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果把人比做一辆跑车的话,心脏便是跑车的发动机,要想使跑车保持强劲动能,需要有修理师的经常呵护,同样,要想使人体“发动机” 处于最佳状态,就需要有心血管医生的精心呵护,他就是其中优秀的一位。
他叫李云富,中共党员,1988年6月毕业于河南医科大学医疗系,医学学士,现任鹤壁市人民医院大内科主任、心内科主任、主任医师,现为鹤壁市心内科学术技术带头人。毕业后的李云富一直从事内科临床工作,从医二十余年来,在平凡工作中兢兢业业,任劳任怨,以精湛的技术、高尚的医德,优质的服务和勇于吃苦,忘我工作的精神赢得了身边同行的信任,患者的信赖。
“敬畏生命,因为生命属于每个人,只有一次;敬畏病人,因为他把生命交给你;敬畏医学,因为医学是一个未知数最多的瀚海”,这是他从医20多年的座右铭。他用微笑和爱心迎接着每一名患者的到来,用精湛的医术和超强的责任心为心血管病人筑起生命健康的屏障。
在临床工作中,他清楚只有为患者服务的热心和满腔热忱的激情还远远不够,只有高超和娴熟的技术方能处理错综复杂的临床问题,才能做一名合格的心内科医生。打铁还须自身硬,他曾先后于到中山医科大学一附院及首都医科大学附属北京红十字朝阳医院心脏中心进修深造心内科急症及心导管介入治疗和起搏电生理,回来后积极开展相关疾病和手术的治疗,不断丰富和积累自己的临床经验,为医院专科专病建设及科学研究方面做出了突出的贡献。
天大地大,病人最大。在他的心中,病人永远占据着最高位置,病人的病情就是命令。他始终坚持以病人为中心,病人的要求就是他的心愿。为了满足病人的需要,他工作不分份内份外,不分上班下班,无论是节假日还是星期天,总是随叫随到。一天下午,他刚下班回家,突然手机铃声响起,急诊科有一个患急性病毒性心肌炎的8岁小女孩,由于心动过缓,出现昏迷、抽搐,正在进行紧急抢救。接到电话,他马上到医院进行抢救,经过药物治疗,病人病情稍有好转,但仍非常不稳定,当时心率只有30次/分左右。病人必须马上安装起搏器,否则有生命危险。他和同事们一起连夜进行起搏器安植术,第二天早上5点左右手术完毕,病人才转危为安。焦急等待的家属由于过分紧张,根本没有顾及去问李云富主任的姓名等情况,而他却毫无怨言,拖着疲惫的身躯回到家里。当患者家属后来问及情况时,才得知病人已经抢救成功,而他却两顿饭没吃,一夜未眠。他总是这样,为了病人渡过了一个又一个不眠之夜。
记得一年除夕,当他正和家人沉浸在欢乐的气氛时,急促的电话铃声打破了这种和谐喜庆的氛围。年幼的女儿本能地喊:“爸爸,不要接电话,我要您陪我一起过春节。”直觉告诉他肯定是有重病人,他接过电话,便消失在夜色之中。原来心内科的一个危重病人突发急性肺水肿,生命危在旦夕。李云富赶到医院后立即展开抢救,三个小时后,病人的病情才逐渐稳定,当他拖着疲惫的身躯,踏着爆竹声回到家中时,女儿已经熟睡,但脸上还挂着泪痕。看到这一切他内疚地说:“爸爸对不起你,但为了病人我别无选择,请你原谅爸爸。”
他具有良好的医德,对病人一视同仁。他用真诚、平等、善良对待每一位病人,用爱心、耐心、细心去呵护每一个生命。在一次例行查房时,他看到老张(重病人丈夫)坐在妻子病床前低垂着脸、连连叹气。当得知家属为了给病人治病几乎花光了所有的钱,连吃饭的钱都快没有时,李云富心头最脆弱的神经被深深触动,他从口袋中掏出300元钱让老张赶紧吃饭,并安慰他会想办法尽全力帮助他度过难关。一个星期后,老张的妻子病好出院,老张找到他道出了自己的心声:“从来没见过像您这么好的医生,对我们既亲切又关心。李云富却说:“其实,你活得健康、快乐,就是我最大的心愿。”老张握着李云富那双有力的手,许久都没有松开。
从医二十余年来,李云富同志勤勤恳恳,无怨无悔,全心钻研专业理论,近年来,在省级以上刊物上发表论文30余篇,参加出版专著六部任副主编及编委,获市科技进步奖5项,参加多项国家级及省级重大科研课题的协作研究; 曾荣获 “河南省青年岗位能手”及“河南省新长征突击手” “河南省卫生系统先进工作者”、 “河南省优秀共产党员”、鹤壁市“十佳人民公仆”,鹤壁市“五一劳动奖章” “鹤壁市新长征突击手”鹤壁市 “111人才工程”市级学术、技术带头人、 “鹤壁市专业技术拔尖人才”及“鹤壁市十大道德楷模”等荣誉称号。全年工作在临床第一线,率领心内科全体同志服务了一个又一个的病人,科室荣获“河南省医学临床特色专科”、 “省青年文明号”、“鹤壁市重点专科”等荣誉称号。
成绩属于过去,未来充满挑战,日常工作中的他继续以满腔热情为患者服务,牢记“以病人为中心,一切为了病人”的服务宗旨,积极进取,全身心把新理论、新观念及时运用到医疗工作的具体实践中,以实际行动为医院建设增砖添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