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报记者 王正勋 通讯员 郑雅文 任怀江
似乎一夜之间,焦作市温县人民医院儿童康复中心的19位女医生、女康复师、女护士的腕上,不约而同地戴上了由五彩丝线精心编制的手链——这些手链,来自该科室收治的一名小女孩和她坚强的妈妈。 小女孩10岁,名叫小草儿(化名),是该科的“老朋友”,患先天性头部畸形,智力低下,言语障碍。40岁的妈妈杨女(化名)离异多年,独自一人陪伴女儿进行康复治疗。 几年来,治疗师们为小草儿制定了个性化的治疗方案,用专业的手法引导她进行每一次训练;医生们密切关注她的康复进展,精心调整治疗方案。 在日复一日的康复训练中,该院儿童康复中心团队倾注了最大的专业与耐心。小草儿的每一次微小进步都牵动着团队的心弦。 “小草儿进步真快!”“加油加油!小草儿!”每天十几次,康复师不厌其烦地蹲下身,用激励的话语和轻柔的动作引导小草儿完成平衡练习,医生们则及时记录数据,优化干预措施。 温县人民医院还为小草儿争取到国家每月1800元的14岁以下残障儿童康复补助。虽然另加医保和相关福利补助,她们每个月仅需支付200多元的康复费,但对家居农村的杨女而言,经济压力仍然很大。为此,她白天照顾女儿,夜晚在县城一家小学门口摆摊做点小生意。 每当暮色降临,杨女外出摆摊时,科室的医生护士们就成了小草儿的“临时妈妈”——年轻的医生姐姐会拿起听诊器扮大象逗她开心;康复师姐姐怕她饿了,给她送来了食物;值夜班的护士阿姨会陪她下棋、做游戏……大家默契地轮流照看着小草儿,直到走廊里响起杨女熟悉的、略带疲惫的脚步声。 炎炎夏日的一天傍晚,科室护士长沈森在回家的路上,偶遇摆摊的杨女。只见她蹲在小学门口的台阶上,面前的一方油布上摆放着一串串五彩斑斓的手链。杨女一边编织着手链,一边低声叫卖:“五彩手链,5元1串!” 沈森一阵心酸!她随即佯装邂逅,上前道:“姐,手链好美啊!给我来4串!” 在第二天班前会上,沈森向科室的姐妹们讲起杨女的事儿。医者仁心,科室的19位姐妹的心都被深深地触动了。于是,下班路上,医院通往小学的那条街成了该科女医务人员和杨女“偶遇”的地方。1串、1串、3串、5串……没有刻意组织,没有集中“团购”,大家下班后自发来到杨女的地摊前,停下脚步,挑选心仪的手链。 这天,当杨女带着小草儿前来治疗时,看到19位女医生、女康复师、女护士腕间彩色的手链时,她不禁眼眶泛红、哽咽语塞;小草儿则笑嘻嘻地夸赞道:“阿姨、姐姐,你们真美!”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