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DF版查看  第一版:要闻
PDF版查看  第二版:动态
PDF版查看  第三版:管理论坛
PDF版查看  第四版:特别报道
 
第一版:要闻
 下一版  
战“疫”下的河南卫生监督
他们是突击在前的“侦察兵”
省疫情防控指挥部下发紧急通知 要求各地各单位把防范境外输入作为当前防控重点
河南一线医务人员老年亲属可临时托养
今年河南再建125个中医馆
五地远程视频连线 省人民医院62人抗疫一线宣誓入党
河南中医药大学第三附属医院“党员志愿服务团”成员实施社区医学观察服务管理
程序从简 多部门联动 华中阜外医院抢救“扎心”宝宝
1
11 1 2020年3月14日 星期六 目录导航 1
 上一期   下一期 
1
  他们是突击在前的“侦察兵”
 

本报记者 冯金灿  通讯员 王晓凡

在这场防控疫情的战斗中,有一群幕后工作者,他们虽然不是临床一线人员,却站在战“疫”的最前线,及时为临床医师提供诊断依据,他们就是防控战线上的“侦察兵”——河南省肿瘤医院医学影像科工作人员。
“CT检查作为早期诊断病毒性肺炎的主要依据之一,在这次疫情防控中具有重要作用,越早为临床提供影像学的图像与诊断,就能越早做好肿瘤患者收治入院工作,促使患者得到正常的肿瘤治疗。”河南省肿瘤医院医学影像科主任黎海亮说。
火速集结 随时应战
新冠肺炎疫情发生以来,河南省肿瘤医院医学影像科74名工作人员全员到岗,在防护装备紧张的情况下,主动投身一线疫情工作,充当首批“侦察兵”。52名党员发挥先锋模范作用,面对连续不间断高强度工作,他们始终认真负责,尽心竭力。
26岁的技师沈思凡是新疆乌鲁木齐人,由于路途遥远,参加工作以来只有春节能和家人团聚。除夕,接到科里要求返院上岗的通知,她虽有万般不舍,但还是辞别了盼她整整一年的母亲,坐上了返郑的飞机。
得知医院即将组建医疗队支援武汉,大家纷纷报名。经历过“非典”的老一辈技师主动请缨,“90后”年轻技师们主动提出承担更多工作,年轻、没家室、没孩子都成了他们的“加分项”。
最终,该科“80后”放射技师刘文涛、李彦乐和全国150位同道一起驰援武汉,刘文涛更是作为河南援助湖北第十三批医疗队队长参战。
在战“疫”打响之后,有限人员的调配、操作流程的优化、消杀的程序及标准的制定,以及工作人员安全防护如何万无一失等,都是摆在医学影像科主任黎海亮面前的难题。
“我们不是定点医院,没有排查新冠肺炎所需的核酸检测,但肿瘤患者会因肿瘤、感染等原因导致发热,而发热患者都需要通过做CT进行筛查,这个‘重担’全落在了医学影像科医技人的肩头。”黎海亮说,医学影像科需和发热患者做重点筛查,建立发热专用CT机房,相关设备和人员均需单独隔离。为确保组建工作进度和质量,黎海亮和该科副主任窦新民现场督导,与医院后勤和工程队沟通、协调,反复研究。
医学影像科仅用一天时间,完成了发热病患集中的专用机房CT6的改造,完善工作流程、确定消毒程序、设立专用通道、组织人员进行防护服穿脱培训等。在这儿工作,放射技师需要和发热的疑似患者面对面沟通,存在非常大的感染风险,但32名技术医师纷纷报名,主动要求到这里战斗。他们当中,年龄最小的刚刚24岁。
以科为家 沙发为床
自疫情暴发以来,黎海亮没休息过一天。他担任医院新冠肺炎防控专家组副组长,除参加院内专家组会议之外,还要每天在科室安排协调人员,制定检查流程、消毒工作、科室人员防护规范;及时宣讲新政策、新规定、新诊断指南;解决在一线检查中碰到的各种问题,及时与院领导、临床沟通协调。
