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DF版查看  第一版:要闻
PDF版查看  第二版:动态
PDF版查看  第三版:洛阳新闻
PDF版查看  第四版:卫生监督
PDF版查看  第五版:基层卫生
PDF版查看  第六版:乡村视角
PDF版查看  第七版:诊治参考
PDF版查看  第八版:乡医课堂
 
第七版:临证
 上一版    下一版  
胆宁汤治疗胆石症
虫咬皮炎的防治
常用腧穴的定位与操作
瘟疫辨治用药心悟
1
11 1 2021年8月24日 星期二 目录导航 1
 上一期   下一期 
1
  虫咬皮炎的防治
 


□贾源隆

   夏季和秋季是各种虫子大肆出没、活动猖獗的时期,公园、草坪、沙滩、树林等地方都是虫子活动的场所。这个季节也是人们外出最多的时候,当外出乘凉、旅游时,常常发现身体暴露处出现分散或成群分布的小红疙瘩,甚至局部水肿、水疱,感觉剧烈瘙痒,还可伴有灼热感,疼痛。这是人的机体对外界微生物叮咬后引起的一种反应性皮肤病,叫叮咬性皮炎。叮咬的微生物虫类不同,临床症状的严重程度也不同,防治方法也不尽相同,临床应加以区别。
蚊子叮咬
    蚊子在夜间嗡嗡之声让人心烦,若被叮咬,鼓起的红包则奇痒难忍,搔抓后会肿痒更甚。严重者出现红斑,水疱。不慎抓破,可能会引起感染。
    治疗:被蚊子叮咬处,可涂风油精、清凉油、薄荷酊、氢化可的松软膏、炉甘石洗剂,或用肥皂洗涤。肥皂为碱性,可以中和叮咬处的蚁酸从而止痒。农村土方常以柠檬等酸性水果擦抹叮咬处,也有将洋葱汁涂抹患处以缓解瘙痒。
    预防:夏季避免到蚊子多的地方,外出时穿长袖衣服,避免蚊子叮咬;保持家庭清洁卫生,不储存污水;室内常消毒,安装纱窗,床设蚊帐等。
蝎子蜇伤
    蝎子属节止动物门蛛形纲蝎目类,身体弯曲尾部有毒刺,属冬眠动物,夏季和秋季活动。蝎子白天多隐藏在阴暗潮湿的砖缝、柴堆、衣物中。夜间出来觅食。被蝎子蜇伤后局部会剧烈疼痛,有时呈灼热刺痛,伤口周围红肿,或起水疱,瘀斑,严重者,头晕、头痛、恶心、呕吐、心悸、嗜睡等。
    治疗:立即拔出毒针,并在伤口上方2厘米~3厘米处用布带或绳子绑紧,伤口用肥皂水或氨水充分冲洗或冷敷消除肿胀;用吸奶器或拔火罐尽量吸出毒液。民间常用新鲜马齿苋、大青叶、生山药捣碎冷敷,以止痛。也可用明矾、米醋、枯矾、雄黄涂抹止痒。
    预防:注意环境卫生,保持室内通气干燥。去林区穿长袖衣衫,扎紧袖口、裤腿,戴手套。夜间少外出,不要触摸墙壁及阴暗潮湿处。
蜜蜂蜇伤
    蜜蜂蜇伤的毒性比较弱,一般受伤部位会出现红肿、疼痛。
    治疗:可用3%氨水或碳酸氢钠水、肥皂水、含盐溶液清洗伤口,通常几个小时后即可消退。若有毒刺,可用镊子拔出,然后用拔火罐或吸奶器吸出毒液。勿用手挤压,以免更多的毒液挤入皮内,引起更严重的过敏反应。若患者出现恶心、呕吐,全身水肿,甚至呼吸困难,烦躁不安,昏迷,休克应立即送入医院。
    预防:外出要穿浅色光滑衣物,以免招引蜜蜂。在树林、草丛行走要注意避开蜜蜂、马蜂,更不要有攻击行动,以免激怒它们受到伤害。
马蜂蜇伤
