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DF版查看  第一版:要闻
PDF版查看  第二版:综合新闻
PDF版查看  第三版:临床荟萃
PDF版查看  第四版:河南医政
PDF版查看  第五版:中医要闻
PDF版查看  第六版:视界
PDF版查看  第七版:临证
PDF版查看  第八版:杏林
 
第八版:杏林
 上一版  
《红楼梦》里的中医外治法
太极与中医基本理论
赤芍
秋季养生重在“收”
1
11 1 2022年8月30日 星期二 目录导航 1
 上一期   下一期 
1
  《红楼梦》里的中医外治法
 

《红楼梦》里的中医外治法
□胡 皓

 

   《红楼梦》描写的是一个封建贵族家庭从繁荣走向衰败的故事,其中描写了大量的医学活动,如第七回“送宫花贾琏戏熙凤,宴宁府宝玉会秦钟”中的“海上方”、第十回“金寡妇贪利权受辱,张太医论病细穷源”中的“益气养荣补脾和肝汤”等,辨证精当,用药合理。笔者从事中医骨科临床10余年,应用《红楼梦》中的一些成药方,卓有效验,尤其是外治法,至今仍有效地指导着临床。
贴敷疗法
    《红楼梦》第三十四回“情中情因情感妹妹,错里错以错劝哥哥”中宝玉挨打后,“只见腿上半段青紫,都有四指宽的僵痕高了起来,于是宝钗手里托着一丸药走进来,向袭人说道:‘晚上把这药用酒研开,替他敷上,把那淤血的热毒散开,可以就好了。’”第三十一回中袭人吐血后,“由宝玉去伏侍。一交五更,宝玉也顾不的梳洗,忙穿衣出来,将王济仁叫来,亲自确问。王济仁问原故,不过是伤损,便说了个丸药的名字,怎么服,怎么敷。宝玉记了,回园依方调治。不在话下。”第五十二回写晴雯患病,宝玉便命麝月取鼻烟给她嗅后,仍觉头疼,宝玉叫麝月拿西洋贴头疼的膏子药,叫做“依弗哪”,晴雯自拿着一面镜子,贴在两太阳穴上。这种治疗方法便是中医外治疗法中的中药贴敷疗法。
    根据中医辨证施治的原理,选择适当的中药或中成药研为细末,用米醋、清水等介质调匀,外敷于局部疼痛处,通过药物的治疗作用和对局部经络穴位的刺激作用,用来预防和治疗疾病的一种治疗方法,称为中药贴敷疗法。其包括敷足疗法、敷脐疗法、穴位贴敷疗法等,如宝钗叫袭人将丸药用酒研开而后再敷上,“淤血的热毒”便可消散。外敷疗法有活血化瘀、通经活络、消肿止痛之功效,对多种疾病显示了良好的治疗作用。
中药纳鼻疗法
    《红楼梦》第五十二回写晴雯患病,“宝玉便命麝月取鼻烟给她嗅些。麝月果真去取了一个金镶双扣金星玻璃的扁盒来,递与宝玉。宝玉便揭开盒盖,里面有西洋珐琅的黄发赤身女子,两肋有肉翅,里面盛着些药散。晴雯用指甲挑了些嗅入鼻中,只觉得鼻中一股酸辣,透入囟门,接连打了五六个喷嚏,眼泪、鼻涕登时齐流。宝玉笑问如何,晴雯笑道:‘果觉通快些。’”这种鼻嗅疗法,又称纳鼻疗法,是中医外治法的一种。
    根据中医辨证施治的原理,选择适当的中药作用于鼻腔,通过鼻黏膜的吸收作用、药物的治疗作用和肺朝百脉对全身经络穴位的刺激作用,用来预防和治疗疾病的一种方法,称为中药纳鼻疗法,其包括鼻吸疗法、药物塞鼻疗法、药物吹鼻疗法、水煎后闻吸疗法等。医学研究发现,鼻腔黏膜分布有丰富的毛细血管网,鼻腔的静脉与颅内静脉直接相通,鼻后部及下部的静脉汇入颈内和颈外静脉,上部静脉可经眼静脉汇入海绵窦,亦可经筛静脉通入颅内的静脉和硬脑膜窦;且鼻腔血管丰富,而管壁缺乏内弹力膜层,为多孔性,所以药物经鼻黏膜吸收更完全,从而发挥治疗作用。
