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张立志
针灸是中医传统疗法中的瑰宝,通过在特定穴位刺入细针,调节人体气血运行,激发自我修复能力。下面,本文介绍一下针灸的适用证与禁忌证。 针灸的适应证 1.疼痛类疾病 针灸对各类急性、慢性疼痛效果显著。 头面痛:偏头痛、三叉神经痛、紧张性头痛。 颈肩腰腿痛:颈椎病、肩周炎、腰椎间盘突出症、关节炎。 神经性疼痛:坐骨神经痛、带状疱疹后遗神经痛。 世界卫生组织将偏头痛、面瘫等列为针灸一级适应证,认为其疗效明确且可替代部分药物。研究显示,针灸通过刺激内啡肽释放,阻断疼痛信号传递,同时改善局部血液循环,达到“通则不痛”的效果。 2.消化系统疾病 针灸可双向调节胃肠功能。 动力不足:便秘、胃下垂、术后肠麻痹。 过度活跃:腹泻、呃逆、胃酸过多。 炎症性疾病:胃炎、结肠炎、胆囊炎。 针灸可调节迷走神经活性,平衡交感与副交感神经,促进消化液分泌与吸收。例如,针刺足三里穴可增强胃蠕动,针刺天枢穴则能缓解腹泻。 3.神经系统疾病 针灸在治疗神经损伤与功能失调方面有独特优势。 中风后遗症:偏瘫、失语、吞咽困难。 周围神经病变:面瘫、腕管综合征、糖尿病周围神经病。 精神心理疾病:失眠、焦虑、抑郁。 现代研究发现,针灸可促进神经生长因子表达,加速神经再生,同时调节多巴胺、血清素等神经递质水平,改善情绪与认知功能。 4.呼吸系统疾病与过敏性疾病 针灸可调节免疫系统功能,缓解呼吸道症状。 慢性病:哮喘、慢性支气管炎、过敏性鼻炎。 急性感染:感冒、扁桃体炎、鼻窦炎。 针刺大椎穴可增强白细胞活性,提高机体的抗病毒能力。针刺迎香穴能直接缓解鼻塞或流涕症状。 针灸的禁忌证 1.疾病状态 出血倾向:血小板减少症、血友病或长期服用抗凝药,针刺可能引发皮下淤血或血肿。 感染风险:皮肤溃疡、肿瘤部位、严重糖尿病足(感觉减退)禁止针灸。 器官禁忌:眼球、心脏、肺、睾丸、乳头等部位不可针灸。 2.生理状态:时机选择 空腹或过饱:可能引发晕针(头晕、心慌、冷汗)。 疲劳或情绪激动:降低痛阈,增加不适感。 酒后或剧烈运动后:血液循环加速,若针灸易导致局部出血。 如何做到安全针灸 对特殊人群如儿童、老年人要慎用针灸疗法,若需针灸,应由专业医师操作。 要选择正规的医疗机构:确保医师持证上岗,使用一次性无菌针具,避免交叉感染。 如实告知病史:包括心脏病、高血压、糖尿病和过敏史。 术后护理要科学:针灸后2小时~4小时避免沾水、剧烈运动,注意保暖防风寒。 小小银针,承载着千年智慧,唯有科学使用,才能发挥神奇的功效。 (作者供职于山东省慢性病医院)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