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报讯 (记者朱晓娟)3月21日上午,在河南省胸科医院心外科病房,手术后的杜先生正在做吸球训练及下肢力量恢复锻炼。与手术前不同的是,他的体内多了一颗凝聚着航天科技的人工心脏。 河南省胸科医院心血管外科葛振伟团队携手天津泰达国际心血管病医院刘晓程团队,于3月13日成功完成河南省首例非体外循环下心脏不停跳微创人工心脏植入术,将河南省终末期心力衰竭治疗技术推向创伤更小、恢复更快的新水平。 这款名为“火箭心”的左心室辅助装置,是天津泰达国际心血管病医院与中国运载火箭技术研究院结合医学技术与航天科技设计出来的,重量仅有180克,却蕴含着让垂危心脏病患者重获新生的力量。3月13日,专家们将这颗“火箭心”精准植入杜先生体内。术后4小时,杜先生在重症监护室清醒并脱离呼吸机,当天即可下地做康复训练。 葛振伟说,患者进入终末期心力衰竭阶段,单纯药物治疗一年生存率不足30%。如果不采取更为有效的治疗措施,患者会随时面临死亡的威胁,而人工心脏植入是终末期心力衰竭的重要治疗手段。 以往,人工心脏植入术采取正中开胸、体外循环、心脏缺血停跳等方式才能实施。由于终末期心力衰竭患者常合并肺、肾、肝多脏器功能障碍,而体外循环相关的血液稀释与破坏、全身炎症反应等使患者围手术期面临出血、内环境紊乱、右心功能受损、肾功能损伤、感染等风险,术后恢复缓慢。尽管国内已有多家心血管病中心成功开展体外循环下辅助、心脏不停跳人工心脏植入术,但仍无法避免体外循环副损伤。 自2月12日起,刘晓程团队已连续成功实施4例非体外循环下心脏不停跳人工心脏植入术,此次在河南省胸科医院实施的该手术为全国第五例、河南省首例。非体外循环下手术完全避免了体外循环副损伤,可最大程度保护心脏及其他脏器功能,加速患者术后康复。这一手术技术难度大,在张力极高的心脏上操作,一旦出现恶性心律失常,几乎没有补救余地。手术中,专家们通过精准控制容量、心率、心室张力,快速、精准地为患者植入人工心脏,在没有体外循环“保驾”的情况下实现了人工心脏的“稳着陆”;左前外侧小切口+胸骨上段小切口的“微创”植入方式,避免了常规正中开胸对胸廓完整性的破坏,降低了手术创伤,有助于患者术后呼吸功能的恢复及早日康复,大幅缩短了患者术后在重症监护室滞留的时间,也为未来二次手术或心脏移植预留了空间。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