香薰疗法
    《红楼梦》第五回“游幻境指迷十二钗,饮仙醪曲演红楼梦”中写道:“刚至房门,便有一股细细的甜香袭人而来。宝玉觉得眼饧骨软,连说‘好香!’宝玉入室。但闻一缕幽香,竟不知所焚何物。宝玉遂不禁相问,警幻冷笑道:‘此香乃尘世中既无,尔何能知!’”“此香乃系诸名山胜境内初生异卉之精,合各种宝林珠树之油所制,名‘群芳髓’。”第九十七回“林黛玉焚稿断痴情,薛宝钗出闺成大礼”中,贾宝玉一心想娶林妹妹,却变成了宝姑娘,于是糊涂得更厉害了。“本来原有昏愦的病,加以今夜神出鬼没,更叫他不得主意,便也不顾别的了,口口声声只要找林妹妹去。”贾母“知宝玉旧病复发,也不讲明,只得满屋里点起安息香来,定住他的神魂,扶他睡下。众人鸦雀无闻,停了片时,宝玉便昏沉睡去。”
    传统香疗法是通过口、鼻、舌和皮毛等感觉器官发挥功能作用而达到防病治病、保健康复的目的,芳香气味通过口、鼻、皮毛等孔窍,在心、肺、脾、胃等脏腑功能的作用下,达到平衡气血、和调五脏、振奋精神的目的。
   近年来,经科学家研究分析,气味分子通过呼吸道黏膜吸收后,能促进人体免疫球蛋白的产生,提高人体的抵抗力;气味分子能剌激人体嗅觉细胞,通过大脑皮质的兴奋和抑制活动,调节全身新陈代谢,平衡神经功能,达到生理和心理功能的相对稳定。
捶背疗法
    《红楼梦》第五十三回“宁国府除夕祭宗祠,荣国府元宵开夜宴”中写道:“话说宝玉见晴雯将雀裘补完,已使得力尽神危,忙命小丫头来替她捶着,彼此捶打了一会。”书中没说捶的什么部位,但常识可知,是捶的背部。第五十七回描述黛玉听到宝玉失去知觉,眼直手脚凉的消息后,“哇的一声,将腹中之药一概呛出,抖肠搜肚,炽胃扇肝的痛声大嗽了几阵,一时面红发乱,目肿筋浮,喘的抬不起头来。紫鹃忙上来捶背。”
    中医学认为,捶背可以行气活血,舒经通络。背部脊柱是督脉所在,脊柱两旁是足太阳膀胱经,本经一侧有67个穴位,左右两侧共有134个穴位,这些经穴是运行气血,联络脏腑的通路,捶打可以刺激这些穴位,促使气血流通和调节脏腑功能,治疗某些疾病。例如,刺激背部的肝腧穴,能治疗肝、胃、眼病和神经衰弱等;刺激胆腧穴,可治疗胆囊炎、口苦、胁痛等。现代医学研究表明,人的背部皮下有大量功能很强的免疫细胞,由于平时手不容易触及背部,因此这些有用的免疫细胞处于“休眠”状态,捶背时,刺激这些细胞,激活了它们的功能,于是它们就“醒”过来奔向全身各处,投入杀菌和消灭癌细胞的战斗行列。
    捶背的手法有拍法与击法。拍法,即用虚掌拍打患者的背部;击法,即用虚掌、掌根、掌侧叩击患者的背部。施用手法、动作要求协调、灵巧,着力要有弹性,每分钟60次~100次,用单手或双手均可。捶背可达到有病治病,无病强身的目的,确实是一种简便易行、不花分文的外治法。
   清代的曹雪芹在他的鸿篇巨制《红楼梦》中,详细地介绍了外治法的应用。这些,无不透露了中国中医药文化的古老和丰富,闪烁着中华民族中医科学的理性和智慧,认真加以发掘,总结提高,将有效地指导临床,造福群众。
 (作者供职于湖北省远安县中医院)

 
2008-2012 YYWSB.COM All Right Reserved
医药卫生报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