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
|
|
|
一场生命守护战 |
|
通讯员 魏小婉 2月的一天,凌晨2时许,新乡医学院第一附属医院呼吸与危重症医学科二病区护士站的电话铃声突然响起。“好,我马上准备床位!”值班护士耿蕊回答道。 10分钟后,43岁的许先生被送了进来。当时,许先生蜷缩在转运床上,病毒性肺炎引发的急性呼吸衰竭让他的整张脸泛着骇人的青紫,监护仪在血氧数值落在75%的刻度线上时发出刺耳的声音。许先生的妻子王女士攥着CT(计算机层析成像)片的手因用力而发白。她说:“昨天在工地他还搬了3车砖,怎么就这样了?” “快!准备高流量氧疗!”从走廊尽头传来急促的脚步声,呼吸与危重症医学科二病区主治医师杨洋抓着听诊器来到床边。他将听诊器贴近许先生的胸腔,然后说:“右下肺湿啰音呈捻发音,立刻做床旁超声。” 监护仪发出的红光在墙上投下诡谲的暗影。王女士正看着丈夫因缺氧而不断抽搐的手指,突然手中多了一杯温热的红枣茶。“大姐,先不要太担心,去休息区缓一缓,这里有我们守着。”耿蕊轻声说。 杨洋眉头紧皱,在电子病历系统里敲下第23条医嘱,并指挥团队为许先生进行俯卧位通气。他在床旁调整许先生的体位,用软垫精确垫高左肩胛下5厘米,确保髋关节保持15度屈曲,以减轻胸腔压力,改善通气效果。俯卧位通气时,需要两小时为许先生调整一次体位。杨洋几乎寸步不离,时刻关注着监护仪上的数据变化。 第二天一早,主任医师张志强及护士长张致琴带领医护团队,讨论如何进行肺部感染处理、液体管理、营养支持、降低血栓风险、呼吸康复、气道管理等,最终制订了详细的诊疗计划。医护团队严密监测许先生的重要脏器相关指标,同时积极进行雾化祛痰治疗,多次送检痰培养,目的是结合相关检查检验结果,尽快明确病原学证据。 第三天,在查房时,张志强发现许先生的双肺湿啰音较前加重,经查看发现患者口腔出现白斑,询问后得知痰液黏稠不易咳出,指脉氧再次下降,遂马上调整氧流量,并根据相关检查检验结果果断增加抗真菌治疗方案,进行严谨的液体管理,加强抗感染治疗。3天后,痰培养结果出来了,证实了张志强的判断:白念珠菌(假丝酵母菌)感染。在抗感染治疗的同时,张志强团队请医院营养科教授会诊,为许先生制订了详细的营养支持方案。由于许先生长期卧床,胃肠道功能减弱,张志强团队对他进行肠内营养支持,通过鼻饲管缓慢注入营养液,确保他获得足够的热量和蛋白质。每天查房时,杨洋都会仔细检查许先生的腹部情况,调整营养液的配方和输注速度,认真询问胸闷、咳嗽等症状有无改善,详细记录痰液的性状变化。 第七天清晨,许先生的血氧饱和度终于稳定在95%以上。张志强站在床旁,轻轻地拍了拍他的手背:“今天咱们试试逐渐下调氧流量。”许先生艰难地点了点头,眼中泛起泪光。 张志强带领主管护师代长青为许先生制订了详细的康复计划,包括呼吸肌训练、肢体功能锻炼,并对他进行心理疏导。代长青每天都会指导许先生进行深呼吸练习,使用呼吸训练器增强肺功能,同时安排康复师对许先生进行肢体按摩和被动运动,防止肌肉萎缩和关节僵硬。 经过1个月的治疗,许先生从“躺着进来”到“走着出去”,从说句话都费劲到可以下床活动,生活质量大大提高。如今的他不仅行动自如,还能与医务人员谈笑风生。出院那天,许先生及其妻子特意送来一面锦旗,上面绣着“重症门前守新春,纤镜扫尽呼吸尘”的金色大字,表达他们的感激之情。
科室简介
新乡医学院第一附属医院呼吸与危重症医学科二病区现有医务人员30余人,其中高级职称5人,医学博士1人、医学硕士10人。专注呼吸系统健康,尤其是在间质性肺疾病规范化诊疗、慢性肺病诊疗和管理、呼吸康复治疗等领域颇有建树。致力于为间质性肺疾病、慢性阻塞性肺疾病、哮喘等患者提供规范化诊疗。开展呼吸康复治疗,结合物理、心理及营养管理,加速患者康复。运用支气管镜、肺穿刺、胸腔镜等先进技术,实现肺良恶性肿瘤等疾病的精准诊疗,减少创伤。 呼吸与危重症医学科二病区以专业守护每一次呼吸,让您拥有更健康、更有活力的生活。 |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