郑大一附院新技术研发填补国内空白
本报讯 (记者常 娟 通讯员郑笑涵)郑州大学第一附属医院(以下简称郑大一附院)放射介入科韩新巍团队,采用自主研发的携带碘-125粒子的输尿管支架,成功治疗老年输尿管肿瘤致顽固性血尿患者。据悉,该技术利用带粒子支架解除输尿管梗阻、控制肿瘤、消除血尿,在国内尚属首创。 不久前,75岁的李先生送来锦旗,拉着韩新巍的手,激动地说:“非常感谢,你们的新技术不仅让我保住了肾,还解决了尿血的大问题。” 李先生几个月来反复血尿,在当地做了核磁共振检查,结果显示右肾盂和中上段输尿管扩张积水,怀疑输尿管下段肿瘤。当地医生给出的治疗方案是切除右侧肾脏、输尿管和部分膀胱。可李先生半年前因冠心病植入了3枚支架,心脏射血分数差,无法耐受全身麻醉和大手术治疗,怎么办呢?几经辗转,李先生最终找到了韩新巍。 在详细了解李先生的病情后,韩新巍团队根据患者身体的特殊情况,决定采用自主研发的携带碘-125粒子的输尿管可回收支架治疗。该技术既可以避免肾脏、输尿管和部分膀胱被切除,又能利用粒子治疗肿瘤,进而控制血尿,支架发挥引流作用缓解肾脏积水,最终达到治愈目的。 近年来,放射性碘-125粒子植入技术治疗肿瘤在国内外发展迅猛。碘-125粒子属于低辐射剂量率的微型放射源,其植入肿瘤后可持续释放X射线及γ射线,高效率抑制肿瘤细胞增殖,灭活肿瘤细胞,减小瘤体,控制肿瘤,降低肿瘤的复发率与转移率。 目前在临床上,原发性、复发性或者转移性恶性实体瘤患者,如前列腺癌、肺癌、肝癌、胃癌、胰腺癌患者,都适合放射性粒子植入治疗。研究结果显示,我国科技成果转化能力尚待提高。加强创新链和产业链对接,是提升临床诊疗技术、推动经济高质量发展的重要抓手。 放射性碘-125粒子对于治疗输尿管肿瘤具有以下优势:粒子精准植入科学计划的肿瘤段输尿管内,通过持续的近距离照射,杀死肿瘤细胞,而对周围正常组织的损伤微乎其微;粒子直径小,适合输尿管狭小的空间结构,便于操作;近距离放疗相关毒副作用极小,患者乐于接受;粒子辐射对输尿管移行细胞癌敏感,具有很强的肿瘤抑制作用。 能否将放射性粒子与现有的输尿管支架结合,创造出一种功能性输尿管支架呢? 郑大一附院韩新巍、博士焦德超课题组对标临床需求,在前期成功研发携带碘-125粒子胆道引流管的基础上,申报多项国家专利,通过医企合作,成功实现医工结合与转化,研发出携带碘-125粒子的输尿管支架,填补了国内在该领域的空白。 据焦德超介绍,这种携带碘-125粒子的输尿管支架,可在局部麻醉的情况下通过微创介入或内镜逆行植入输尿管肿瘤梗阻区,通过支架解决梗阻问题,通过碘-125粒子放射性粒子发挥持续近距离的肿瘤放疗作用,一举两得。该支架可用于:无法接受外科手术的患者;输尿管恶性梗阻老年患者;输尿管肿瘤反复血尿的患者;主观保肾脏意愿强烈的患者等。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