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马晓丽
银白色鳞屑层层堆积,红斑边界清晰醒目。当银屑病出现在患者裸露的皮肤上时,不少人会下意识地后退几步,担心被传染。然而,这种流传已久的误解,像沉重的枷锁,给银屑病患者带来巨大的心理压力和社交困扰。只有了解它的真实面貌,才能打破偏见,给予银屑病患者应有的理解与关怀。 银屑病的本质: 非传染性的免疫紊乱性疾病 银屑病的发病机制与感染源引发的传染病截然不同。它是由遗传与环境因素共同作用,导致免疫系统紊乱而产生的疾病。 在正常人体内,免疫系统是守护健康的“卫士”,能精准识别并清除外来的病原体。但银屑病患者的免疫系统却出现“误判”,T淋巴细胞异常活跃,释放大量细胞因子,如肿瘤坏死因子-α(TNF-α)、白细胞介素-17(IL-17)等。这些细胞因子会刺激皮肤角质形成细胞过度增殖,原本28天左右的皮肤更新周期,在患者身上可能缩短至3天~4天,大量未成熟的角质细胞堆积在皮肤表面,形成典型的鳞屑和红斑。在整个发病过程中,不存在任何可以传染给他人的病原体,所以无论与银屑病患者多么亲密的接触,都不会被传染。 发病原因: 遗传与环境的双重影响 遗传因素在银屑病发病机制中扮演着重要角色。研究结果表明,约30%的银屑病患者有家族史。若父母一方患银屑病,子女的发病风险10%~20%;若父母双方都患有银屑病,子女发病概率可高达50%~70%。携带相关致病基因的人群,在合适的环境刺激下,就可能引发银屑病。 环境因素则是银屑病发病的“催化剂”。上呼吸道感染,尤其是链球菌感染,可能诱发或加重病情;皮肤外伤,包括割伤、烫伤、蚊虫叮咬后的搔抓等,会导致皮肤局部免疫反应异常,引发同形反应,在伤口处出现银屑病皮损;精神压力过大、长期焦虑抑郁,会影响神经内分泌系统,干扰免疫系统平衡,促使银屑病发生或复发。但这些因素都只作用于患者自身,不会让银屑病在人与人之间传播。 临床表现: 易与传染性皮肤病混淆 银屑病的典型症状,如边界清楚的红色斑块,表面覆盖多层银白色鳞屑,轻轻刮除鳞屑后可见发亮薄膜,再刮除薄膜会出现点状出血,这些特征容易让不了解的人联想到传染性皮肤病。特别是当患者病情处于进展期,皮疹迅速增多、扩大,甚至泛发全身时,更会引发他人的恐惧和误解。但仔细观察会发现,传染性皮肤病,如体癣、疥疮等,通常伴有瘙痒、水疱、糜烂等症状,且具有明确的接触传染史,与银屑病有着本质区别。 消除误解: 给予患者温暖与支持 银屑病虽然无法根治,但是通过规范治疗和科学管理,患者能够有效控制病情,正常生活和工作。生物制剂、光疗、外用药物等治疗手段,都能帮助患者缓解症状,减少复发。然而,外界的误解和歧视,却比疾病本身更让患者痛苦。多了解银屑病的相关知识,不盲目恐慌;用平等、友善的态度对待患者,给予他们尊重和鼓励,让患者感受到温暖与支持,只有这样才能真正帮助他们走出疾病阴影,重拾生活信心。 银屑病不具有传染性,这一事实不应被误解掩盖。打破偏见,传递理解,让我们用正确的认知和温暖的关怀,为银屑病患者撑起一片无歧视的蓝天。 (作者供职于山东省高密市中医院)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