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DF版查看  第一版:要闻
PDF版查看  第二版:动态
PDF版查看  第三版:洛阳新闻
PDF版查看  第四版:卫生监督
PDF版查看  第五版:基层卫生
PDF版查看  第六版:乡村视角
PDF版查看  第七版:诊治参考
PDF版查看  第八版:乡医课堂
 
第六版:乡村视角
 上一版    下一版  
特殊时期的一台手术
集中隔离点的故事
发挥优势 防控疫情
村民的“健康守门人”
22面锦旗表谢意
徐东:愿做医院的一块“砖”
并肩作战是最好的支持
中国人寿河南省分公司为务工人员解除后顾之忧
我要去疫情防控一线
1
11 1 2020年4月2日 星期四 目录导航 1
 上一期   下一期 
1
  徐东:愿做医院的一块“砖”
 

徐东:愿做医院的一块“砖”
本报记者 王 婷 通讯员 席 娜   

   3月18日,再次见到郑州市第八人民医院(以下简称郑州市八院)副主任医师徐东时,距离上次采访已经时隔两个多月。记者面前,他的状态与上次截然不同:戴着口罩的他,眼睛里流露出疲惫的神情。
    2020年年初,全国打响了一场新冠肺炎疫情阻击战,这是一场看不见“敌人”的战斗,更是一场关乎全体中国人生命健康的硬仗。
    徐东按照医院的统一安排部署,主动请缨,迅速入驻医院专门设立的急重病区。疫情期间,凡是住院治疗的精神疾病患者,都需要在该病区入住14天,进行隔离观察。其间,无发热、咳嗽等新冠肺炎症状者,方可转至相应的普通病房做进一步治疗。急重病区相当于一个临时的“观察分流站”。
    从急重病区设立之日到现在,40多天里,除了在最短时间内快速控制症状、准确诊断病情外,徐东每天坚守病区。徐东说:“之前,医院所有病区同时收治患者。现在,只有急重病区收治患者,加之精神疾病患者的特殊性,使常规治疗和管理变得更加棘手。”
    事实上,疫情期间来住院的患者,基本上是重症精神疾病患者,有些患者还伴有发热症状。其中,还有一部分“三无”(无身份、无家属或单位、无经济来源的患者)流浪精神疾病患者,既往病史、流行病学史等难以追踪,这就增加了交叉感染的风险。同时,精神疾病患者不像正常人一样能够积极配合治疗,一旦发病,很可能有极端行为。其工作压力可想而知。
    “说实话,刚来到急重病区的前两天,我的心情就像坐过山车一样。”说起过去一个多月的工作感受,一向业务能力过硬、性格直爽的徐东坦言,“有紧张、有担心、有压力,更有希望。”
    “能在关键时刻挑大梁,在力所能及的范围内为医院多做点事儿、为国家做点事儿。”这是徐东一直以来简单而质朴的心愿。随着疫情信息越来越透明、公开,以及从国家到地方各种防控措施的落地,徐东的情绪逐渐平静下来。他快速控制症状,准确诊断病情,合理分流患者,让“观察分流站”高速运转起来。
    几天前,一位民警送来一名流浪女子,20多岁的样子,有被伤害的妄想倾向,并伴有冲动、伤人的行为。徐东在门诊接诊患者后,先为该女子测量体温、做胸部CT和血常规等检查,排除新冠肺炎后,转到急重病区。
    刚开始,该女子对别人有防备心理,拒绝透露自己的信息,徐东给予其药物与心理治疗。几天后,该女子的症状得到控制。为了消除她的顾虑,每天上班后,徐东都会挤出时间,跟她聊天、谈心以及进行心理疏导;有专职护士为其送餐、换洗衣服,照顾她的生活起居。当她感受到来自外界的善意时,终于慢慢地放松警惕,愿意主动与人交流了。
    原来,该女子精神分裂症多年,因没有坚持规律服药,加上没有家人的照顾和监督,病情时好时坏。这次,新冠肺炎疫情加重了她的焦虑、恐慌、妄想等情绪。经过14天的系统治疗,该女子的病情有所好转,顺利出院,且在徐东与同事的帮助下,找到了家人。
    此前,诸如精神分裂症、双相情感障碍等重症精神疾病,仅急性期治疗,至少需要两个月的时间。尽管患者的病情轻重程度不同,但14天出院也可谓效率很高。这不仅是徐东的日常工作,还是郑州市八院急重病区所追求的目标。

 

 
2008-2012 YYWSB.COM All Right Reserved
医药卫生报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