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报记者 刘永胜 通讯员 游新苗 文/图
眼下,在河南省新安县,已有101个村卫生室通过验收,成为卒中救治“哨点”,点亮了“一星”;51个村卫生室通过验收,成为胸痛救治“哨点”,点亮了“两星”,这是新安县在努力建成“15分钟急救圈”中取得的可喜成绩。乡村医生充分发挥起步500米“吹哨人”的作用,县、镇、村三级联动,群众在家门口就能够得到有效的救治,增强了群众的就医获得感、幸福感,分级诊疗制度得到充分体现。 八旬老人杜晚(化名)的成功救治,就是乡村医生发挥“吹哨人”作用的其中一例。 7月下旬的一天中午,记者在新安县北冶镇裴岭村东陈庄二组见到杜晚时,80岁的他正在田地里一边哼着小曲,一边松土除草。不了解内情的人根本想不到,眼下,这个精神抖擞的老人,曾在半年前,因为急性卒中经历了一场“生死时速”。 今年1月3日,身在家中的杜晚突发疾病。仅3分钟,乡村医生刘海子闻讯赶来,初步判断杜晚为急性卒中,立即拨打了乡镇卫生院急诊科主任李小毛的手机。杜晚从发病到抵达乡镇卫生院急诊科大门再到开始接受溶栓治疗,仅用时23分钟。 五头镇神堂村69岁的王大娘也是其中的受益者之一。今年春季的一天,王大娘突然感到腿部麻木、脸部麻木,周身不适,乡村医生黄宁波迅速发动车辆,将王大娘送到五头镇中心卫生院。经过CT(计算机层析成像)检查,王大娘被确诊为脑梗死。五头镇中心卫生院迅速开通“绿色通道”,仅用时20多分钟,将王大娘从“死亡线”上拉了回来。如今,王大娘不仅能正常做家务、下地干活,农闲时还能去子女家中带带孙子。 “神堂村距县城35分钟车程,距镇上10分钟车程,王大娘的成功救治,与县域医共体基层急诊急救服务能力的提升密不可分,与起步500米的‘吹哨人’作用密不可分!”五头镇中心卫生院院长张东亮说。 “乡村是基层急救的‘最初一公里’,也是最薄弱的一环。”新安县医共体总医院(新安县人民医院)院长柳杨说。近年来,新安县紧紧围绕“县强、镇活、村稳、上下联、信息通”的医共体建设路径,以实现“两个缩短,三个提升”为主战略,即缩短首次医疗接触时间和首次医疗干预时间,乡村两级急诊急救服务能力提升、镇村两级医务人员自信心提升、基层患病群众获得感提升,基本实现了“医共体总医院接得好、乡镇卫生院接得住、村卫生室兜得牢、‘哨点’织得密、基层能力强”的“五新”局面。 去年9月4日,新安县全面启动村级胸痛、卒中救治‘哨点’建设,由胸痛、卒中救治单元牵头对辖区内村卫生室进行培训、考核、宣教等,由新安县医共体总医院胸痛、卒中质控中心进行验收,让乡村医生成为起步500米的“吹哨人”,对发病患者实现早期识别,有效缩短胸痛、卒中、创伤患者的首次医疗干预时间。目前,像刘海子、黄宁波这样的起步500米“吹哨人”就超过200名。全县各社区卫生服务站/村卫生室在急性胸痛患者首次医疗接触后10分钟内,均能完成心电图检查;在确诊急性冠状动脉综合征后,10分钟内给予患者口服“心梗一包药”;在确诊急性心梗后,30分钟内转诊至能够进行再灌注治疗的上级医院。 下一步,新安县医共体总医院将对村卫生室卒中、胸痛、创伤“哨点”每创建成功1个,就点亮“1颗星”,直至“三星”全部点亮。在2024年年底前,新安县将实现全县村级救治“哨点”全覆盖,305个村卫生室全部上星。同时,新安县医共体总医院将每年验收村卫生室的“哨点”服务能力,决定亮星情况,并后续利用多媒体将“三星”地图向群众动态公布,让群众自主选择身边优质的“哨点”医疗卫生资源,筑牢生命安全防线。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