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吴蓓蓓
在手术室里,当患者即将接受手术时,常常会看到麻醉医生手持注射器为其注射药物,随后患者逐渐进入沉睡状态。这让不少人误以为麻醉医生的工作只是“打一针”。 实际上,麻醉的全过程需要麻醉医生与护理团队紧密配合,从术前评估到术后护理,每一个环节都关乎患者的安全与康复。
术前 医护协同做好准备工作 手术前,麻醉医生的工作已经展开,如详细了解患者的病史,评估其身体状况等,判断其能否耐受麻醉和手术。对于患有心脏病、高血压病、糖尿病等基础疾病的患者,要根据具体情况选择合适的麻醉方式和药物。 术前宣教 护士会向患者和家属讲解麻醉流程、术后可能出现的不适及应对方法,缓解焦虑情绪。 物品准备 护士根据麻醉方式备好相关物品,如全身麻醉要准备气管插管等辅助工具;局部麻醉要准备消毒用品和应急药物。 信息核对 在术前,护士会测量患者生命体征,并协助麻醉医生完成术前评估表的信息核对,确保无遗漏。 麻醉医生与手术医生、护士会共同制定个性化方案,为手术安全奠定基础。 术中 医生主导,护士配合 在手术过程中,麻醉医生会密切监测患者的心率、血压、呼吸、血氧饱和度等生命体征,一旦出现异常情况,需要迅速判断原因并处理。同时,根据手术进程调整麻醉深度,平衡“无痛”与“安全”。 术中配合聚焦于细节保障 生命体征监测:护士协助麻醉医生观察监护仪数据,及时传递信息,并记录麻醉用药时间、剂量及患者反应。 液体与药物管理:护士根据麻醉医生指令,精准控制静脉输液速度,备好抢救药物,确保紧急情况时能快速给药。 体位与保暖:医护人员协作摆放患者手术体位,避免因体位不当压迫神经;同时,利用暖风机、加温毯等维持患者体温稳定,减少低温导致的麻醉苏醒延迟。 术后 麻醉苏醒期的协作要点 手术结束后,患者进入麻醉苏醒期,此时的护理是减少并发症、促进恢复的关键。护理团队需要围绕以下要点开展工作。 生命体征监测 持续监护:患者转入麻醉恢复室后,护士需要每5分钟~15分钟监测一次患者血压、心率、血氧饱和度、呼吸频率,直至患者生命体征平稳。 呼吸管理:全身麻醉患者苏醒前需要保持呼吸道通畅,头偏向一侧,防止呕吐物误吸;若患者自主呼吸较弱,需要协助麻醉医生对患者进行面罩吸氧或呼吸机辅助呼吸。 循环稳定:护士密切观察患者有无低血压或高血压,及时告知医生调整用药方案。 并发症预防与处理 恶心、呕吐:这是患者麻醉后常见反应,护士需要提前备好呕吐袋,必要时遵照医嘱给予止吐药;若患者呕吐,护士需要立即清理患者口腔并观察呼吸是否受影响。 躁动与疼痛:部分患者苏醒时会因疼痛或意识模糊出现躁动,护士需要妥善固定输液管、引流管,必要时使用约束带防止患者坠床,并根据疼痛评分,遵照医嘱给予镇痛药。 低温与寒战:麻醉会抑制患者的体温调节功能,护士可以利用加温毯、保暖被维持患者体温在36摄氏度以上,减少寒战导致的耗氧增加。 苏醒后的护理衔接 意识评估:护士会呼唤患者姓名、让患者做简单动作判断意识恢复程度,确认患者能清晰应答、自主呼吸平稳后,方可转运回病房。 转运安全:在转运过程中持续吸氧,携带急救药品和简易呼吸球囊。护士需要观察患者面色、呼吸,避免颠簸导致血压波动。 病房交接:医生向病房护士详细交接麻醉方式、术中情况、术后注意事项,确保护理的连续性。 长效护理 疼痛管理:术后24小时~48小时是疼痛高峰期,护士需要定时评估患者的疼痛程度,通过静脉镇痛泵、口服止痛药等方式维持镇痛效果,同时指导患者采用深呼吸、听音乐等方法辅助止痛。 活动指导:根据手术类型,护士会协助患者早期活动,如四肢手术患者可在床上进行肢体伸展等活动,腹部手术患者在术后24小时可适当翻身,减少血栓形成风险。 饮食与排泄:全麻患者需要在胃肠功能恢复后逐步进食,护士需要指导其从流质饮食过渡到普食;同时观察患者排尿情况,防止尿潴留。 医护协作的重要性 麻醉医学的复杂性不仅体现在麻醉医生的专业判断上,更依赖护理团队的细致观察与精准执行。从术前的宣教、准备,到术中的生命支持,再到术后的苏醒管理,每一个环节都需要医护配合、无缝衔接。 优质的麻醉后护理能显著降低术后并发症的发生率,缩短患者住院时间。麻醉是一场需要医生与护士共同参与的“生命守护战”,为患者的手术安全和术后康复筑起了坚实的防线。 (作者供职于信阳市第三人民医院)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