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
|
|
|
近视防控之OK镜面面观 |
|
近视防控之OK镜面面观 □覃 建 近视一旦发生,是不可逆转的,而且近视程度越高,越容易导致眼底并发症,最终可能造成永久性视力损伤。近视防控,特别是“早预防、早控制”,就显得非常必要和紧迫。 角膜塑形镜俗称OK镜,是一种特殊类型的逆几何设计的高透氧硬性角膜接触镜,通过夜间睡眠时戴上和晨起摘掉,将角膜中央区前曲面适当压平,减轻近视和散光症状,提高白天裸眼视力,同时起到阻止或减缓近视发展的作用。 20世纪六七十年代,国外已经出现了OK镜,早期主要用来降低近视度数,提高裸眼视力,后来逐渐应用到儿童青少年近视控制领域。OK镜进入我国约有20年时间。近些年,随着材料的不断创新、设计的不断改进,其安全性和有效性大幅提高。 据估计,2020年,我国OK镜验配量超过200万片。大部分人夜间戴OK镜后,白天不再需要戴框架眼镜,看起来近视度数降低或“消失”。但实际上,OK镜压平角膜、提高视力是暂时性的,具有可逆性。一旦停止使用,近视度数也随之恢复。OK镜之所以受到医生的认可和推荐,在于其能减缓近视发展。 戴了OK镜后,其一方面促使中央角膜平坦化,以提高视力;另一方面能减缓眼轴向后增长的速度,延缓近视度数加深。研究显示,OK镜能延缓35%~60%的近视进展,在各类近视控制手段中属于中高强度的控制方法。 OK镜属于三类医疗器械(和心血管支架为同一医疗等级),其验配要遵循严格的眼科视光学诊疗流程,并不是人人都适合,也不是人人都需要。其适应证主要包括:8岁以上,近视进展较快(每年近视度数高于75度增长),矫正近视度数一般不超过600度,可伴有一定程度的散光,眼部健康状态良好,环境、卫生、时间条件良好,能及时、定期按要求前往医疗机构复诊等。OK镜禁忌证主要有:年龄过小,存在活动性眼部炎症(如泪囊炎、睑缘炎、角膜炎等),存在明显干眼以及其他眼科检查不适合戴隐形眼镜的情况,或患有全身性疾病造成的免疫力下降以及对镜片或护理液过敏等。 戴OK镜早期可能会因为不太适应,出现异物感、视物重影、视力波动等情况,一般随着时间延长症状会逐渐消失。 OK镜戴上后角膜形态将逐渐发生一些变化,并最终稳定在预设的水平。OK镜引起的角膜厚度改变程度很轻微,在早期戴1个月后即达到稳定状态;在停戴后,角膜厚度基本上都能恢复到初始形态。 但是,OK镜在使用期间客观上存在一定的角膜损伤风险,比如摘戴操作不规范、动作粗暴,镜片护理不到位导致沉淀物附着或镜片磨损变粗糙,或因为泪液质量太差或镜片配适明显不合适等,都可能引起不同程度的角膜上皮损伤,不过大多是轻微损伤,只要及时停戴或者必要时结合正确用药处理,大多都能迅速恢复正常。 OK镜相关的感染性角膜炎发生率不算高,主要与护理操作不规范、卫生条件不良、随访不及时有关,但还是要引起医生和使用者的高度重视。因此,要保证OK镜的长期安全使用,一方面,医生在验配前要仔细检查排除禁忌证,规范验配;另一方面,使用者要长期坚持规范的镜片护理,戴上后要坚持定期常规复诊,有任何不适要及时就诊。特别是不能用自来水清洗镜片,卫生护理条件不具备时宁可停戴,也不要勉强使用。 对于儿童青少年来说,戴了OK镜后有好的裸眼视力是不够的,更重要的发挥近视控制作用,避免或延缓形成高度近视。医生在验配时会综合考虑个体眼部检查参数,做出有利于近视控制的个性化镜片处方。在使用期间需要定期检查眼轴长度(眼球前后径长度),通过其增长量评价近视控制效果。 近视发生发展的原因是复杂多样的,仅仅依靠OK镜的控制作用是不够的。患者在使用OK镜期间要特别注意用眼卫生,必要时医生还可能会联合药物等其他方式综合干预,我们称之为近视防控的“鸡尾酒疗法”。 OK镜镜片是高分子树脂聚合材料制作而成的,随着使用时间延长,镜片会有一定程度的自然老化,会降低舒适度,导致塑形效果不佳,增加风险。因此,复诊时医生需要检查评估镜片状况,判断是否可以继续使用。根据临床经验和生产厂家建议,大部分人每1年~1.5年,需要考虑更换镜片。 总之,OK镜的主要优点有:白天无需戴着,日常活动更方便;能有效减缓近视发展;为非手术治疗方式,对角膜作用可逆。OK镜的主要缺点有:价格较贵,护理要求高,随访复查次数多,使用及护理不当存在发生角膜并发症的风险。 (本报记者冯金灿整理)
专家简介

覃建,河南省人民医院眼科(河南省立眼科医院)副主任医师,医学硕士,中山大学中山眼科中心眼视光学专业毕业;中国医师协会眼视光师和配镜师技术学组委员,河南省教育厅近视防控专家宣讲团成员,河南省医师协会眼科医师分会青年委员,河南省预防医学会公共卫生眼科学分会委员,河南省残疾人康复协会低视力专业委员会委员;擅长近视防控诊疗,角膜塑形镜(OK镜)等验配,低视力康复及助视器验配,双眼视功能异常的诊治。 |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