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DF版查看  第一版:要闻
PDF版查看  第二版:动态
PDF版查看  第三版:临床荟萃
PDF版查看  第四版:卫生监督
PDF版查看  第五版:基层卫生
PDF版查看  第六版:乡村视角
PDF版查看  第七版:专版
PDF版查看  第八版:乡医课堂
 
第七版:诊治参考
 上一版    下一版  
非特异性面神经麻痹的诊治
阎琳:爱才是最好的治本之策
肺转移瘤的诊断与介入治疗
1
11 1 2021年2月4日 星期四 目录导航 1
 上一期   下一期 
1
  阎琳:爱才是最好的治本之策
 


□王 婷  席 娜

   谦和、未语先笑,第一眼见到郑州市第八人民医院(以下简称郑州市八院)儿童青少年病区主治医师阎琳,便被她邻家姐姐般的随和气质所感染。
    自打有“我的理想是什么?”那天起,阎琳就认定医学将是自己为之奋斗终身的事业。如今,面对未成年人这一特殊群体,她无时无刻不感到莫大的责任。
警惕精神障碍的早期信号
    与躯体疾病不同,精神障碍复发次数越多,治疗起来越麻烦,为了让孩子有更好的预后,阎琳力求在首次治疗时尽力治疗彻底。每次在长达半个多小时的问诊中,她不只关注病史和既往治疗情况,连同孩子的家庭背景、成长经历、教育方式、人际关系,都要仔仔细细问个清楚。
    9岁男孩轩轩(化名)刚上小学三年级,是家里的“宝贝疙瘩”。最近,老师经常反映孩子上课注意力不集中、小动作多,在教室里随意乱跑,还发出奇怪的声音,考试的时候东张西望,还不停地将书桌拉来拉去,严重扰乱考场秩序。
    其实,这不是第一个老师向轩轩家长“诉苦”了。在此之前,轩轩因为类似情况先后换过3个学校,家长天天陪读也无济于事。同学把他当作异类,孤立他、排挤他,久而久之,轩轩感到自尊心受到严重打击,一气之下跑到教学楼楼顶天台想要轻生,被大家救下之后,家长吓坏了,赶紧带孩子到郑州市八院儿童青少年门诊寻求帮助。
    来医院就诊时,轩轩情绪特别激动,乱跑乱叫还咬人,阎琳和护士长安抚了他半个多小时,终于获得了他的初步信任。经评估诊断,轩轩得的是多动症,然而刚刚住院3天,他就嚷嚷着要回家,但半个月后态度又发生了转变,主动要求回来治疗。这一次,阎琳给他特别定制了一套治疗方案,药物配合心理、行为治疗20天后,轩轩慢慢恢复了正常,重返校园。
    阎琳说,多动症是学龄期孩子常见的精神疾病之一,主要表现为注意缺陷,活动过度,冲动、多动、任性,并常常伴有学习困难、情绪和行为方面的障碍。如果不加以治疗,可能会影响孩子智力发育,后期还容易与情绪相互作用造成共病。然而在现实中,许多家长因忽视孩子注意力不集中、精神涣散、坐立不安等“小动作”,错过了多动症的最佳治疗时机。
    “预防胜于治疗”,阎琳提醒广大家长,在学龄期一定要高度关注孩子情绪变化及异常言行,同时,学校也应发挥监督作用,及时反馈异常信号,只有家庭、学校、医院三方各司其职、紧密配合,才是治本之策。
“问题少年”背后潜藏原生家庭印记
    都说父母是孩子的第一任老师,尤其是在身心发展最为活跃的青春期,父母的处事态度和教育方式会直接影响孩子性格及人生观的形成。
    “以后,一定要多和孩子交流,错过了孩子的成长,是多少金钱都换不来的……”在阎琳的诊室,常常会遇到两类“问题孩子”,一类是家长过分溺爱的,一类是长期缺乏亲情的。每每遇到这样的孩子,阎琳总是非常心疼,她就像病房里的“大家长”一样,帮孩子们寻找原因、纾解心结。
    在半年前,16岁的姑娘小文莫名感到同学都在背后说自己坏话,上课注意力不集中,学习成绩一路下滑,回家后把自己反锁在房间里暗自哭泣,还拿小刀将胳膊划得伤痕累累。无奈之下,父亲带她来郑州市八院找阎琳求助。经诊断,小文患了抑郁症。
    在询问中得知,小文的父母在几年前离婚了,小文被判给了父亲,后来父母又分别再婚,小文由爷爷奶奶代为照顾。每隔三四个月,小文的生母会来看她一次。2020年初,赶上新冠肺炎疫情,居家上网课的小文已经半年多没见到母亲了。但面对性格火暴的生父,小文又不敢表达自己的任何诉求。
    住院的前两周,阎琳先给予小文药物调理睡眠,其间,孩子的生父和姑姑先后陪护,效果还算可以,20天后,小文母亲的出现让孩子惊喜不已。短短3天的陪伴中,小文与母亲寸步不离,治疗配合度极高。当母亲要走时,小文号啕大哭近乎崩溃,母亲再也抑制不住内心的不舍,决定一直陪着孩子直到出院。此后,小文一路好转,40天后康复出院。
    “爱是最好的家庭教育。原生家庭对一个人的性格、行为、心理起着决定性的作用,并且会产生长期、深远的影响。”阎琳说,相比男孩来说,青春期的女孩内心更加敏感、细腻,她们更多的是去模仿自己的母亲,吸收父亲性格里的一部分,形成自己的人生观、世界观、价值观。而小文母亲的长期缺席,加之父亲简单粗暴的教育方式,让孩子极度缺乏安全感,从而诱发情绪障碍。因此,离异家庭的父母一定要正确处理各种关系,力求把对孩子的伤害降至最低。

 
2008-2012 YYWSB.COM All Right Reserved
医药卫生报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