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DF版查看  第一版:要闻
PDF版查看  第二版:动态
PDF版查看  第三版:临床荟萃
PDF版查看  第四版:卫生监督
PDF版查看  第五版:基层卫生
PDF版查看  第六版:乡村视角
PDF版查看  第七版:诊治参考
PDF版查看  第八版:乡医课堂
 
第四版:特别报道
 上一版    下一版  
承岐黄仁术 普救含灵之苦——记周口市中医院康复中心主任龚广峰
1
11 1 2020年7月28日 星期二 目录导航 1
 上一期   下一期 
1
  承岐黄仁术 普救含灵之苦——记周口市中医院康复中心主任龚广峰
 

传承岐黄仁术 普救含灵之苦
——记周口市中医院康复中心主任龚广峰
本报记者 侯少飞  通讯员 黎倩平  文/图

   从普通的推拿科医生到康复中心主任,在30年忙碌的临床生涯中,龚广峰不负韶华、守正创新,在平凡的岗位上,用仁心默默地书写着生命的篇章,用精湛的医术为无数患者带去新生的希望。

   同事们称赞他埋头苦干、不求索取,凭借自身娴熟的医术,为诸多患者拂去了身心上的伤痛;患者们夸奖他心底无私、乐于奉献,时常用温暖的话语和坚定的信念,为他们对抗病魔增添前行的信心和勇气。
    今天,记者走近这位扎根豫东基层、享誉“中非”两国医疗康复界的“中医圣手”,用敬仰和探索的目光,追寻其孜孜不倦的行医之路,发现和报道其身上体现的中医人勇于担当的精神。

出身贫寒
誓愿普救含灵之苦
    1971年,龚广峰出生在周口市淮阳县城关镇贾庄行政村一户农民家庭里,兄妹4人,他排行老四。少年时代的龚广峰天资聪慧,深得父母、姐姐和哥哥的喜爱,虽说日子过得拮据一些,但一家人终日围在一起,也算是其乐融融。
    常言道,天有不测风云。在龚广峰15岁那年,他勤恳朴实、吃苦耐劳的父亲因日夜坚守河道挖掘一线而偶感风寒,继发肺炎等,因家境贫寒以及缺医少药等因素的影响,最终因心肺功能衰竭而离开人世。
    那一年,龚广峰刚刚就读于淮阳县白楼初级中学二年级。父亲的突然离世,对少年时代的龚广峰来说,是一个沉重的打击,他曾经几度哭喊着要辍学务农,用柔弱的肩膀和姐姐、哥哥一起肩负起生活的重担。母亲的期盼,老师的苦劝,姐姐和哥哥的安抚,最终让龚广峰留在了校园。
    也许是命中注定,一部关于当年赤脚医生的影片,彻底改变了龚广峰的人生之路。那天,看完电影的龚广峰似乎一下子找到了自己的人生目标。回到校园后,他在自己的笔记本上庄重地记录下一段话:“一根银针治百病,一颗红心暖万家,长大后,我要做一位像春苗姐姐一样的赤脚医生,凭借一根银针为乡亲父老治病,为穷苦百姓的健康保驾护航。”
    “穷人的孩子早当家”。1986年,龚广峰以优异的成绩考取安阳中医药学校,进入针推专业学习。在安阳中医药学校的日子里,他发奋苦学,成绩始终优异,并连续获得奖学金。
    为了确保自己不虚度光阴,龚广峰曾经无数次推辞同学们的邀请,放弃外出游玩的机会,坚持利用空闲时间置身于中医知识的海洋里,一门心思地汲取中医学领域各种“营养”。
    龚广峰知道,他的生活和学习费用来之不易,是哥哥靠着贷款购买的一辆手扶拖拉机,没日没夜地为乡亲们拉砖、打场,一分又一分积攒下来的,他不能辜负家人的期盼,更不能辜负父老乡亲的期望。
    1989年,龚广峰在周口市中医院(原周口地区中医院)实习期间,因基础扎实、勤奋好学、尊师爱长而被医院相中;1990年,学业期满且成绩优异的龚广峰被该院直接招聘并分配到推拿科工作。
    穿上医师服、手拿银针包的那一刻,龚广峰就立下誓言,要无私奉献,用平生所学善待每一位患者,用实际行动来践行自己最初的誓言。
