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DF版查看  第一版:要闻
PDF版查看  第二版:综合新闻
PDF版查看  第三版:临床荟萃
PDF版查看  第四版:天使之声
PDF版查看  第五版:中医要闻
PDF版查看  第六版:视界
PDF版查看  第七版:临证
PDF版查看  第八版:杏林
 
第六版:视界
 上一版    下一版  
郑州帖氏飞针学术流派 针入贵速 既入徐进
温病学理论在传染病防控中的应用
中医“标本”论的临床实践
风湿病的命名与分类特点
1
11 1 2025年7月17日 星期四 目录导航 1
 上一期   下一期 
1
  风湿病的命名与分类特点
 


□娄玉钤

风湿病,亦称痹病,是指因人体正气不足或脏腑功能失调,“风、寒、湿、热、燥”等外邪乘虚侵袭,导致经脉气血不通或不荣,以肢体关节肌肉疼痛、重着、麻木、肿胀、屈伸不利,甚至关节变形,或累及脏腑为主要临床表现的一类疾病。它涵盖了中医传统所称的痹证、痹病、风湿,以及由“风、寒、湿、热、燥”等邪气引起的多种肢体、关节病变。《中华痹病大全》即收录了此类相关病名40余种,并对其分类方法进行了探索。
前人对风湿病命名与分类的记载,内容十分庞杂,这既反映了风湿病这一大类疾病本身的复杂性,也体现了前人对该类疾病的重视程度和研究深度。其中较有代表性的分类方式包括:按外因命名分类,按内因命名分类,按“五体”组织命名分类,按脏腑组织命名分类,按经络循行部位命名分类,按肢体部位命名分类,按病位深浅命名分类,按轻重缓急及治疗难易程度命名分类,按特定时间发病命名分类,按临床表现特点命名分类等。此外,还存在一病多名、一名多义以及复合命名的情况,这使得风湿病的分类体系更为复杂,甚至令人无所适从。
随着科学技术的发展,对风湿病的研究日益深入。特别是自20世纪80年代成立全国性的中医风湿病学术组织以来,在风湿病各个领域的研究空前活跃,取得了一系列成果。在此基础上,风湿病命名与分类的规范化研究也取得了相应进展。例如,国医大师路志正等学者对痹病提出了分类方法。
现代中医风湿病学从临床实用性出发,主要从病因、部位、证候、特征4个角度进行分类。
按病因分类
从病因角度对风湿病进行分类历史悠久,早在中医古典医籍中即有记载和论述,至今仍是风湿病的主要分类方法之一,并有效指导着临床实践。
风湿病之命名本身,即不难看出是针对2个主要病因——“风”与“湿”而确立的。《黄帝内经·素问·痹论》所载“其风气胜者为行痹,寒气胜者为痛痹,湿气胜者为著痹”,以及“其热者,阳气多,阴气少,病气胜,阳遭阴,故为痹热”,皆是以“风、寒、湿、热”等病因进行分类。临床上将风湿病分为风痹、寒痹、湿痹、热痹进行辨治,在大部分风湿病患者身上取得了较好疗效。
然而,对于以口、眼、鼻等部位干燥症状尤为突出的风湿病患者,沿用上述方法论治常难以取得令人满意的疗效。
风湿病的病因除“风、寒、湿、热”之外,尚有未被充分认识的类型。路志正提出的“燥痹”概念,完善了中医风湿病的病因学内容,解决了中医风湿病临床研究中一个长期悬而未决的问题。至此,从病因学角度已形成风痹、寒痹、湿痹、热痹、燥痹5种临床类型,可总称为“五因痹”或“五邪痹”。
风痹 以感受风邪为主,侵犯肌肤、关节、经络,其症状特点为疼痛游走不定,走窜性强。因风为阳邪“上先受之”,故多发于上肢、肩背等处;卫阳不固,腠理空疏,故有恶风、汗出之临床表现,也称“行痹”。
