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吴标,男,56岁,河南省卫辉市人,主任医师、教授、硕士研究生导师。现为河南省中医中风重点专科学术带头人,河南省中西医结合神经内科学会副主任委员,河南省中医内科学会理事,新乡市医德标兵,河南省医德先进个人,河南省优秀医师,新乡医学院第一附属医院中西医结合科主任,中医科主任,中医教研室主任,中西医结合教研室主任,正式出版专著18部,发表论文60余篇,获部级、厅级科技进步成果奖6项。他所带领的团队2007年获卫生部、国家中医药管理局、解放军总后勤部颁发的“全国综合医院中医药工作示范单位”称号。 吴标早年被招为中医学徒,随师学习中医,熟读中医经典,初步掌握了中医知识与技能,后在河南中医学院系统学习了中医与西医理论,1983年,他又到北京中医药大学随国家级名老中医大师董建华教授学习深造,得其真传。实践在先,悟道在后,衷中参西,医门幸甚!吴标从医38年来,经过不断从实践到真理,从真理到实践的反复验证,逐渐形成了对疾病独特的诊断治疗特色,在临床施治中彰显了祖国医学大医精诚的神圣魅力,成为人民健康的忠诚卫士。
在吴标刚刚步入医学之门的时候,老师就告诫他“未学医先学德”,医术可医病不能医心,只有品德高尚的人,才可能成为一个真正的好医生,才能像张仲景、华佗一样成为流芳千古的名医。他反复研读《大医精诚》,深得其真髓,并在临床实践中时刻践行并奉为人生行为准则。他常说:医生的天职是救死扶伤,患者来求医,是性命相托,而生命的奥秘又是无穷尽的,这就决定了医学是一门学无止境的学科,医生的责任比天都大。
对吴标来说,从来没有节假日,病人是第一位的,工作是最重要的。清晨5时起床、6时赶到病房早已成为他多年的习惯。因为他明白,不论贫富,病人都想早日摆脱病痛的折磨,医生就是病人的希望,所以不管是否坐门诊,每天他都坚持查房,认真诊治,以防下级医师有所疏漏。有人开玩笑说吴主任一点都不像个教授,大小事都事必亲躬。他却说只要病人好,他苦点累点不算什么。他的付出赢得了病人的信任与尊重,他的辛劳换来了病人的平安,许多疑难危重症患者纷纷慕名而来。
吴标总是说:“每天付出多一点,病人就可能多收益一些,缩短疗程,减少收费。”他之所以每天早早就出门诊,目的就是让那些远道而来或者慕名而来的病人该做检查的早做检查,让他们尽量能够当天回家,减少在外面的食宿费用。他每天的门诊量平均在40人以上,虽然病人多,但他对每一个病人都详细检查,耐心解答。
濮阳一位42岁的病人,因小儿麻痹后遗症,近年来多次突然晕厥,去了多家医院都得不到明确诊断,已经花去了数万元的费用,后慕名远道而来找吴标诊治。吴标经过详细询问病人和体格检查发现,病人心尖部似可闻及“隆隆”样杂音。经超声心动检查(那时没有B超),吴标诊断其患了心脏黏液瘤。病人问他为什么这个病会出现晕厥,他告诉病人:“你的心脏心房内长了一个像茄子一样的瘤,当心脏舒张时,它垂下来就堵住了二尖瓣,影响心脏的灌注,从而继发脑部缺血而发生晕厥。”他随即介绍病人到心外科手术治疗。病人痊愈出院后,托人撰写《生命之舟的好船公》发表在《新乡晚报》上,引起了社会的广泛关注。
医生是一个神圣而高尚的职业,医生的品德言行不仅影响患者的心情和对医者的信任,也可能影响疗效与预后,甚至关系到患者的生命安危。
一位董姓患者,患胸腺瘤在北京某大医院手术治疗,术后出现了全身高度浮肿,在北京继续治疗效果不好,遂转入新乡医学院第一附属医院治疗。全院内科会诊后,众说纷纭,再经全国网络会诊,仍未有结果。此时病人已告病危,奄奄一息。病人的一个姑姑突然想起了吴标教授,并要求转到吴标所在科室治疗。经过吴标的辨证施治,病人只花了1200元就痊愈出院了。
