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冯利利
临床微生物检验在临床中起着重要作用,检验结果的准确性、合理性对临床的诊断和治疗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全面质量管理是获得准确检验结果的重要保证,试验室的质量控制分为分析前、分析中、分析后3个阶段,而检验分析前阶段的质量控制在整个检验质量控制过程中是至关重要的,也是容易被忽略的环节。检验分析前阶段主要包括检验要求、患者准备、原始样本采集、运送到试验室,并在试验室内部传递,至检验分析结束。这个阶段的主要参与人员是医生、护士、护工,也是试验室人员可控制外的因素。其中,护理人员起着关键作用。为什么呢?笔者根据在护理工作中遇到的案例,和广大同行一起探讨标本检验分析前如何规范采集及运送标本。
严格按照操作指南要求留取合格标本 案例一:检验医师在工作中发现A、B、C患者的血常规检验标本中均有凝块,经核对,发现三者系同一临床科室患者,与临床医生沟通后,发现三者的血液标本均由新入职护士甲采集。究其原因,该护士作为采集标本的执行者,在采集该标本后,并未及时混合均匀,导致抗凝血标本凝固,导致检验结果出现严重误差,无临床检验价值。 分析及思考:根据《静脉血液标本采集指南》要求,一是需要抗凝的血液标本,抽血后,护士应立即将血液注入含抗凝剂的标本管,并使血液与抗凝剂彻底混合,避免血液凝固。二是真空采血管以颠倒5次~8次为标准操作,动作应迅速而轻柔为好。否则,因用力振荡产生气泡,就不可避免产生溶血。因此,护理人员进行静脉采血过程中,应严格按照《静脉血液标本采集指南》要求留取合格标本。
选择正确的采集时机和标准的采集容器
案例二:患者D,于某天上午留取痰液标本,做普通细菌培养。经检验医师察看,该标本为唾液,并混有食物残渣,且留置于敞口容器内。经沟通得知,护理人员未选择合适的无菌防漏容器,也未嘱咐患者在留痰之前,应漱口、用力咯出深部痰等注意事项,导致该标本不合格。 分析及思考:根据《下呼吸道感染细菌培养操作指南》(WS/T499-2017)分析咯痰要求:咯痰前,护士引导患者用无菌生理盐水漱口,指导患者咯出深部痰,切记勿留取唾液和鼻咽腔分泌物。 《下呼吸道感染细菌培养操作指南》(WS/T499-2017)标本运送要求:用无菌防漏容器收集标本,贴好标本信息后,应在2小时内(室温)送至微生物试验室。因此,护理人员应选择正确的采集时机、标准的采集容器,并规范指导患者如何留取标本,以获得高质量的临床检验标本。
主动向患者讲解具体采集方法
案例三:女性患者E,留取尿标本做中段尿培养及菌落计数,检验医师经培养,结果为3种以上细菌生长,考虑为标本污染。与临床工作人员沟通后,得知护士仅告知患者留取尿液标本,并未严格按照标本采集操作规程进行指导,对检验结果毫不关心,导致检验结果不能真实反映患者的病情,无临床参考价值,延误临床医生的诊断与治疗。 分析及思考:清洁的中段尿标本,是泌尿系统感染诊断的主要标本,《临床微生物标本采集和送检指南》采集方法中明确指出,女性在采集标本前充分清洗尿道口部位,具体步骤为:1.分开两腿;2.用肥皂水清洗尿道口部位;3.手持采样杯外侧,避免接触杯口边缘,先将少量尿液排入便池,然后用采样杯采集半杯尿液,再将盖子盖好、拧紧;4.检查杯盖是否密封,避免尿液溢出。在现实工作中,中段尿标本的采集往往由患者独立完成,因此护理人员应主动向患者详细说明留取无污染中段尿的临床意义和具体采集方法,以获取高质量标本。 总之,为了进一步提高临床标本检验质量,降低人为因素造成的检验误差。结合以上分析内容,笔者认为,首先,在工作中,护理人员应适时了解前沿的护理知识,学习《下呼吸道感染细菌培养操作指南》(WS/T499-2017)《临床微生物标本采集和送检指南》以及医院的标本采集、运送流程和制度等文件。其次,护理人员应掌握检验专业知识,提高自身业务能力,强化标本检验分析前的质量意识和提高基本知识技能。再次,护理人员应严格按照标本采集操作规程进行操作,选择合理、正确的标本采集时机、标本采集量、采集方法、采集容器等,以提高检验标本合格率。最后,加强护士与检验科工作人员的交流与沟通,以增强工作人员的责任心,提高检验质量,缩短患者病程,减轻患者的经济负担,为临床提供更有价值的检验结果。 (作者供职于开封市肿瘤医院)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