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DF版查看  第一版:要闻
PDF版查看  第二版:综合新闻
PDF版查看  第三版:临床荟萃
PDF版查看  第四版:天使之声·特别报道
PDF版查看  第五版:中医要闻
PDF版查看  第六版:视界
PDF版查看  第七版:临证
PDF版查看  第八版:杏林
 
第四版:天使之声·特别报道
 上一版    下一版  
我的护理成长路:从“手心出汗”到“心中有光”
遇见光 追逐光 成为光——河南科技大学第一附属医院医教中心系列报道之一
血栓闭塞性脉管炎患者的护理要点
1
11 1 2025年5月15日 星期四 目录导航 1
 上一期   下一期 
1
  血栓闭塞性脉管炎患者的护理要点
 

□秦 晶

   血栓闭塞性脉管炎是血管的炎性、节段性和反复发作的慢性闭塞性疾病。该病主要侵袭四肢的中、小动静脉,以下肢多见,好发于男性青壮年。其病因包括外在因素和内在因素两个方面。外在因素主要包括吸烟、寒冷与潮湿环境、慢性损伤、感染。内在因素包括自身免疫功能紊乱、性激素和前列腺素失调、遗传因素。
    血栓闭塞性脉管炎的临床表现:
    第一期:局部缺血期(以感觉和皮肤色泽改变为主)。主要表现为麻木、发凉、怕冷、活动后易疲劳、下肢沉重、轻度间歇性跛行;患肢皮温稍低、肤色苍白;足背动脉搏动减弱。
    第二期:营养障碍期(以疼痛、营养障碍为主)。除患肢麻木、发凉、怕冷、酸胀、沉重等症状外,间歇性跛行日益加重,行走距离缩短,休息时间延长,疼痛逐渐转为持续性静息痛,夜间较为剧烈,患者常屈膝抱足而坐;皮温下降,肤色苍白或出现花斑,皮肤干燥;足背动脉搏动消失,腘动脉、股动脉搏动也可减弱。
    第三期:组织坏死期(以溃疡和坏疽为主)。除前两期症状持续加重外,患肢严重缺血,足趾发黑、干瘪、坏疽、溃疡;静息痛更为剧烈,经久不愈,患者日夜不眠,屈膝抱足而坐或借助下垂肢体以减轻痛苦。
    血栓闭塞性脉管炎的治疗原则:
    非手术治疗:戒烟、保暖、扩血管治疗、抗凝治疗、抗栓治疗、高压氧疗。
    手术治疗:
    1.斑块旋切术、内膜切除术。
    2.动脉旁路移植术。
    3.分期动脉-静脉转流术。
    4.介入球囊扩张成形术、支架植入术。

病例分析

   一名37岁的男性患者,多年前无明显诱因出现间歇性跛行,自行服用“舒筋丸”后症状缓解。1年前,患者出现左足趾溃疡、足部发凉,到我院就诊。我院以“血栓闭塞性脉管炎、左足趾坏疽”为诊断将其收治入院。入院查体时发现:患者左足部皮温低,第四、第五足趾发黑,足背动脉搏动未触及。患者自述左足疼痛,夜间加重。经询问,得知患者吸烟史22年,平均每日40支。辅助检查结果显示:INR(凝血功能检查)为1.63。最终,医护人员决定择期进行左下肢股动脉、腘动脉、腓动脉选择性造影+药物涂层球囊扩张成形术。

