秋分节气话养生 □薛永亮
在二十四节气中,第十六个节气是秋分,“分”即为“平分”“半”的意思,立秋是秋季的开始,到霜降为秋季的终止,秋分处于从立秋到霜降的一半,有着“平分秋色”的意思,所以叫“秋分”。此外,秋分当日自然界还处于阴阳平衡的状态。秋分之后,白天逐渐变短,黑夜变长;气温逐日下降,昼夜温差逐渐加大;自然界的阴气逐渐旺盛,阳气由疏泄趋于收敛、闭藏。秋分节气,碧空澄澈,露冷风清,凫雁高去,桂蕊飘香。
中医认为,肺与秋季相应,而秋季干燥,气燥伤肺,肺气虚则身体对不良刺激的耐受性下降,易产生疾病,因此此时需要润燥、养阴。秋季养生,凡精神情志、饮食起居、运动锻炼,皆以“收”为原则,以期达到阴阳平衡的目的。
起居:早睡早起,适当添衣
中医主张“天人相应”,认为人体的生理活动要适应自然界阴阳、寒暑的变化,秋分节气之后,自然界的阳气由疏泄趋于收敛、闭藏;昼夜温差加大,气温开始明显下降,降雨量开始减少。因此,我们的起居作息也要进行相应调整。 《黄帝内经·素问·四气调神大论》曰:“秋三月,早卧早起,与鸡俱兴。”人的神经系统对气温很敏感,夏天时,天气比较炎热,人会处于兴奋状态。到了秋天,天气转凉,神经系统开始受到抑制,就会出现秋乏的情况。从中医角度来讲,秋乏是人体阴阳失衡的表现,秋天天气干燥,会伤到津液,造成人的阴液不足,阳热旺盛,从而导致人体阴阳失衡,出现疲惫、嗜睡、身体困倦的状况。此时,建议早睡早起。早睡是为了顺应阴气之收敛,早起是为了使肺气得以舒展,以防收敛太过。入秋后过度贪睡会使人精神变得萎靡,只有起居有常、早睡早起才会精神饱满,也符合“养收之道”的原则。 秋天的特点突出一个“凉”字,俗称“秋凉”。随着秋分节气的来临,北半球的太阳辐射越来越少,地面散失的热量也越来越多,气温降低的速度明显加快。此时“秋凉”容易诱发各种疾病,对此,最简单的办法就是我们常说的“秋冻”。古人云:“薄衣之法,当从秋习之。”就是说秋季要适当地把自己冻一冻。秋季天气转凉时,过早穿厚衣服,可能会使身体与“凉气”接触太少,则不利于适应寒冷的冬季。所以适当“冻”一下,会增加皮肤对寒冷的耐受力,有利于抗寒、防病。而到了深秋时节,风大转凉,就不要“秋冻”了,应及时增加衣服。 老年人、儿童、体质虚弱的人,以及患有呼吸系统疾病、心脑血管疾病、胃及十二指肠溃疡、糖尿病、关节炎的人不宜“秋冻”。头、颈、腹、脚部要注意保暖,夜间入睡后要盖好被子,以防腹部、腿脚部受凉,从而诱发各种疾病。特别要注意脚部保暖,每晚用热水泡脚是秋分时节不错的养生方法。
饮食:少辛增酸,进补有度
秋分节气虽然是秋季进补的好时节,但秋分节气进补,不可太过,要适量。首先,无病不要进补,如果无病随意进补,既增加开支,又害自身;其次,盲目过量滥用滋补品反而会导致过度兴奋、烦躁激动、血压升高等;再次,进补应分清虚实,虚病有阴虚、阳虚、气虚、血虚之分,必要时要在医生的指导下,对症进补才能补益身体。 在干燥的秋季,燥邪入侵会使人得病,秋分饮食原则是要“少辛增酸”,《黄帝内经·素问·脏气法时论》曰:“肺主秋……肺欲收,急食酸以收之,用酸补之,辛泻之。”秋分过后的秋燥多属“凉燥”,这时特别容易伤肺,容易出现咳嗽少痰、嗓子干痒、皮肤干燥等症状。