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
|
|
|
血液凝固的秘密 |
|
□刘兰峰 在人体中,血液犹如生命的源泉,通过血管网络流淌不息,输送营养、氧气与免疫物质,并清除代谢废物。在某些特定情况下,这股生命之流会因异常凝结而形成血栓,对健康构成严重威胁。那么,血栓是如何形成的?其背后的秘密又是什么? 血栓的分类 形成的部位不同,血栓内所含的成分及结构也会有所不同。大体上,血栓可分为以下几种类型。 白色血栓 在血流较快的区域容易发生白色血栓,比如动脉、心室。白色血栓也可能发生在血栓形成时血流较快的时期,比如静脉混合血栓的起始部位,即延续性血栓的头部,由血小板小梁和中性粒细胞组成。 红色血栓 在血流减缓或停止的情况下,红色血栓逐渐形成,这一现象在混合血栓阻塞血管腔后常见。肉眼观察红色血栓呈暗红色,新鲜的红色血栓湿润有弹性,陈旧的红色血栓干燥易碎,易脱落造成栓塞。 混合血栓 静脉延续性血栓的主要部分是混合血栓,其表现为红白相间的条纹。其形成是血小板小梁与红细胞血栓交替生成的结果。 透明血栓 透明血栓发生在微循环小血管内,主要由纤维素构成,见于弥散性血管内凝血。 按发生的部位可以把血栓分为静脉血栓、动脉血栓、动—静脉血栓、微血栓四类。 血栓形成的原因与机制 血管损伤 血管内皮损伤是血栓形成的一个重要原因。当血管内皮受到损伤后,可能会引起血小板活化、血管舒缩活性异常及凝血与抗凝血平衡失调,导致受损血管内血栓形成。 血流状态改变 血流状态的改变如血流缓慢,也是血栓形成的重要原因。血流缓慢可导致血小板有更多的机会与受损的血管内皮接触,从而促进血小板的聚集和血栓形成。 血液成分异常 当血小板或凝血因子增多时,血液呈高凝状态,更容易形成血栓。 血栓的危害与治疗方法 血栓一旦形成,可能导致血管阻塞,引发相应器官供血不足甚至坏死,比如肺栓塞(由深静脉血栓脱落至肺动脉)、心肌梗死(冠状动脉血栓)、脑梗死(脑动脉血栓)等,均具有高致残率和死亡率。此外,血栓还可能诱发全身炎症反应,加剧病情进展。 治疗血栓时,医生会综合考虑患者的具体病情、血栓性质等情况,制定个体化的治疗方案。常用的治疗方法有溶栓治疗、抗凝治疗、抗血小板疗法等。溶栓治疗使用的药物有尿激酶、降纤酶等。抗凝治疗使用的药物有肝素、华法林等。抗血小板疗法使用的药物有阿司匹林、氯吡格雷等。 (作者供职于山东省日照市莒县人民医院)
|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