寒痹 因机体阳气不足,感受寒邪为主,在临床上以肢体关节冷痛剧烈、固定不移、遇寒加重、得热痛减或缓解为特征。诚如《黄帝内经》所言:“痛者,寒气多也,有寒故痛也。”因阳气不足,寒性收引凝滞,故常兼见恶寒、肢体拘挛、屈伸不利、脉弦紧等症,也称“痛痹”。
湿痹 以感受湿邪为主,湿邪留滞于肢体、关节、肌肉之间,临床表现以上述部位肿胀疼痛、重着麻木为特征。因脾主湿,而湿性黏滞,阻碍气机,故一般湿痹患者多兼有脾湿不运、湿困脾土、气机不畅等症状,如头沉而重、胸闷纳呆、腹胀身倦、苔腻、脉濡缓等,也称“著痹”“着痹”。
热痹 因感受热邪或湿热之邪,或风寒湿邪郁久化热所致。在临床上,以肌肉关节红肿热痛,伴见发热、汗出、口渴、舌苔黄腻、脉象滑数为主要特点。因火热为阳邪,其色赤,易入心伤津,故红肿显著,常兼见红斑、皮下结节、口渴便干。此类风湿病疼痛剧烈,关节屈伸严重受限,也称“疼烦”。
燥痹 以感受燥邪为主,或因阳热之邪化燥伤阴,导致肌肉、筋骨、关节失于濡养而成的一类痹证。《黄帝内经》已提及:“痹或痛,或不痛,或不仁,或寒,或热,或燥,或湿,其故何也?”虽未详述燥邪致痹,然其意已蕴其中。燥痹之临床表现,正如“燥胜则干”所论,以阴血津液亏虚、筋骨关节失养为根本,出现肌肉瘦削、关节屈伸不利、口鼻干燥、目干涩等。
“风、寒、湿、热、燥”外邪侵袭人体时,鲜少单独致病,多相兼为患。因此,上述“风、寒、湿、热、燥”诸痹,仅是以某一邪气为主导,临床常兼夹他邪。
按部位分类
根据病变部位进行分类,是风湿病学中一种传统且重要的分类方法,在临床工作中具有重要地位。
《黄帝内经》提出,人体有“五体”——皮、肉、脉、筋、骨,分别对应于“五脏”——肺、脾、心、肝、肾。当“五体”组织发生痹证时,总称为“五体痹”。
“五体痹”若进一步发展,可深入脏腑,影响相应脏腑功能,导致“五脏痹”。反之,“五体痹”也可累及其所主的形体组织。“五体痹”与“五脏痹”理论具有重要的临床价值,中华中医药学会风湿病分会曾多次组织专题研讨,已统一了“五体痹”的概念、诊断标准、证候分类及疗效评定标准,为风湿病的深入研究奠定了坚实基础。
按肢体分类
按肢体具体部位分类,同样是中医的传统方法。《黄帝内经》中已有“腰痛”“足痹”等记载。后世医家多有发挥,如《医林改错》所言:“凡肩痛、臂痛、腰痛、腿痛或周身疼痛,总名曰痹证。”此类以特定肢体部位疼痛为主要临床表现的风湿病,可统称为“肢体痹”。“肢体痹”与现代解剖学定位关系密切,近年来在病因学、病理学、治疗学及康复学等领域取得了较快进展,成为中医风湿病学中一个富有成效的研究方向。
按经络循行分类
此外,按经络循行部位分类的“十二经筋痹”近来日益受到重视。中国中医科学院针灸研究所主任医师薛立功指出:“经筋‘主束骨而利机关’,连缀百骸,维络周身,牵筋动节,主司运动。人一生劳作,尽筋承力,维筋反复劳损,必形成‘横络’(即结聚增厚、卡压经脉的筋结)。横络卡压,必然导致经络痹阻不通而引发疼痛。”现代人群中“十二经筋痹”患者日益增多,且常规内科治疗往往效果欠佳,而针灸(尤其是长圆针疗法)、推拿等外治法常能取得良好的疗效。因此,“十二经筋痹”概念的提出和深入研究具有十分重要的现实临床意义。
(作者供职于河南风湿病医院)

 

 
2008-2012 YYWSB.COM All Right Reserved
医药卫生报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