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赵智慧
心理健康问题能够通过调节自身情绪和行为、寻求情感支持和心理援助等方法解决。合理饮食,适度运动,保持乐观、开朗、豁达的生活态度,建立良好的人际关系,保持温馨的家庭氛围,积极倾诉内心感受,培养健康的生活习惯和兴趣爱好,适时寻求帮助等,均有助于促进心理健康。
9月10日是世界预防自杀日。随着社会压力的增加,越来越多的人出现精神健康问题,人们经常谈起焦虑和抑郁,但是很少有人真正了解。本文将介绍如何缓解焦虑性抑郁症。 焦虑和抑郁的表现 焦虑的表现 紧张、担心、害怕、烦躁、注意力不集中,以及呼吸困难、心跳加快、血压升高、多汗、疼痛、肠胃不适、食欲下降、失眠等,严重者还会出现幻听、妄想,甚至可能存在自残的行为。 抑郁的表现 情绪低落、兴趣减低、愉悦感缺失、精力下降、悲观、思维迟缓、缺乏主动性,不愿与他人交流,觉得自己患有严重的疾病,感到全身多处不适,睡眠差,尤其是早醒、乏力、食欲减退、体重下降、便秘、身体部位疼痛、闭经等,严重者可出现自杀的行为。 焦虑和抑郁是人们正常的情绪反应,每个人都可能出现焦虑性抑郁症。 合理饮食 保持以植物性食物为主的饮食模式,增加新鲜的蔬菜、水果,以及豆制品、全谷物、坚果和植物油的摄入量。 笔者建议大家每天摄入新鲜的蔬菜、水果,以及全谷物和富含蛋白质的植物性食物(如扁豆、坚果和大豆等),每周控制动物蛋白质的摄入量,同时注意补充肠道益生菌,减少红肉、含糖饮料和饱和脂肪酸的摄入量。有研究结果表明,坚持合理饮食,发生抑郁、焦虑的风险会更低。 适度运动 坚持适度运动可以增强体质,调节心理健康。跳绳、跳操、游泳、散步、打乒乓球等运动能产生内啡肽,这是身体的一种激素,被称为“快乐因子”。当达到一定运动量时,身体产生的内啡肽能起到愉悦神经、调节脑功能的重要作用,把焦虑引起的生理、心理疲劳和不愉快都带走。运动能降低肌肉静息张力,阻断向大脑传递焦虑的循环过程,继而减轻焦虑。 运动可以改善情绪,提高幸福感,缓解抑郁。有研究结果表明,体育锻炼能够快速提高人们的活力和情绪,但是几个小时后情绪和活力可能会回到原来的水平。因此,只有长期坚持运动,改善情绪的效果才可以保持得更久。 运动时段在16时~19时为佳。16时~19时,人体体内激素的活性处于良好状态,身体适应能力和神经的敏感性较好,心脏跳动和血压的调节在17时~18时之间较平稳,身体吸收氧气量的较低点在18时,身体的视觉、触觉、嗅觉等感官在15时~19时之间较敏感。运动强度以中等为宜,运动时长在每天30分钟左右。 情绪调节 患者可以使用冥想法,闭上眼睛放松身心,缓解心理压力。患者可以根据实际情况,使用呼吸意识冥想法、定力冥想、愉悦冥想法等。接纳自己的情绪、活在当下,抚平焦虑、紧张的情绪。 家庭氛围 营造温馨的家庭氛围是消除焦虑和抑郁的基础,家庭的关爱是防治抑郁症的重要因素。患者家属应给予患者理解和包容,接纳其当前的状态。患者家属应鼓励焦虑性抑郁症患者表达自己的想法和情感,帮助患者释放内心的压力,满足患者的情感需求,增强患者的自我价值感,帮助患者树立对生活的信心。 尝试倾诉 当出现焦虑性抑郁症时,患者要重视和维护心理健康。患者可以尝试倾诉,主动与家属、朋友沟通交流,倾诉内心感受,感受到自己在家属、朋友生命中的重要性,获得心理支持。 寻求帮助 每个人都可能出现焦虑和抑郁情绪,正确认识和看待焦虑性抑郁症,放下心理包袱。当自我调整困难时,患者要及时到专业的医疗机构寻求帮助,越早治疗,康复概率越大。通过科学的治疗,多数焦虑性抑郁症患者能回归正常的生活。 只要我们用正确的方式对待焦虑性抑郁症,就能轻松应对,找回生活的平衡,重拾快乐的人生。 (作者供职于河南省焦作市第五人民医院)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