    在以后的工作中,龚广峰始终坚持救死扶伤宗旨,全心全意为人民健康服务。他主动请缨并始终坚持冲在第一线,克服重重困难,较好地完成组织交给他的各项任务,为此,先后获得“周口市劳动模范”“周口市名中医”、周口市“优秀农工党员”等荣誉。
传承创新
用中医福泽民众
    今年81岁的王兰(化名)是西华县大王庄乡的一位农民。谈及龚广峰主任当年为自己治疗腰肌劳损的那段经历时,老人记忆犹新。老人说,那应该是1992年至1993年的事情了,因为家境贫困,她的腰痛在很长一段时间内未得到正规治疗,后来发展到生活不能自理。无奈之下,她的老伴用架子车拉着她,来到周口市中医院康复中心(原周口地区中医院推拿科)进行治疗。那天,和她一起坐架子车来到医院的,还有家中仅有的4只散养大公鸡。那天,老伴告诉她,先去看医生,如果需要住院治疗的话,就到菜市场把公鸡卖掉,换取住院费、治疗费。
    王兰老人的情况令龚广峰的心情久久不能平静,这让他再次想起了父亲,想起了曾经帮助过他的父老乡亲。于是,他拿出自己身上仅有的48元钱,并动员科室其他人员和他一起高价购买了老人带来的4只大公鸡,一起帮助老人凑齐了116元的住院及治疗费用。
    经过10多天的牵引、推拿、针灸、拔罐等一系列治疗,老人终于康复。出院那天,王兰老人高兴得合不拢嘴,眼含泪花对龚广峰说:“龚医生,之前只听说你医术高,没曾想,你还这么善良,你是我们两口子的恩人……”
    家住周口市川汇区三义街的马华(化名)是一名下岗女工,她的丈夫因遭遇车祸瘫痪在床,两个孩子正在上学,一家人的生活重担全部落在马华身上。常年摆摊、久坐及负重搬运,使她过早地患上了腰椎间盘突出症。1999年夏季,在病情发展到每行走一步必须要依靠拐杖的程度时,她才在儿女的搀扶下来到周口市中医院康复科进行治疗。此时的龚广峰,因业务精、业绩优已经被任命为康复科主任。
    获悉马华一家的遭遇后,龚广峰找到院领导,帮助马华申请减免部分治疗费用。为了不耽搁马华两个孩子的学习,他还帮助马华联系了一名院内义工,照料马华的日常起居。经过一周的治疗,马华病情好转。出院时,她健步如飞,开心不已。
    时间在不知不觉中过去了几个月。那年国庆节长假的一天,龚广峰陪同几位朋友游览市区步行街商贸巷。他们畅谈的时候,被一名疾步追来的中年女子唤住。该女子来到他们面前时,一边拍打着胸口,一边气喘吁吁地说:“龚主任,你们咋走这么快?大声唤你都不应,你不认识我啦?我是马华,曾经是你的病人。来,这是我做的白吉馍,是咱们步行街这一带有名的小吃,请你们几个尝尝,免费的,感谢龚主任对我们一家的救命之恩……”
    这些纯朴的话语,令龚广峰的心灵再次受到冲击,更加坚定了他弘扬中医药文化精神、普救芸芸众生的信心和决心。他更加刻苦地钻研中医药理论和名老中医经验方,以及传统特色疗法。
    在以后的日子里,龚广峰继续学习深造,四处拜访名医名家,多次参加中医推拿国家高级研修班,深受河南中医药大学高清顺教授、王华兰教授,上海中医药大学严隽陶教授、沈国权教授,原广州军区总医院龙层花教授以及中医推拿界正骨名医罗有明先生等学术思想的影响,熟练掌握了全国各地先进的推拿技术,进一步丰富了业务知识,为推广中医特色疗法奠定了坚实基础。在学习深造期间,他先后发表了《头部十三式推拿手法》《肩部痛点的诊治》《中医推拿结合三维牵引治疗腰椎间盘突出症》等医学论文20余篇,并多次获得“周口市学术技术带头人”“周口市专业技术拔尖人才”“周口市青年科技专家”等荣誉。
    2009年,周口市中医院整合针灸、推拿、理疗等三大科室,重新组建康复中心,由龚广峰担任该中心主任。经过不懈努力,他负责的科室现已成为周口市中医院的“形象和品牌”科室,并获得周口市“青年文明号”荣誉,同时成为周口市培养中医针灸、推拿、康复人才的基地,是集医疗康复、养生保健、教学科研为一体、中医特色突出的康复中心。
