上的安慰。在与艾滋病病人的日常接触中,我从不歧视,视他们如亲人,经常下基层,走访病人,进行宣教,督促病人按时服药,与艾滋病一同进餐更是经常的事。他们也不仅仅把我当成一名医生,更重要的是值得信赖的朋友。不但得到了艾滋病患者的认可,也的到了医疗行政部门的表扬,多次获得“南阳市卧龙区艾滋病救治先进工作者”的荣誉。
医者仁心,医务工作者本来就是广大人民群众的健康卫士,做得普普通通很容易,做一个优秀的健康卫士就需要全身心得投入和付出。在今后的工作中,自己将更加努力,弘扬老一辈的医德医风,爱岗敬业,取信于民,在竞争中求生,在竞争中求发展,在自己的本职工作中,争创一流,再攀高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