护理措施

   术前观察及护理要点
    心理护理:血栓闭塞性脉管炎导致的下肢疼痛易给患者带来痛苦和恐惧。护理人员应向患者耐心讲解血栓闭塞性脉管炎的临床表现、发病原因、治疗方法及原理,消除患者的疑虑,减轻其心理负担。同时,指导患者通过分散注意力来减轻疼痛,树立战胜疾病的信心,让患者能主动参与治疗。
    体位与休息:当患者感到剧烈疼痛时,护理人员应指导患者卧床休息,禁止使用热水袋热敷患肢,以防烫伤,可通过盖被保暖。同时,指导患者进行伯尔格运动法锻炼,每次20分钟,每日数次,以促进侧支循环的建立。
    病情观察:注意观察疼痛的性质、持续时间和程度,每日监测肢端动脉搏动、患肢皮肤温度及颜色变化等。
    药物护理:遵医嘱给予抗血小板、扩张血管药物,指导患者自我观察有无牙龈、皮肤黏膜等出血倾向。
    饮食护理:术前饮食以高蛋白、低脂肪、高热量、高维生素、高纤维食物为主,搭配新鲜的蔬菜、水果及适量的蛋类、肉类。

   术后观察及护理要点
    严密监测生命体征:术后应给予心电监护,并密切监测患者的生命体征,询问患者有无不适,关注患者有无发热等情况。
    穿刺处及切口处的护理:术后,患者平卧4小时~6小时。护理人员要对穿刺部位进行加压包扎,观察局部有无渗出、血肿,绷带不宜过紧,同时监测足背动脉搏动情况。外科手术后,护理人员应注意观察切口处有无渗血,妥善固定引流管并做好标记。
    体位护理:术后,护理人员应指导患者保持平卧位,术后第2天可协助患者取侧卧位,同时叮嘱患者在床上活动时避免动作过大,防止管道脱出、穿刺处和切口处渗血或者血肿。
    末梢循环观察:护理人员应注意观察患者的双下肢股动脉、腘动脉、胫后动脉及足背动脉搏动情况,记录温度、色泽、感觉、毛细血管充盈度。
    用药护理:护理人员应遵医嘱给予抗血小板、扩血管药物,指导患者自我观察有无牙龈、皮肤黏膜等出血倾向。
    饮食护理:合理饮食对于血栓闭塞性脉管炎患者的术后恢复至关重要。术后,患者需增加高蛋白饮食(如鸡蛋、鱼肉),以促进组织修复,同时摄入低脂肪、高热量、高维生素、高纤维食物及新鲜的蔬菜、水果、粗粮、豆类。

   并发症的观察与护理
    出血及皮下血肿:抗凝治疗易引起出血及皮下血肿,因此,护理人员需要密切观察患者全身各器官系统有无出血倾向。若患者穿刺处有渗血,护理人员应立即向医生报告,并遵医嘱及时调整药物剂量,局部加压包扎、更换敷料,并向患者及其家属做好解释。
    支架或人工血管内血栓形成:若术后下肢动脉搏动再次减弱、皮温降低或疼痛复发,护理人员应遵医嘱及时给予抗凝药,并在交接班时认真交接患者下肢动脉搏动、皮温、肤色等情况,按时巡视。一旦发现异常,立即报告医生并做好术前准备工作。
    感染:保持患者皮肤完整或局部创面清洁,避免局部外伤及肢端溃疡。患者足趾有溃疡或感染时,需要分离各趾,避免脓汁浸渍邻近足趾。湿性坏疽者每日应及时清创换药,促使局部转为干性坏疽,自行脱落。必要时,从患者溃疡面取标本做细菌培养,合理使用抗生素。

出院指导

   生活指导:叮嘱患者出院后养成良好的生活习惯,规律作息,情绪稳定,严格戒烟。
    饮食指导:指导患者出院后摄入高蛋白、低脂肪、高热量、高维生素、高纤维食物,多食用新鲜蔬菜、水果,避免吃辛辣、寒凉食物。
    药物指导:叮嘱患者遵医嘱服用阿司匹林、硫酸氢氯吡格雷片,切勿自行更改药物剂量或停药,定期监测凝血功能,并及时告知主管医生。如有不适,及时来医院就诊。
    定期随访:叮嘱患者出院3个月~6个月后到门诊复查。
    (作者供职于郑州大学第一附属医院)

 
2008-2012 YYWSB.COM All Right Reserved
医药卫生报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