    30年风雨从医路,龚广峰始终坚持继承和创新。他坚持做到因病施治,充分利用中医“简、便、验、廉”的特点,帮助病人解除病痛。他爱岗敬业、恪尽职守,无数次拒收患者红包,谢绝患者赠送锦旗行为,为构建良好的医患关系做出了自己应有的贡献。
    同事们称赞他把仁心给了患者,把忠诚给了事业。龚广峰的每一天都充满着艰辛和付出,他走的每一步都充满着喜悦和收获。
博爱施济
把中医仁爱留在非洲大地
    2016年8月13日,龚广峰接到了赴埃塞俄比亚开展医疗援助的任务,开始了为期14个月的医疗援助之旅。
    与以往不同的是,除了承担此次医疗援助任务之外,他还肩负着一项重要使命——做好传播中医药文化工作,同时做好传、帮、带工作,让中医特色疗法扎根非洲大地,护佑非洲人民身心健康。
    初到埃塞俄比亚,即使早有心理准备,龚广峰当时还是难以应对所面临的高原反应、在枪炮声中行医等一系列实际情况。简单的休整之后,龚广峰就和队友们一起积极投身于医疗援助工作。
    开展实际工作后,龚广峰发现之前由我国援助埃塞俄比亚的30余件医疗设备,如牵引床、干扰波治疗仪、偏振光治疗仪、超声波治疗仪等,一直闲置着。龚广峰第一时间提出了启用闲置医疗设备、培训设备操作技术、确保医疗设备在临床一线充分发挥治疗作用的合理化建议。他的建议被采纳后,产生了立竿见影的效果。此举受到埃塞俄比亚卫生部官员、医护人员和患者的广泛赞扬。后来,埃塞俄比亚国家电视台、亚的斯亚贝巴电视台就此事分别给予了采访报道。
    在接下来的日子里,龚广峰如同不知疲倦的“陀螺”,在做好自己本职工作的同时,还充分发挥中医药特色优势,积极为埃塞俄比亚人民以及中资机构人员、华人华侨提供医疗保健及中医诊疗服务,同时积极开展新技术、新项目,填补提露内丝-北京医院多项技术空白。
    为此,中央电视台《远方的家》《一带一路》特别节目组、新华社,埃塞俄比亚国家电视台和亚的斯亚贝巴电视台等给予报道;在比绍夫图医院巡诊期间,他积极参加医疗队巡诊活动,先后参与中医诊疗600余人次,并创下了日接诊200余人次的援外诊疗记录,以实际行动在当地引发了“中医热”现象;由其参与的中医养生大讲堂进非盟使团、大使馆、中国商会、孔子学院、中资机构等活动,均有效实现了传播中医药知识、培训中医药技术、开展中医药服务、讲好中医药故事、搭建中医药平台等目标,并得到广泛称赞。
    龚广峰归国后,撰写的《我的家国情怀》中曾经有这样一段话:“我们没有想到,中国中医中心会成为援助医院里最忙的科室。特别是在巡诊义诊期间,我们成了最受欢迎的中国大夫。在比绍夫图医院巡诊期间,曾经几次已是晚上8点钟左右了,但院内等候的病人还有很多,即便医院领导出面劝阻也无济于事。”
    “非洲人民对中国传统的针灸、拔罐、望闻问切等充满好奇,他们都想尝试一番。这样的中医治疗方法或许他们一生中只能体验这一次,所以我和我的队友们尽量满足他们的要求,哪怕加班加点。”
    “曾经好多次,我和我的队友们衣服湿透、嗓子哑了、下肢沉重、上肢麻木、戴着乳胶手套的手因汗液浸泡而肿胀。但是,这期间,我们不能停下来休息,不能喝水,不能如厕……顽强的力量究竟来自哪里?后来,我才深深地知道,是五星红旗的指引,是东方大国的责任,是炎黄子孙的担当,是赤诚忠心的信仰。”
    曾经有一天,一位非洲兄弟拿着一张卡片,在龚广峰工作的科室里逐个找病友签字,病友们签字后还向龚广峰竖起拇指。最后,这位非洲兄弟拍拍龚广峰的肩膀,用双手把卡片递给他,口中不停地对他说:“Good,China!(中国,好样的!)”这突如其来的场景令龚广峰感动不已。从医这么多年,他从不让病人送锦旗,但他收下了那张卡片。那张写满异国语言的卡片在他心中分量很重。
    是啊,一代又一代中国援非医疗队员,前仆后继,接力奋战,用精湛的医术在受援国进行救死扶伤,全面展示了国际人道主义精神,获得了国际社会的好评。