1月29日,他所居住的小区确诊一例新冠肺炎,社区执行最严格门禁。他由于早出晚归,被小区拒之门外。至此,他不得已整日吃住在科室,科里的沙发成了他的床。
除夕,技师孟登辉把妻子和女儿撇在汝州老家独自返郑。2月初,妻子和女儿从老家回来后被社区隔离,他不敢见女儿,选择在单位连续值一周夜班。“我也想姑娘啊!但如果接触了,连我也要被隔离,科里这么多事,我走不开啊!”孟登辉说。
面对连续不间断高强度工作,他们认真负责,尽心尽力。
2月初,医学影像科副主任窦新民走路时总觉得脚疼,但由于工作紧张,没时间检查,每天就这样一瘸一拐地在多个机房之间来回走动,检查消杀和防护工作。直到一天清早腿疼得下不了地,他才做了检查,最后被确诊为痛风。
“痛风被称为‘不死的癌症’,就是死不了,但比癌症还痛苦。实在不敢想象,他承受着多大的痛苦坚持工作。”医学影像科副主任许春苗说。
春节前,青年医师高鹏瑞因雪地路滑摔倒,导致腓骨骨折,主诊医生要求卧床休息90天。本想趁春节长假好好休息,没想到发生疫情,他不敢迟疑,主动给科主任打电话要求上岗工作。“我是医师,坐着看电脑出报告就行,没事!”高鹏瑞轻描淡写地说。
“白日常念叨,夜深难入眠;疫情何时去,亲人共团圆。”写这首小诗的林琛皓今年8岁,是医学影像科医师邵楠楠的儿子,自疫情发生以来就与爷爷奶奶一起生活。邵楠楠的爱人也是医生,俩人一直坚守战“疫”一线,担心消杀不彻底影响家人,俩人也是早出晚归,很少和家人见面。
“妈妈,我在看书、我在写作业、我在电脑前学习……”自从除夕以来,医学影像科医师郑冰洁的7岁女儿一直在安阳的姥姥家,想妈妈了,她就画日记拍照发给妈妈。被问及为什么不进行视频聊天时,孩子的话让人心酸:“妈妈太忙,等她有空的时候我都睡觉了。”
迎难而上 助力战“疫”
2月14日,省肿瘤医院恢复正常门诊,收治新入院患者时,患者和陪护家属都需要进行CT筛查,这导致工作量激增。
“结果当天出不来,就影响患者住院,医院附近的宾馆又没开,总不能让患者在门诊楼里过夜啊!”黎海亮说,医学影像科全体医技人员开启“倍速”模式,他们披星戴月,只为让患者尽早住院。一桶方便面、一盒牛奶成为他们必备的食物。
在忙碌时刻,放射医技人员顾不上喝一口水、吃不上一口热饭。多少次,在夜深人静准备下班时他们才发现,嗓子渴得冒烟。疫情防控期间,没有成家的年轻技师们由于没有准备足够的食物,等加班结束,只能泡上一碗方便面,连面带汤一口气吃下。
从正月初一至今,医学影像科分诊台的5名护士也一直坚守岗位。她们当中,年龄最大的已经抱了孙子、当了奶奶。面对患者丢失“流行性调查表”(门诊办理业务的“通行证”)需要重新填写时的不耐烦,对筛查工作的不理解,甚至焦急等待时的谩骂,她们一遍又一遍地解释,所有委屈都只能往肚子里咽。
“在这场全民战‘疫’中,我们医务人员站了出来、冲了上去,为保证医院正常运转,援助武汉、援助信阳和安阳贡献了自己的力量。医学影像科团队冲锋在前、不辱使命,争当突击在前的‘侦察兵’,为打赢疫情防控阻击战谱写了影像人的战歌。”省肿瘤医院党委书记、院长张建功说。
截至3月5日,该院医学影像科共为入院患者CT排查11369人次,对发热的疑似患者完成CT排查700余人次,其中2月24日完成入院CT排查1103人次,做到了当天开检查单,当天做检查,当天出检查结果。

 
2018-2020 YYWSB.COM All Right Reserved
医药卫生报版权所有