鹤壁有一腹型紫癜患者,有次夜间10点发病,腹痛剧烈,病人家属打电话向吴标求救。当时正在北京出差的吴标,立即连夜从北京赶回卫辉,详细为患者查体,他认为病人的过敏性紫癜是由扁桃体发炎所引起。经过对证处理,病人最终得到根治。有时出于感激,病人会给他送礼,不论多少,他都一律回绝。一位郑州的黄疸患者,长期不愈。吴标经过详细的辨证,应用加味茵陈术附汤为其治疗,病人15天痊愈。一天晚上,这个病人敲开吴标家的门从包里拿出5万元人民币说:“您给了我第二次生命,如果没有了命,再多的钱有什么用啊。我真心实意地感谢您,这些钱您一定要收下。”但是吴标坚决拒绝了,从此他与患者成了真正的朋友。
华新纱厂勾某,曾患阑尾炎并经手术切除阑尾,因该患者为瘢痕体质,术后肠管粘连,并出现肠梗阻,后经13次手术,病情仍多次反复。吴标会诊后,对患者进行中药调理,使其很快康复。沈阳的一位小患者曾患红斑狼疮,病情危重,远道而来,已经出现了多种并发症,严重时要经四组通道输液,后经吴标诊治渐渐转危为安。她在互联网上撰文“吴教授高超的医术、勤奋的学习精神、热忱的工作态度、起早贪黑忘我为病人诊治疾病的精神,使我有时候真想叫他一声爸爸。”有一次,吴标刚做完声带息肉手术,医生要求他禁声半个月。当吴标回到病房时,已有几十位远道而来求医的病人在等着他了。看着一双双期盼的眼睛,他完全忘记了医生的叮嘱,随即投入到详细询问病史、体检病人、诊病治病的工作中。为此他落下了声音嘶哑的毛病,现在每次坐完门诊,嗓子几乎都发不出声音。
从医38年来,吴标一直把大医精诚当作自己的座右铭,怀着一颗仁者之心,视患如亲,无欲无求,不论贵贱亲疏,他都平等而热情相待,细心诊治每一位病人。他的手机总是24小时开机,不分寒暑昼夜,随叫随到。不管多忙多累,不管心情好坏,他对病人总是和蔼而耐心,为病人体检总是细致而轻柔,尽量减少病人的痛苦。对于一些思想负担重的病人,他会抽时间多次来到病人病床边,与病人沟通,对疑难危重病人,他会反复检查、及时观察。
读《史记·扁鹊仓公列传》时,他为扁鹊高超的医疗技术而叫绝;读《伤寒杂病论》时,他为医圣张仲景开创了中医辨证论治的先河而感叹古人的大智慧;读《本草纲目》时,他为李时珍的刻苦钻研、虚心求教、奔赴各地亲自登山尝药的实事求是精神所折服。多年来吴标始终以先辈为榜样,努力奋斗,刻苦求学,熟背中医经典以及千余首经方,临证变通,逐渐形成了自己诊病治病的方法以及经验。多年来,吴标一直垂慕古人“一心赴救”大医风范,无欲无求的高尚医德让他声名远播,并荣获河南省医德先进个人奖、践行新乡城市精神图强人物提名奖。他的事迹被《今日河南》、《学习实践科学发展观》收录。
病人这样评价吴标:无论穷人、富人、当兵的、当官的,他都一样对待,对外国友人也一视同仁。有一次,俄罗斯远东实业公司的老总请吴标看病,半个月后该老总携家人来感谢他,吴标却将他们送的一万元人民币和礼品一并退回。
作为主任,吴标总是严以律己、宽以待人,对工作认真负责,对病人热情细致,带领全科医护人员勤奋工作。他对年轻医生说:“综合医院的中医科有专业性不强的劣势,同时也有综合发展的优势,中医科要想强大,除了要加强中医素养,还要不断学习西医知识,在专科理论与技术方面不亚于西医专科,才能更好生存并不断发展。”
近年来,全科在吴标的领导下,中医与西医两手抓,医疗质量与服务态度都过硬,使中医科在综合医院中不断发展壮大,门诊量逐年增多,住院部床位数不断扩大,业务收入连年增长。目前,吴标所带领的科室有医护人员32人,开放床位62张,年门诊量3万人次,年收治病人2000余人次,年业务收入2000万元以上。作为主任,他以身作则,个人年门诊病人1万余人,为科室创造千万元效益,同时也给医院创造了良好的社会效益,成为了新乡医学院一附院的一张健康名片。
多年的医教相长,吴标不断总结经验,探讨前沿,共发表学术论文60余篇,正式出版《中医病名辞典》《中西医结合肝胆病学》《中西医结合胃肠病学》《中西医结合传染病学》《实用感染病诊疗手册》《实用内科诊疗手册》等著作18部,获省厅级科研进步奖6项,指导硕士研究生10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