    就是这样一代又一代中国援非医疗队员,带着祖国和人民的重托,不辱使命,用自己辛勤的汗水、无私的奉献,赢得了受援国人民的爱戴,为保障受援国人民群众的健康、推进中非合作做出了突出贡献。
    丝露达娃(化名)是埃塞俄比亚比绍夫图医院的一名医生,她也是一名腰椎间盘突出症患者。回忆起这位非洲女医生当年不畏路途艰辛,坚持求医问药、虚心请教的经历时,龚广峰至今难以忘怀。
    当这位非洲女医生的腰椎间盘突出症经过中医推拿手法配合物理治疗康复后,她就对“神奇的中医疗法”产生了浓厚的兴趣。
    后来,丝露达娃执意要龚广峰收她为弟子,并坚持每天乘车前往100多公里之外的中国中医中心,潜心向老师学习传统的中医治疗手法。这期间,如果偶遇城市发生骚乱、道路封闭时,她就通过手机翻译软件,坚持向龚广峰老师学习经络穴位推拿、针灸、拔罐等中医技术。
    她孜孜不倦的求学精神深深地打动了龚广峰。他决定在有限的时间内,把自己所学尽可能地传授给这位“洋弟子”,让其成为非洲大地上传播中医药文化的火种,在非洲大地上留下一支带不走的医疗队。
    时间过得飞快,转眼到了回国的日子。那天,丝露达娃从100多公里之外工作的医院匆匆赶了过来,执意要为中国恩师送行。来时,她还带来一幅代表“中非友谊”的羊皮画以及家中刚刚收获的咖啡豆,送给龚广峰,随后她面向老师深深地鞠了一躬。
    作为回报,龚广峰把随身携带的几本中医推拿书籍、援非队服、针灸包、火罐等一并送给她。分别的那一刻,丝露达娃难过得大哭起来。
    龚广峰在非洲大地上挥洒汗水的同时也收获着喜悦。2018年,他先后获评“河南省和谐医疗队先进个人”“河南省援外医疗先进个人”,获得中国国家卫生健康委员会、埃塞俄比亚卫生部颁发的荣誉证书。
鞠躬尽瘁
助推中医药惠及四方
    在工作之余,龚广峰常常思考习总书记讲过的一句话——中医药学凝聚着深邃的哲学智慧和中华民族几千年的健康养生理念及其实践经验,是中国古代科学的瑰宝,也是打开中华文明宝库的钥匙。
    那么,要实现让中医药成为有特色的“中国形象”、有效果的“中国方案”和倾倒众生的“世界文化”的目标,该怎么做?深思熟虑后的龚广峰终于明白,要解决制约中医药发展的问题,要先解决目前中医人才断层这一突出问题。
    于是,龚广峰积极发起并成立了周口市康复医学会、社区(基层)康复分会和青年委员会,为周口市广大康复工作者搭建学术交流平台,致力实现带动全市广大康复医学工作者发挥中医药特色,为广大人民群众服务的工作目标。
    同时,龚广峰弘扬“尊重知识、尊重人才”的社会风尚,倡导“献身、创新、求实、协作”的科学精神,团结和动员周口市康复医学工作者以经济建设为中心,实施科教兴市和可持续发展战略,从而有效促进周口市康复医学事业发展和繁荣,促进康复技术以及中医传统特色疗法的普及,促进康复专业人员成长。
    2020年春季,新冠肺炎疫情暴发。龚广峰积极投身于周口市疫情防控工作,主动参与制定《关于发挥中医药特色优势预防新冠肺炎,助力周口复工复产的实施方案》《新冠肺炎恢复期中医康复以及防控指导建议》,并发表《艾草温灸烟熏 预防新冠病毒》等文章,助力该市抗疫工作。他所研制的“参龙扶正散”冬病夏治新方案,有效增强了广大市民的机体免疫力,提高了整体抗病毒能力。
    有人说,龚广峰像一支蜡烛,在燃烧自己的同时也照亮着别人。也有人说,龚广峰是一粒火种,他把一位学者对中医药事业的追求,一位中医人对传统中医疗法的热爱,传递给了身边的人,传递给了这个充满希望的时代。

 
2008-2012 YYWSB.COM All Right Reserved
医药卫生报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