因此,保持肺脏的收敛状态才能抵御外邪。而酸味收敛,辛味发散,所以饮食方面要多酸少辛。平时尽量少食葱、姜、蒜、辣椒等辛辣食物,避免肺气宣发太过;可适当多食苹果、石榴、葡萄、芒果、柚子、柠檬、山楂等水果,以顺应肺气肃降收敛的生理特性。 同时,中医认为,苦性燥,苦燥之品易伤津耗气。《黄帝内经·素问·五脏生成》中言:“多食苦,则皮槁而毛拔。”秋季燥邪当令,肺为娇脏,与秋季燥气相通,容易感受秋燥之邪。许多慢性呼吸系统疾病往往从秋季开始复发或逐渐加重。所以,《金匮要略·禽兽鱼虫禁忌并治第二十四》中以五脏之病,五味和四时之间的生克制化关系,提出“肺病禁苦”的观点。因此,秋季饮食还应忌苦燥。可适当食用芝麻、蜂蜜、百合、杏仁、藕、荸荠、甘蔗、秋梨等柔润食品,以滋阴润燥,使人体处于平衡状态。 此外,需要注意的是,秋分后寒气日渐浓郁,胃肠道对寒冷的刺激非常敏感,是胃病多发与复发的时节。如果脾胃不好、经常腹泻的人,水果吃多了就容易诱发或加重病情,因此要视自身体质,适度为宜。应适当进食薏米、扁豆、茯苓、芡实、山药、小米等具有健脾益胃功效的食物。虽然秋季菊香蟹肥,正是人们品尝螃蟹的最好时光,但是螃蟹是大寒之物,不宜多吃。
精神:调养情志,放松心情
秋季是自然界阳气从疏泄趋于收敛、闭藏的季节。秋分过后,日照减少,气温渐降,人体的新陈代谢受抑,加之自然界呈现一片肃杀的景象,叶落草黄、花木凋零、万物萧条,人也与自然相应,情绪未免有一些忧郁伤感,故有“秋风秋雨愁煞人”之言。 肺与秋气相应,在志为忧;肝主情志,疏泄气血,肝气受制于秋天的肃降之气,人们容易出现情绪低落等表现,表现在生理方面则为容易引起气血失调等疾病的发生,比如内分泌紊乱、月经失调、心慌心悸、失眠等。 《黄帝内经·素问·四气调神大论》曰:“使志安宁,以缓秋刑,收敛神气,使秋气平,无外其志,使肺气清。”因此,人们这时应保持神志安宁,收敛神气,保持情绪乐观,避免紧张、焦虑、恼怒等不良情绪的刺激,做到劳逸结合,可以约三五好友,到户外参加登高、望远等秋游活动,以舒缓心情,让忧郁、惆怅等不良情绪随风消散,减缓秋天肃杀之气对身体的影响,以适应秋天容平之气。
运动:适量运动,轻松平缓
秋分节气养生,以“收”为主。金秋季节,天高气爽,是开展各种运动锻炼的好时机,坚持适量运动,可以调养肺气,还可以提高肺脏器官的功能。秋分节气运动宜选择轻松平缓、活动量不大的项目,比如瑜伽、散步、五禽戏、八段锦等。还可以适当进行一些耐寒锻炼和有氧运动,比如登山、慢跑、打太极拳等,适当的冷水锻炼对预防伤风感冒、流鼻涕、支气管炎也有一定效果。因此,平时可用冷水洗脸、洗脚、浴鼻,身体健壮的人还可洗冷水浴。但要注意避免运动量过大,应循序渐进,防止大汗淋漓,阳气耗损。运动时以周身微热、尚未出汗为最佳,汗出即可停止,这样既可得到锻炼,又可避免寒气通过毛孔进入身体,引发疾病。 运动不宜过早或过晚,最好在太阳升起来之后开始,太阳落山前结束,并要注意运动前的热身。锻炼后不要穿着汗湿的衣服在冷风中逗留,以防着凉。 (作者供职于河南大学第一附属医院)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