    马蜂又称黄蜂、胡蜂,是一种飞翔迅速的昆虫。马蜂尾部有毒针,含有蜂毒,主要是蚁酸,含有神经毒和组胺。人被蜇后局部剧痛,灼热,红肿和水疱形成。被群蜂或毒力较大的马蜂蜇伤后,症状常较重,可出现头晕、头痛、恶寒、发热、烦躁、痉挛或晕厥。少数人可出现喉头水肿、气喘、呕吐、腹痛、心率增快、血压下降、休克和昏迷。
    急救:立即在被蜇部位寻找蜂针并拔除,然后用火罐拔出毒液,减少毒素吸收。局部用3%氨水、5%碳酸氢钠或肥皂水洗净,蜇伤局部可涂醋酸或食醋,伤口周围涂南通蛇药。土方可用童子尿涂抹或将紫花地丁、半枝莲、七叶一枝花、蒲公英捣烂外敷,皆有很好的效果。
    预防:马蜂一般受到攻击才蜇人,常生活在树林、草丛或树洞里。遭遇马蜂攻击,人最好用衣服护好头颈,反向逃跑或原地趴下,千万不要狂跑,以免引起马蜂群起追击。
隐翅虫皮炎
    隐翅虫因翅膀不可见而得名。多滋生在潮湿处,如湖边、池塘、杂草、果园,以及水稻、玉米等作物田间,特别是近水边常成群出没。隐翅虫毒性较大,搔抓或被压死后,隐翅虫毒液释放,皮肤接触部位可出现片状或条索状红斑,伴痒感,渐有灼热疼痛。随后红斑上出现密集的丘疹、水疱,之后出现糜烂。一般1周~2周后会结疤而愈,可留色素沉着。
    治疗:不慎中招,应立即用肥皂水清洗局部,外用蒲公英、野菊花、紫花地丁、金银花、大青叶、生地榆煎汤冷敷,外涂炉甘石洗剂。
蜱虫叮咬
    蜱虫也称壁虱,人们好到阴凉的树下或草丛中乘凉,这就给蜱虫有了可乘之机。这些地方正是蜱虫藏身之处。蜱虫是一种寄生性吸血性昆虫,嗅觉灵敏,能闻到几米外的人和动物的味道,提前就位,伺机吸血。人被蜱虫叮咬后会在24小时~48小时出现不同程度的炎症反应。如皮肤出现丘疹、水疱,还可能导致发热、全身不适、乏力、头痛、恶心、呕吐精神不振、厌食等。一般来说,蜱虫喜欢寄宿在儿童身上,不及时为孩子拔掉蜱虫,严重的会导致呼吸衰竭而死亡。
    处理:被蜱虫叮咬后,千万不要用手强拔虫体。可用酒精涂在虫体上,使蜱虫头部放松或死亡。或用尖头镊子取下蜱虫。也可用烟头、香头轻轻烫烧蜱虫露在外面的部分,使它的头部慢慢退出来。还可在其头部涂抹厚厚的凡士林,使其窒息死亡。取出蜱虫后,伤处要消毒处理。蜱虫口器断在皮内者应手术取出。
    预防:室内保持整洁干燥,家养宠物猫狗身上常有寄生,要常给宠物清洁消毒;外出工作要穿长衣裤。
蜈蚣咬伤
    蜈蚣又称百足虫,是一种有毒腺的动物,常生存在阴暗潮湿的墙角、砖缝、阴沟中。如果被蜈蚣咬伤,局部可见咬伤瘀点,继之周围皮肤出现肿胀、灼热、剧痛和刺痒,严重者可伴发恶心、呕吐、头晕、头痛、心悸及抽搐,甚至休克、昏迷,心脏呼吸衰竭而死亡。
    治疗:一旦发现被蜈蚣咬伤,可立即用肥皂水冲洗,中和其毒液,然后涂上较浓的碱水或3%的氨水。如果常规处理仍然肿痛难忍,应立即入院治疗,以免贻误病情。
    预防:室内保持清洁干燥,对潮湿厨房、墙角、床下撒些生石灰,以防蜈蚣进入。在潮湿的环境工作,应穿长衣裤,戴手套,帽子。
 (作者供职于西华县人民医院)

 
2008-2012 YYWSB.COM All Right Reserved
医药卫生报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